习近平关于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论述的创新意蕴

2021-12-27 20:34唐皇凤肖融知
关键词:执政党政党马克思主义

唐皇凤 肖融知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汉 430072)

作为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世界各国政党中长期有效执政的典范。从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执政的党,已经在全部国家工作中居于领导地位”(1)《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4页。,到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强调我们党是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2)《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36页。,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执政规律、不断巩固执政地位、持续增强执政意识、有效提升执政能力,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迫切需要一个具备强大领导力和执政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成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将“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主线,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出系统论断,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重要论述的科学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新境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习近平同志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到“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不仅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所处历史方位和建设任务的重大变化,而且是彰显中国共产党强大政治定力和政党自信的显著标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意蕴。

一、推动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创新性发展

无产阶级政党是人类历史上新型的革命政党,马克思列宁主义党建学说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视为自己的根本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当然,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建思想主要体现在《共产党宣言》《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等重要文献中,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要顺利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建立自己的政党,而共产党就是代表无产阶级的先进政党。共产党“不是与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且“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3页。。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是推翻现存社会制度、夺取政权,最终奋斗目标则是实现共产主义,建立更科学更合理更公正的社会制度。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掌政权后,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私有制,同时塑造共产主义新人,同传统所有制关系和传统观念进行最彻底的决裂。马克思、恩格斯对巴黎公社历史经验的总结,同样也是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经验的实践考察和理论思考。作为工人阶级在巴黎和其他工业中心城市执掌政权的形式,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无产阶级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伟大尝试,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发展积累了经验。无产阶级政党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而是要“改造传统的国家工作机器,把它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加以摧毁”(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3页。。在具体的执政实践中,掌握公共权力的政党代表应该由全民票选产生,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罢免,且所有的公职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确保公共职能仅具有“维护真正社会利益”的管理职能,建立真正“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实现“社会把国家政权收回”和“人民群众把国家政权收回”(5)张荣臣:《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第68-71页。。并且,“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73页。。工人阶级政党应该在无产阶级专政体制中居于领导地位,并逐步把政党功能交还给社会,并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21页。。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后,首要任务就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不断巩固自身执政地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创立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在《怎么办》《进一步,退两步》等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经典论著中集中阐述了“新型政党”的基本特征,如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工人阶级有组织的部队、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具有严格纪律的现代政党。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列宁高度重视执政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提出了相对完整的执政党建设理论,初步回答了“怎样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问题,对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列宁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1页。的基本原则出发,提出无产阶级政党执掌政权就是为了“使大多数真正能够决定国家大事”的政治目标,即“建立一种有可能按照大多数的意志决定问题并保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国家制度、国家政权”(9)《列宁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2页。,建设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列宁的执政党建设理论以“我们的党是一个执政的党”为出发点,强调“党的代表大会所通过的决定,对于整个共和国都是必须遵守的”(10)《列宁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5页。,凸显出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鲜明特点。俄共(布)所创立的这种新民主制“把劳动群众的先锋队推到了最重要的地位,使他们既是立法者,又是执行者和武装保卫者,并建立能够重新教育群众的机构”(11)《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63页。。同时,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是绝大多数人的专政,“完全是靠广大群众的信任,完全是靠不加限制、最广泛、最有力地吸引全体群众参加政权来维持的”(12)《列宁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87页。,其实质在于“劳动者的先进部队、先锋队、唯一领导者即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13)《列宁选集》第3卷,第835页。。正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严密的组织性和严格的纪律性,按照列宁主义建党原则成立的各国共产党才得以不断巩固其执政地位,提升其执政效能。另外,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扎根社会,在紧密团结和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中获得生机活力,即“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14)《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46页。。密切联系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特优势,脱离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政治风险,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后必须找到能够形成党与群众血肉联系的制度化渠道。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武装的现代政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重要论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立场和宗旨,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持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创新性发展。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将“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内在要求和目标。“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得到了最广大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和执政力的广大而深厚的基础”(15)《习近平重要讲话单行本:2020年合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09页。,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基于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准则,提出“无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还是国家机关施政,都必须坚持贯彻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94页。,必须将“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的一切执政活动和国家治理活动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296页。,以此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党的执政水平怎么样、执政成效如何,不能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价,因为“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8页。,为切实坚守人民立场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

