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垃圾分类情况调查及问题解决方案
——以北京市为例

2021-12-27 14:04:14杨崴柳竞妍陈培源王炳琦华东政法大学
农场经济管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北京市垃圾居民

杨崴 柳竞妍 陈培源 王炳琦(华东政法大学)

一、垃圾分类问题调查的意义

垃圾分类,是提高垃圾回收、再利用和处理效率的一种措施。将不同种类的垃圾分类后进行堆肥、回收以及其他处理,有助于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将垃圾转变为公共资源,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争取物尽其用,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板块。进行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等几方面的价值。

(一)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垃圾处理开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根据资料显示,国外通常会将2/3的资金用于垃圾处理之前,也就是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管理上,只有1/3的资金用于垃圾处理。而同一时期的中国有90%的费用花费在收运和处理垃圾上,显然是一笔占比过大的投入,垃圾分类能够有效减少垃圾的产生,提升资源利用率。以日本东京为例,长期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废品回收和限制包装等措施使得其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从1989年开始负增长,此后逐年递减,大幅降低了垃圾处理领域的开销。

此外,垃圾的二次利用也能够通过垃圾分类进一步得到落实。例如,厨余垃圾包括丢弃不用的菜叶、剩菜、剩饭、果皮、蛋壳、茶渣、骨头等。其中含有极高的水分与有机物,很容易腐坏,产生恶臭。经过妥善处理和加工,可转化为新的资源,高有机物含量的特点使其经过严格处理后可作为肥料、饲料,也可产生沼气用作燃料或发电,油脂部分则可用于制备生物燃料。可回收物如材质可再利用的纸类、硬纸板、玻璃、塑料、金属、塑料包装,经过处理能够从技术层面避免“增长的极限”,增加材料利用总体寿命,降低资源压力,甚至减少对国际原材料市场的依赖。

(二)改善垃圾处理厂过载运行情况,节约土地资源

根据资料显示,仅北京市朝阳区每天就能产生5500吨垃圾,相当于一天之内填满水立方,垃圾产生量惊人,也由此带来了在垃圾处理方面的难题。建成于2002年底的高安屯垃圾填埋场是该区最大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其原本设计的日处理能力为1000吨,但2003年投入使用后日处理量很快达到了1500吨,2008年甚至达到了3400吨,规划初期的30年使用寿命骤减至十年有余。这一现象一方面缩短填埋场使用寿命,增加了人工维护和再投资成本,同时也使得政府不得不大力扩建垃圾处理场,占用北京市本就尤为珍贵的土地资源。通过垃圾分类的实施,实现垃圾减产能够直接改善这一情况,而资源的二次利用则是变相将垃圾进行分流,也能够降低垃圾处理厂的工作量。

(三)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与质量,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

生活垃圾种类繁多,数量巨大。2016年,我国214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18850.5万吨。目前世界各国城市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为填埋和焚烧。填埋方式方便易行、处理量大,但易造成二次污染,垃圾渗滤液易污染地下水,填埋场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污染,并浪费土地资源。垃圾焚烧具有减量化明显、最终产物污染较小、余热可再发电利用等特点,目前是发达国家生活垃圾的主流处理方式。但垃圾焚烧中,若没有特定的工况控制及末端处理措施,所排废气中极易包含高浓度二恶英类。二恶英类物质共有210种同类物,具有三致毒性,脂溶性强,性质十分稳定,其中毒性最强的是砒霜的900倍。尽管这一排放量对周边居民的影响极小,但仍难以打消居民的顾虑。而垃圾分类后垃圾总量和处理工作量均能有所降低,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垃圾处理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质量。

(四)引领资本流向垃圾分类领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垃圾分类在国内目前仍属于一个较为新兴的领域,针对这一领域所做的资本投资仍有着巨大潜力。通过政府的财政引导和政策支持,民间资金流入相关科研领域不仅能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作业的精细化,还能诞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与垃圾分类有关的环保产业成为有发展前途的新兴朝阳企业,推动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北京市垃圾分类现存问题

(一)治理目标不清晰,分类标准有待稳定

现今垃圾分类政策对于北京市公共居民来说仍是一个较为陌生的政策。较大一部分北京市公共居民不想或不愿进行垃圾分类,并没有将垃圾分类政策落实为一种持续的日常行为。尽管如今的政策已经基本确定“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但是不够清晰,影响垃圾管理的全局性和方向性。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作为政策规定应具备一定的稳定性。民众对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内涵不清楚,在实行16年垃圾分类试点的北京市,仍然存在居民无法区分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垃圾的现象。对于不同垃圾分类的规定有所区别,居民难以得到一个统一的标准,难以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

(二)宣传的具体内容被忽略,民众认识模糊

垃圾分类的新政策在发布之后虽然有着广泛的传播宣传,但是不管是垃圾分类中具体明确的标准还是在公共市民完成垃圾分类后的步骤和内容,这些具体政策性的内容在传播宣传过程中被忽略。因而导致公共居民对于这些问题的了解程度不高,模糊化的认识影响了人们在垃圾分类过程中的选择。

调查显示,当下北京市的垃圾分类宣传效果仍有一定欠缺。随机针对北京市城市居民调查的82份样本中,有59人表示垃圾分类宣传虽然有一定帮助,但仍有部分人不清楚垃圾怎么分类,而这也直接导致了调查样本中只有19人每次都进行分类。

