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林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郑州 450046)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资源建设纳入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当中,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乡村振兴分为五大模块,分别是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指明了方向[1]。近年来,国家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持续向农村进行大量投入,许多地区形成了有着本村特色的乡村产业,乡村振兴工作井然有序。贯彻党的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对农村的环境资源保护,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既有利于保护节约生态资源,又可以通过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吸引有能力的社会资本下乡,刺激农村经济发展。城乡融合关键在于城市与农村的互通与联动。随着生态文明转型,激活乡村沉淀的生态资源对于农村发展尤为重要,通过生态资源实现价值化,创新合理地开发生态资源,促进城乡要素积极流动,破除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壁垒,为集体和村民提供创新性经济收入来源,对于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标志着我国不断朝着注重环境保护方面努力。从“两山”理论提出到党的十九大,无不体现了生态资源价值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关系到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生态振兴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增长,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再加上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城市占据了充分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加深了城乡之间的矛盾。一直以来,城乡问题都是影响乡村振兴实现的难点所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提出,即城乡融合,具体从6 个方面展开: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就业市场一体化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探究中国城乡问题,可以借鉴国外乡村发展的进程,大致都经历过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地位下降、青壮年人口流失及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以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为突破口,力求通过改善农村环境,提升生态资源利用价值,以乡村生态振兴促进城乡融合。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力量改善农村环境,利用天然的资源优势,将农村生态资源以核算确权定价的方式,实现生态资源价值化,吸引社会资本,鼓励外商投资。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2]。生态资源开发利用是“两山”理论在实际中的表现形式,是生态资源价值实现释放的过程。通过资源整合利用,将沉没的生态资本激活,使得农村在生态资源创新驱动下,依托良好的生态基础,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科技、人才等创新力量,促进城乡融合。
溧阳市是江苏省常州市的一个县级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土地面积1 535 km2;溧阳市生态环境优美,林木、耕地和水域总覆盖率达89.18%。当地政府为保护当地生态资源,先后关停了采石场、砖瓦窑、码头等190 余个,修复生态废弃矿山50 余个,投入40 亿元整治全域水体、污水治理,有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之称;溧阳市精心打造的有“溧阳1 号公路”,公路两侧是绿色森林,旨在将溧阳市打造成为公园城市。
近年来,溧阳市以“生态创新”践行“两山”理念,在城乡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分析溧阳市的生态创新经验,为其他还未开发的地区提供宝贵经验和建议,以促进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化,释放生态价值,走出一条发挥生态优势、挖掘自身特质、符合乡村生态振兴的发展路径。溧阳市通过精心打造,全面提升了其2 400 个自然村的环境面貌,投资8 亿元实施乡村建设,评获“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
溧阳市充分发挥其优越的自然资源价值,通过关停高污染的工厂,修复废弃的矿山,对污染严重的水流进行治理,对于还未破坏的生态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践行“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优化溧阳市的产业结构。
溧阳市的“生态创新”理念,即在区域竞合中以生态作为基础变量、核心资源和比较优势,吸引产业、科技、人才等与其聚合裂变,带动城乡空间、公共服务、生活方面与其融合发展,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以生态推动区域分工协作、城市能级提升的创造性实践[3]。
溧阳市的成功,再次印证了走生态资源开发来振兴经济这条道路是具备可行性的。从2005 年至今,浙江省安吉县余村的从“靠山吃山”变成“养山富山”,当地政府通过改善环境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用实例证明绿色发展道路是行得通的。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绿色环保生态经济,合理地运用周边天然环境优势,通过环境优势、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人才技术返乡,缩短城乡差距,加速城乡融合,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相处。生态资源价值化,即山水园林湖草综合系统开发,这是落实中央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大重要举措。在农村发展中,应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加速城乡融合。
生态资源开发利用是将农村分散的资源及一些未被利用到的资源通过整合定价的方式转变成具有经济效益的财富性资产。而城乡融合困境在于土地、人才、资本、技术和产业的短缺,这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困境。所以,村集体性经济组织起到了关键带头的作用,但由于长期的小农经营,农民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集体经济组织功能日趋弱化、分化程度低,因此需要赋予其自生能力。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根据其自身因地缘享有的财产性权利,通过将本地生态资源整合定价的方式,对这些被占领的要素进行三产化再定价,实现农村与城市资本、技术和资源的枢纽作用,将内部的所有权承包权与外部的经营流转衔接好,促进农村生态资源资本化改革,顺应资本下乡趋势,减少社会化资本进入难度;同时避免生态资源变成沉没资源及被私有化,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本积累,让村民以股东形式分配入股,稳定成员间的利益协作关系。因此,应通过PPP 和混合所有制方式,按照政府简政放权的“放管服”要求,将这些资产以投资做股方式交由村集体或更大范围的集体经济组织共享共治,获得集体经济未来收益分配权,盘活沉没资本,形成撬动“资源变资产”的资本杠杆,放大资产规模、扩大改革效果[4]。
从生态资源转变成生态资产,实现生态资产价值化需要经过核算、确权和定价的过程。核算过程需要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确权过程需要区分所有权、使用权等多项权利,定价过程又需要区别于一般商品,根据不同地区进行差异性定价。这其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比如生态资源涉及的主管部门繁多,自然资源种类多样性,如何确定资源类型,从而纳入到编制当中;以及对当地领导干部实行责任追究终身制,将领导干部与生态环境捆绑在一起,实行离任审计,确保生态价值释放的精准;通过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进行生态资产量化,准确把握经济主体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及增值情况,为生态资源流转、政府的绩效考核提供重要依据。
城市与农村相互融合,互为资源,是一个双向流动循环的过程。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平行发展,在良性互动中促进城乡融合共荣发展[5]。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和资本不断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便越来越大。因此,通过开发利用农村的生态资源,以绿色生态为核心,利用其天然的生态优势,整合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业等其他配套产业,吸引城市人才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下乡发展。城乡融合的实现依赖于市场机制的健全和政府调控机制的完善,通过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之间在要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生态与空间等诸多方面的融合发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