其次,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高度重视党的建设的优良传统,明确将抓好党建定位为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的最大政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绩又有什么意义呢?”(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225页。在一党长期执政的政治格局下,中国共产党不仅要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而且要同自身存在的缺点和突出问题作坚决斗争,不断提升党的伟大自我革命的境界。基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独特政治、组织和制度优势,党建成为重要的生产力,高质量党建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体系,才能彻底改变“重业务、轻党建”的弊端,通过加强党的建设以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和提升长期执政能力。

再次,弘扬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优秀品质,进一步彰显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鲜明特征。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和优秀品质,这种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其真理性,而且体现在其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具有利益的超越性和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不仅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正确的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第157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进行了深刻阐释,指出“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8页。,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密切联系群众、自我超越、具有高超本领和充满生机活力的鲜明特质,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本质属性和建设目标的提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而且为持续提升执政党建设质量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属性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深刻阐释,但对执政党建设的理论探讨相对较少。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能力的思考要在坚持无产阶级政党本质属性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实践进行总结和提炼。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进行了积极探索和鲜活实践。列宁执政党建设思想聚焦于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坚持执政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提高党员质量、纯洁党员队伍、加强作风建设等方面,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基础,但没有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能力尤其是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进行深入探讨。基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大国长期有效执政的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重要论述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突出“强大人格力量”和“党的组织和制度架构”的作用,继承和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目标内化在党有效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满足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执政实践之中,秉持“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2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162页。的执政理念,回答了“如何才能不负人民重托,才能无愧人民选择”的历史问题,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独特优势。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组织架构重建、机构职能调整”不能仅停留在面上,要发挥“化学”效应,“努力从机构职能上解决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问题,解决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党政军群的机构职能关系问题”(23)习近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求是》2020年第14期。,充分激发无产阶级政党治国理政的独特优势,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新境界。

二、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系统化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执政后,高度重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在毛泽东的党建思想中,就有较为丰富的执政党建设思想,邓小平更是明确提出了“从制度上建设党”的重大论断。伴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逐渐丰富、成熟和定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重要论述既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也是对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执政能力建设的守正创新与系统化。

虽然毛泽东和邓小平并没有明确提出“执政能力”的概念,但都反复强调党执政后面临的风险挑战,并提出要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执政后面临的革命任务更艰巨、更复杂,某些党员干部在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进攻下思想作风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党在执政后要保持和发扬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4)《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8-1439页。。毛泽东以“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警示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能否执好政,如何长期执政”不懈探索的历史进程,尤其是执政党要自觉接受党内外监督、通过整党整风运动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执政党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重要思想,为我们党保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经受执政考验、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有效执政奠定了重要基础。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做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深刻论述了党在执政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的任务,明确指出“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25)《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14页。。这些执政新考验包括部分党员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党组织和党员面临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以及共产党员身上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等。在1979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由于我们党的执政党的地位,我们的一些同志很容易沾染上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习气”(26)《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5页。,并开始对“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2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6页。等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和实践探索。邓小平提出了从制度上建设党的新思路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路线,强调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改革党的干部制度,实施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江泽民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了“执政能力“和“执政能力建设”两个重要概念。江泽民在《论加强和改进学习》一文中首次明确使用“执政能力”这一概念,指出要“认真、刻苦、全面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对提高全党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执政能力是极为重要的”(28)《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5页。,并进一步阐述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提出“我们的各项工作能否做好,我们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我们的事业最终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29)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84页。。同时,江泽民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视为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切实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使我们党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永葆生机和活力”(30)《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128页。。另外,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江泽民从“增强领导干部本领”出发,认为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才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31)《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569页。,提出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32)《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570页。,对执政党的党员干部应具备的能力进行了精准概括,提升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知水平,丰富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随着党执政的内外环境和社会基础的深刻变革,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明确把执政能力建设定位为党执政后的根本性建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科学界定了党的五大执政能力。胡锦涛从更新执政理念、完善执政方略、健全执政体制、优化执政方式和巩固执政基础的高度,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全面总结百年大党的执政经验,努力认识和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逻辑,从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进行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谋划,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气息。

