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延龙,李玉兰
(1.新疆社会科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2.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
2021 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重心。加快农业现代化,高质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农村基层组织的有序、有力运转。农村基层组织含括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4 个主体,其中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阵地,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实施的重要依托,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农村基层组织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点睛之笔和牵动力量,具有基础性、引领性、保障性作用[1]。没有组织振兴就没有产业振兴,更不会有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因此,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推进农村基层组织振兴。新形势下,只有抓好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的各类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作风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充分发挥各类组织在乡村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才能凝聚各方力量,以农村基层组织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和根本保障。新形势下推进农村基层组织振兴,既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客观要求;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任务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发展的重要方面。
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关键,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方位,对乡村治理做出的重要要求,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回答了基层治理重心下移进程中“乡村治理什么、如何治理”的问题。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把党的领导落实到乡村治理全过程,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就要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从乡村社会所处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遵循乡村社会发展规律,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要求,探索健全以党的基层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探索加强乡村治理制度建设,实现多方参与的有效途径,推进乡村治理创新和转型,提升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寻找到发展壮大农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径,探索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
治国安邦,重在基础;管党治党,重在基层。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基层组织是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服务于人民的窗口,是党落实各项农业政策的平台,是党教育、管理、监督农村党员干部的具体组织实施者。党的十九大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因此,只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思想素质、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其作为一线的战斗力量,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群众支持、拥戴,才能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使党的执政根基得以巩固。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推进基层组织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这也进一步要求农村基层组织在加强自身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等能力。
农村基层组织关系到党和国家路线、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村的贯彻、执行和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否坚强有力、其组织力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执行,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而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新时代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彰显了治国理政的现代化与基层党建的藕合,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提供了基层基础。
农村基层组织是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九大上作出的农村重大战略部署,对推动新时代农村改革发展,实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站在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全新历史方位,深入探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命题[2]。而落实乡村振兴政策、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显然离不开坚强的基层党组织。
为乡村振兴提供政治保障。1)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能够充分保证党组织能力的充分发挥、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质量水平,是乡村振兴战略各个步骤得到实施的前提和基础。2)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导者,同时也是具体工作的执行者,是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明确性、道路的正确性与规划的科学性的重要基础。3)作为党的组织体系在基层的延伸,农村基层党组织就必须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意志、执行党中央的决定。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以满足农民群众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以发挥最大服务功能为原则,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4)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有利于增强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可度与支持度,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使广大的农民群众共同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建设,有利于整合乡村资源,为乡村建设提供资源保障。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的不断深入,乡村在发展资源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多,特别是人才资源、资金支持等方面的需求则显得更为明显。就实际情况看,广大农村在发展资源上,明显表现出资源分散、有效资源的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利于强化乡村现有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为乡村建设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就目前国内乡村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随着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的不断增强,乡村发展资源散乱的情况、土地资源的整合与流通方面的诸多问题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积极促进乡村环境的稳定,为乡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乡村的环境条件也是影响各项政策及措施能否落实落细的因素之一。同时,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更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关键所在[3]。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建设有助于引导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可以为乡村发展奠定文化基础;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还可为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例如近年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开展歌舞、体育比赛、读书看报和技能培训等活动形式,塑造文明乡风,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同时村民在多姿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汲取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凝聚起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强大动力。
