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海
(镇平县老庄镇人民政府,河南南阳 474250)
当前,农业产业发展进入了历史变革的新时代,伴随着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迅速提升,产业结构日趋完善、产品种类日趋多样化,物资供应总量持续增加[1]。与此同时,受自然环境、思想观念、技术类型、人员素养等因素的制约,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展缓慢,新科技应用成效始终不高,为确保地区间农业生产安全可靠,推动农业科技化革新、拓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已成为实现创新改良农业产业建设的必然选择。
根据市场经济学理论来看,农业技术推广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实际应用效果是否能够满足当期阶段内各类农作物生产管理的需求。以此作为基础在农业市场内对农业技术的推广现状及未来应用前景作出反应[2]。以绿色环保施肥技术为例,现阶段内所使用的农业施肥原材料与措施大多为传统播撒方式,化学合成肥料为供给肥料,肥料中剩余的化学元素形成沉积,对土壤造成一定程度污染,因此则需要对现行施肥技术进行绿色环保改良,提升肥料的利用质量。
1)所推广的农业技术应符合当下地区农业生产对改良作物品种、增加土壤肥力及提高生产效能的需求,更加深入到每一项农业劳动活动中[3]。2)农业技术应具有适用平稳性。通常情况下,农业新技术从诞生到实践运用,期间需要经历研发、论证、采集及检验等多个环节,而在此过程中,外界不确定干扰因素较多,如农药毒性对作物的损害,不仅仅取决于配比,还存在于整体计算用量等方面。
为了使农业技术在实践中保持优良的成效,在前期引进时,更重要的是确保其后续技术使用与维护等服务活动的有序开展。1)农业科技人员需要向使用者详细介绍技术的操作关键点与难点,并帮助其对操作程序和所产生的劳动成果予以监测,引导纠正并调整技术应用手法。2)农业职能部门及农村从业人员应提供技术引进资金、政策方针等方面的帮扶,尤其是在当下以科技兴农为主导的农业建设方略,给予农业更多的资源辅助,同时也为使用者提供了品种丰富的种类技术。
1)技术推广目标不明晰。在前期准备工作中,疏于对区域内农作物品种、生产范围、自然环境等数据信息进行勘察调研,使得不能结合实际完成技术项目的应用与推广,造成了农业技术理解与实践方向出现偏差。
2)技术推广各环节信息传递不畅通,造成理论设计数值与现场勘测数据匹配不一致。主要是因为多类型、多项目的农业技术指标在传递过程中,有限的传达方式无法让从业者正确理解技术要领,而技术指标计量单位的差异,未能及时进行换算造成信息阻塞[4]。
1)新技术的操作较为复杂,所需要的物资原材料相对较多,操作者未能在短时间内梳理调整农业生产模式,且需要大量的时间收集农业技术推广所需要的资源,实际应用效益不高,对新技术使用的积极性逐渐降低。2)较高的资金成本投入,使得生产作业人员对技术望而却步。农业技术的研发周期较长、投入的资本较多,因此在应用时需要使用较多资金实现技术推广中的收支平衡。而对于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所获得的资金占比相对较少,无法支撑数额庞大的农业新技术,致使包括智能化、生态农业科技等在内高尖端技术只能在有限的地区内进行推广[5]。
农业技术推广的首要环节是要借助现有农业生产资源为平台,对其实践操作方式进行创新改进,因此技术的引进需要大量配套设施得以实现。例如,智能化滴灌技术的推广需要区域内较为安全且稳定的水源地,为滴灌技术的应用提供不间断的水源供应。然而在现实中,受地理位置、气候、经济等因素的限制,推广技术过程中未能有效保障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进程,如果对基础环境条件进行大范围的改良,则无形中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达不到节材降耗的设计初衷。
部分从业人员对于农业技术的持怀疑态度,对其认可程度相对较低。其重点在于部分农业技术无法保障理想中的劳动成果,且“靠经验吃饭”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再加上从业者知识文化水平有限,未能对新技术的内容作出正确判断与理解,无法保证可以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独立完成农业技术推广,熟练掌握技术操作要领并结合实际布置安排引用时间。
1)明晰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思路。坚持以乡村振兴、科技兴农思想为主导,积极推进完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建设,依托现有技术资源储备,对传统老旧农业生产理念与劳动方式进行升级,以满足农村从业者对于“提质增效”生产的迫切需求。2)借助高新科学技术平台,结合地区间农业生态状况为基础,筛选出符合区域农业经济及生产模式的技术种类,突出新技术在调整农业组织形式、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农产品质量及扩展市场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效益,促使其农业生产科技性能逐渐提升。3)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根据农业技术服务推广行政区域范围,对驻地内的各类农业信息数据、资源种类、配套技术设施等内容进行实地勘察,搜集、记录并整理相关指标,作为开展各环节技术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并以此为基础,设定农业技术诸单元的指标口径及计量测算单位。
1)对现行农业技术进行改良,在确保农业生产正常秩序的前提下,以优化技术应用方式为主导,严格遵照农业技术的规范及操作标准进行实践活动,提高物资转运效率,加快信息数据指标传递速度。2)引入创新型、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技术,改变依靠传统农业技术生产的劳动形式。以降低生产劳动强度、增强科技生产为核心,将原有人工操作环节由机械设备代替,对药物使用、浇灌时间等方面控制则依托智能化信息数据处理终端来完成。
1)借助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产业建设布局,对农村生活与农业劳动环境进行改建。持续稳步提高农村居民医疗、卫生、环境等基础生活质量,增设生活服务场所,如图书角等技术阅览场地。2)对于气候干燥、水源供给困难的农村地区,要加大对水站、储水塔等大中型储水设施的建设力度。既要保障水源供给的持久性,又要保证水质使用安全可靠性。3)稳步实现农村道路硬化工程。结合实际改变以石子路、土路为主的传统道路结构,按照农村人口聚集密集度及劳动生产覆盖面积,对其进行水泥道路硬化,加快农业技术生产物资与人员流动。
1)加强对农业技术先进性的宣传力度,增强从业者对农业科技力量的认识程度,以村落为基本单位,利用乡村图书室、村委活动室等场地,在农闲时间段,对从业者进行技术科普,重点讲述农业生产中所关注的重点技术问题。2)增强对地区内农业生产的科技扶持力度。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平台,增加对科技技术推广投资比例,引入符合地区实际的农业产业政策及方针,增强农业技术后备力量。
1)加强对农业从业者思想观念的教育,培养以科技手段开展农业劳动的意识观念,在结合传统优良生产经验的基础上,与现代农业技术进行充分融合,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能。2)重点强化对农业技术操作流程的了解与掌握。根据自身所从事的行业生产类型,选择与农业生产品有关的技术,并在实践应用中体会技术的优势,同时及时发现存在的缺陷与漏洞,从自身出发做好农业技术调整完善工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不断深入,复杂多变的生产劳动环境促使农业生产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持续运用农业新技术,打开了新的农业经济生产模式,同时快节奏的建设形式、有限的生产资源供给等因素,为改良技术调整生产结构等农业措施带来挑战。因此,在新时期内要明确新技术应用的工作思路,确定技术推广应用目标,持续改进农业科技,加大宣传动员力度,增强从业人员科技素养,从而为实现提升区域农业经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