首先,将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定位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主线之一,并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之中。党的十九大将“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重要内容,首次在党中央文件中提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命题。在党的建设主线中凸显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价值,在概念上深化和拓展了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关于党的建设主线的论述,使得党对自身所处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方位的认识更为清醒而坚定,党的执政意识和执政能力自信更为强烈,表明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变革,科学掌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能力显著增强。

其次,将全面增强执政本领视为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将干部队伍视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中坚力量,主张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执政本领是党能否长期有效执政的关键因素。早在2004年,他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执政忧患意识,切实在领导工作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执政本领”(33)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4页。。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不断增强全党的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和驾驭风险本领。随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斗争,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3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223页。,并对年轻干部发扬斗争精神和增强斗争本领提出专门要求,强调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斗争是多方面的,“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都需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3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228页。。增强斗争本领成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长期有效执政的重要法宝,拓宽了新时代党的执政本领的内涵和外延。将增强执政本领作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性工程,既是对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实践规律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发展。

再次,将全面从严治党和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定位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执政环境变化和自身建设问题的清醒认识和精准把握,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怎样才能管好党、治好党”这一重大课题,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作为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举措。他明确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3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2版。要“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就要加强和规范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保持对腐败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形成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同时,要“在自我完善上下功夫,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固根本,防源头、治苗头、打露头,堵塞制度漏洞,健全监督机制,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3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416-417页。,指明了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方向和重点领域。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基础上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新时代的全面从严治党是兴党强党、切实推进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纠偏、自我完善、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有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有效回答了“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个根本性问题,有效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守正创新。

最后,将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域中考察,明确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建设是同向同行和有机统一的。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特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既是“唯一的领导者”,也是“唯一合法的执政党”。在大党治大国的政治格局下,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具有政党主导的鲜明特征,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共生演化,构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3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105页。,明确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具有内在而紧密的联系。将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阔视野下,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和现实导向,提升了我们党对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一般规律的认识水平。他积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将优化协同高效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视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突破口,实现“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和提高国家治理水平的有机统一”(3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82页。。

习近平总书记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4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128-129页。。他将“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主线,拓宽了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视野和实践领域,擘画了党的自我革命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之间紧密相连的体系结构与建设路径,实现了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的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针对性。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聚焦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继承和赓续了我们党高度重视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和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优良传统,提出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不断拓宽领导干部“执政本领”的内涵和外延,并将全面从严治党置于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探索出一条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这些既是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一般规律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的风险挑战的有效回应。

三、为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政党谱系中,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种独特类型的存在,“党是直接执政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是领导者”(41)《列宁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99页。。基于先有中国共产党后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且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特历史逻辑,我们党同时肩负领导和执政的双重角色。党的领导是实现有效执政的政治前提,长期执政是实现有效领导的政治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重申毛泽东“党是领导一切的”的著名论断,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明确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突出强调“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为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实践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首先,有效理顺党的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的内在关系,为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指明方向。不同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执政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兼具领导和执政双重制度功能的领导型执政党。在具体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党的领导和执政是两种不同的政治行为,遵循不同的行动原则和内在逻辑;同时,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长期执政是互相支撑和高度统一的,党的执政是党的领导的具体体现和实践形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4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168页。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大党大国的有效治理、确保党能够长期执政的根本保证。我们党要在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改革和优化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体制机制,这是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向和原则。

其次,规范党的执政行为,推进依法执政,为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提供根本遵循。 “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4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287页。是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重要标准。从法律层面来看,坚持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我国宪法的首要原则和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根本法律依据。我国宪法确认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确认了党在国家政权结构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44)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201页。中国共产党执政并长期执政,坚持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首先就是从根本法层面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并使其成为不可动摇的宪法原则。2018年修改的宪法将“党的领导”从序言部分拓展到了正文部分,并在《宪法》第1条突出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为把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到治国理政全过程和各方面提供了更完善的宪法依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只有将党的执政行为纳入法律规范之中,形成规范高效的党政关系,才能提高执政效率,使得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推进。从制度层面来看,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党要“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和改善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4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6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并从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等6个方面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为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提供了更为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保障。