在一些地方,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还存在一些“重业务轻党建”、在抓党建和抓业务上投入的工作时间和精力完全不对称、党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抓党建是“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附加品等思想认识,这些思想认识上的“让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党组织“一把手”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角色定位不准、责任和用心不够,未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抓党建与抓中心工作的关系,未能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这与新时代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快推进乡村组织振兴、提高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要求不相适应,也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和加强。
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完善,制度内容能否得到严格规范认真执行,对于健全党内政治生活、发扬党内民主、调动干部党员努力工作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党组织的组织力关系重大。但一些地方的制度机制建设呈现出了明显的“空位”特点,这既表现在制度机制本身上,也表现在制度机制的执行者上,还表现在制度机制的监督上。比如有的农村基层组织制度不健全,缺少程序性规定和监督保障性规定,缺少必要的配套制度的照应和支持,制度机制“指挥棒”的作用发挥明显不足;有的农村基层组织制度是照抄、照搬的产物,不符合实际,也缺乏针对性,仅仅只是“制度上墙”;有的制度内容空洞、要求空泛、标准模糊,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制度频繁废立、变改无常,缺乏相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些方面的存在也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影响了其组织力发挥和提升。
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还比较薄弱,存在着软弱涣散问题,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发挥。1)部分基层党员缺乏开放、创新、服务和统筹的理念。部分党组织负责人“自身不硬难打铁”,自学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党员政治水平不高,理论根底不深,洞察力和敏锐性较差,考虑问题的高度不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会,硬办法不敢,软办法没用”,影响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发挥。对于基层党组织工作抱有“领导怎么安排我就怎么做”“不求工作业绩,只求不出事”等陈旧观念,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方式不科学,出现“逼着干”“跟着干”现象。2)有的村党组织班子配备不齐、有组织没力量,工作处于开展不了状态,或是平时活动基本不组织,党组织形同虚设;有的对学习培训的作用认识不够充分、主动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培训效果不明显。3)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政治功能弱化、不作为乱作为、乡村振兴工作推进迟缓等问题突出;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作风不正、行为不廉、纪律松弛等问题突出,更有甚者,肆意妄为,出现了“微腐败”、雁过拔毛式腐败。这些方面的存在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和破坏干群关系,严重影响基层党组织和乡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严重影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发展。
此外,农村执政环境方面,存在“错位”现象。例如,近些年农村人口空心化和人才外流等因素导致基层党组织在党员数量和结构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农村党员队伍老化、村级组织后继乏人、部分年轻人不愿意入党、农村党员流动性增强等。
1)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抓不好党建是失职”的责任意识,切实增强层层抓推进、层层严落实的责任意识;2)把常态化工作变成一种思想习惯和行动自觉,农村基层组织常态化建设自然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3)进一步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和执行力。关键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锻造过硬“主心骨”,在突出政治功能中提升组织领导力、在发挥“头雁”作用中提升组织号召力、在增强自我教育中提升组织凝聚力、在推动全面乡村振兴中提升组织执行力。通过此,把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出来,把广大基层党员和群众的思想、行动、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齐心聚力投身乡村经济社会建设[4]。
通过建章立制,规范村级事务管理,形成用制度制权、理财、干事、选人的长效机制,不断规范基层公权力和村级事务的运行。1)进一步修订完善村级规章制度。健全完善村党支部、村委会议事规则,规范村党支部、村委会、妇代会等村级组织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工作程序和台账记录等,完善村妇女协会、老年人协会、残疾人协会和婚丧嫁娶理事会;建立健全支部学习、日常议事、组织生活、党员教育等基本制度,把经过实践检验、群众拥护的做法和经验固化下来,形成常态;认真抓好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管理、环境卫生、活动阵地管理等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规范运行。2)确保制度落实的规范化。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公布村级事务规范化管理流程图,健全各项会议制度,实现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会”、以制度管“钱”、以制度管“公开”、以制度管“流程”,从制度上保障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和监督的权利,解决农村事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村级事务管理行得通、管得住、落得实。3)建立健全村干部考核机制及村干部定期点评和激励机制。以丰富的活动带动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做到活动常态、形式新颖、切实有效,抓好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强化监督职能。
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必须要配齐一支政治可靠、本领过硬、组织能力突出的人才队伍。1)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基层“两委”班子建设。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要选准配强村支部书记;把政治思想强、文化水平高、群众基础好、自我要求严和责任心强的党员选拔到村支部书记岗位上来,激发支部活力。2)优化班子结构。要打破常规,着眼选拔那些能力强、肯吃苦、甘于奉献、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年轻人到班子中来,让班子成员形成老、中、青搭配格局,使班子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要及时对班子中作用发挥不明显的成员进行调整,不断优化基层领导班子结构。3)坚持任人唯贤,拓宽用人渠道。要注重从回乡优秀青年、退伍军人、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员中选人,并请乡村企业经营管理骨干、外出务工经商能手等加入到村级班子中任职,提高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治村本领;对基层后备干部的预选,应打破推荐及选用范围局限于本村的局面。4)强化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干部综合能力。教育与培训是提高村干部整体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要有针对性,要紧扣各级党委政府阶段性中心工作,紧贴工作实际精选培训内容,不断增强教育培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不断改进和丰富培训方式,通过举办政策、法律、科技、计算机等方面的学习培训,不断增长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服务群众、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综合能力,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水平。
此外,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夯实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石。1)可以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基层治理有机衔接、良性互动,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强化基层党组织影响[5];抓好村“两委”阵地建设,切实发挥村级活动场所主阵地作用;实现农村社会有效治理。2)可以结合目前党在农村的中心工作,把党管农村工作要求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以产业发展、精神文明、村容村貌和社会治理等为着力点,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让村民愿意留下来并且留得住,推进村务民主协商,发挥各类人才、新乡贤等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不断提升村民参与家园建设的主动性、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提高“共建共治共享”的能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形成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和谐、乡风民风更加清朗向上、村风家风更加清醇向善的生动局面,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纪律和作风保障,创造良好的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