再次,理顺党政关系,为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基本方略和行动指南。基于中国“党”与“政”在管理事项上存在某些交叉重叠的现实,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国家治理功能非常重要。党和国家机构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重要载体,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需要通过机构改革使党的领导这个最大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科学设置党和国家机构体系、合理配置其职能、不断完善党的执政体制机制,加快构建适应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求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增强党的领导力和执政力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权力是不可分割的。不能简单讲党政分开或党政合一,而是要适应不同领域特点和基础条件,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4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168页。。他将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视为把党的领导和执政贯彻到国家治理全过程全领域的重要载体,提出“努力从机构职能上解决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问题,解决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党政军群的机构职能关系问题”(47)习近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求是》2020年第14期。,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优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为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指南和行动方略。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也为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

四、为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执政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中国智慧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以及互联网的普及运用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并在很大程度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时代(48)阿尔温·托夫勒,海蒂·托夫勒:《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冲击》,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1页。。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不断跨越式发展,数字化技术已成为当前有效治理超大规模政党的重要力量,成为提高世界各国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新引擎。“信息革命增强了人类脑力,带来生产力又一次质的飞跃,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49)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3页。,同时也推动了现代政党从理念、组织到制度等各层面的整体性变革。一方面,信息技术有利于提升党员、党组织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广覆盖的政党治理数据信息系统,实现对政党组织和党员的数字化、网络化、动态化的管理和服务,赋能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另一方面,信息技术革命可能打破根植于传统工业社会基础上政党执政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甚至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构成新挑战,极大地改变政党执政的生态环境,对世界各国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长期执政能力带来多向度风险和多维度挑战。因此,全面而精准地把握外部环境对执政党建设的综合影响,顺应执政环境的变化灵活调适执政方略,是确保长期有效执政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依据。高度重视新技术革命对党的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带来的风险挑战,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论述的重要内容。自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及“互联网”“网络”等词后,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以及“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将信息技术视为影响执政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信息化社会的未来发展态势和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新环境,对新技术革命和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刻阐释。

首先,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上升为事关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深刻阐明了网络安全在党的执政安全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习近平反复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5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317页。将网络安全视为党长期执政需要面临的最复杂、最现实、最严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因此,习近平将“信息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问题提升到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全面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其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明确这是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克服“本领恐慌”问题,特别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努力增强本领,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5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402-403页。,并把“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作为“全面增强执政本领”的重要举措。同时,突出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5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308页。,这是“认识好、解决好‘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是‘长期存在的老问题还是改变了表现形式的老问题’唯一的途径”(5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401-402页。。

再次,将网络话语权和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纳入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布局之中。党管意识形态工作是实现党长期有效执政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下,网络空间成为国家主权的有机构成部分,网络安全的博弈不仅是技术的博弈,更是理念和话语权的博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醒全党:“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5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03页。。更为重要的是,“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5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29页。,在互联网领域“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5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203页。。因而,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有可能损害党的执政基础,危及党的长期执政地位。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强化网络话语权,巩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是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信息技术和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相互关系,明确了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方略,科学回答了新技术革命浪潮下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现实路径问题,为把握信息技术革命历史机遇、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现代科技革命,互联网重构了世界利益格局和国际交往方式,成为世界各国执政党必须面对的新变量,直接影响政党执政和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和正当性。部分国家甚至因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互联网舆论的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混乱而发生“颜色革命”、社会动荡和政权颠覆。因而,如何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维护国家网络主权,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有力维护政党执政安全和国家安全,成为各国执政党面临的共同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重要论述既为信息化时代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安全提供科学指南,也为世界各国政党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中如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在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动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重要论述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充分吸收了百年大党长期有效执政的宝贵经验,赓续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伟大智慧,对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水平,不仅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和世界政党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具有原创性贡献,而且其成功实践为世界各国政党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执政党政党马克思主义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网络反腐:执政党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课题分析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党”意识
柬执政党赢得议会全部席位
从反对派到执政党——青年民主主义者联盟—匈牙利公民联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