在宣传接受度调查中,占比最大的是政府号召及规定,居民对政策的理解和对政策的关注度都非常高,其次则是从互联网上了解相关知识。同时,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在现代的信息传递当中“亲密关系”的信息传递其实并不实用,所以进行宣传的时候,可以从更松散的社会关系入手。以一种更平常,自主获取的方式提供信息。但是松散的社会关系不代表信息投递量少,现在社区内宣传并不是在院门口的宣传栏,而是每个垃圾桶站都有宣传栏,每个单元门口的通知栏都有宣传展板,每个电梯的广告栏都有宣传。这样信息量少,大频次的信息轰炸效率更高。

(三)政策试点覆盖范围过小,难以形成整体意识

根据资料显示,此前市内进行垃圾分类时的试点通常仅能针对某一个区域内的单个社区进行管控,难以在一片居民活动区域内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管理时如果试点仅针对某一个社区进行,其在主要生活环境之外的区域活动难以得到监管和控制,便难以有效树立分类意识,造成其生活状态与学习、工作以及游玩状态的割裂。企业与社会组织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仅通过社区进行强制约束的效果难以得到保障,普遍性、常态性的参与不足,就难以体现基层社区自治组织在这一领域的作用。

(四)政策落实过程中监督水平差,民众意识弱

北京市公共居民主观对于垃圾分类政策的态度仍有待改进。大部分人并不将垃圾分类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抱持着麻烦的态度。虽然已经开始有接受这一新政策态度的发展,但是仍旧处于一种量变的阶段,即将垃圾分类作为一项需要被应对的管理措施。垃圾分类从一项政策到一种生活习惯,这之间存在着主观上思想态度的改变过程。无论是罚款制度还是落实到户的监管制度,在实际操作中都可能因为相关领域工作人员的缺失导致监管的不到位。一旦缺少监管,或者和日常行为比较起来产生多余的付出就会导致放弃垃圾分类。

三、北京市垃圾分类解决方案

(一)制定较为明确、精细的标准

虽然近两年,各大城市都大力推行垃圾分类,但由于历史原因,垃圾分类的标准在如今仍模糊不清,让人难以操作。例如,“可回收垃圾”的标准往往对于一般人来说并不是很清晰明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会将被饭菜汤等污染的塑料盒错误地作为可回收垃圾投放;一般常用塑料袋事实上属于其他垃圾,然而有八成以上的塑料袋被作为可回收垃圾投放。

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作为一项贴近北京市公共居民生活的政策性规定,也需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统一性。如果变动频繁,就会使政策对象感到无所适从并造成实施政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损失和浪费。例如,分类标准的频繁变动不仅需要居民改变好不容易形成的分类习惯,也会使政府调整宣传内容、投放设施、运输设备等。如果区域内政策规定不能统一,那么就会导致公共居民对于具体内容产生误判,政策的落实结果参差不齐,政策的整体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此,现今对于北京市垃圾分类回收标准的具体内容的明确,如何制定一个固定的、易于理解的、统一的、科学的垃圾分类标准仍是需要进一步思考解决的问题。

(二)采取激励措施

激励机制是一种社会管理环境中的回应机制,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内部成员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最终达成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采取激励机制和措施,将是北京市垃圾分类政策从政策对象角度落实的一个重要因素。激励机制分为正向激励措施和负向激励措施。在通常情况下,由于负向激励容易操作,短期内成效明显,机制简单易懂,负向激励措施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措施。目前,北京市的垃圾分类普遍强调负向激励措施,即对于垃圾投放的时间加以限制,对乱投乱放的情况进行罚款等。

事实上,除负向激励措施以外,配合采取正向激励措施,也就是奖励手段也是有效促进北京市公共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却往往被忽视的一个方面。正向激励手段以奖励手段为主,方式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实行的成本也各有不同。

例如可以在社区内定期对于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学习了解垃圾分类知识的居民进行表扬。这种方法尤其在邻里关系比较相近,居民互相之间熟悉的社区更容易有所成效。因为这类社区往往有更为密切的熟人社会的关系,而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社区的表扬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社会评价,会让居民的垃圾分类积极性大为增加。

再比如对在日常垃圾分类中表现突出的居民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例如生活用品、公园年票,这些更加实质的奖励都能激励居民自发地参与到垃圾分类中。

从事实情况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正向激励措施还是负面激励,都应该是整个激励机制体系里面的一部分,都需要有相应的配合,通过负向激励的惩罚政策,保证政策整体的完成底线和实现;而通过正向激励措施的奖励手段驱动政策,引导垃圾分类政策积极持续发展。通过正反两方向的激励措施让政策实现了一种全面整体的落实。

(三)借助科技手段

对于很多居民来说,尤其在垃圾分类刚刚开始实行的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辨具体的生活垃圾属于哪一类是生活中面临的切实困难。

然而,现在完全可以借助现有的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可以开发垃圾分类查询的APP或小程序,通过输入名称来查询某种垃圾属于“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以大大方便居民对自己家中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更可以有效避免错放和乱放。通过信息技术,将在垃圾分类整个过程从一开始就能直接和具体的标准内容对接,方便家庭日常生活垃圾分类,进而减少垃圾分类回收后的人工再分拣成本,促进垃圾分类成效。

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可以有效追溯垃圾的来源、投放情况,对居民的垃圾投放情况进行有效记录和监督。建立垃圾分类实名制可追溯管理体系,通过手机APP扫描找到投放者信息并对垃圾分类投放质量评分。在这一方面,浙江杭州、绍兴已经有先例,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垃圾投放的来源追溯,建立溯源的监管机制。启动“垃圾分类”的信息化管理工作,通过移动网络和智慧环卫信息化平台,政府部门可以对各区县、街道、社区的分类质量进行统计汇总,方便小区督导员及社会公益组织对实际分类情况进行指导,为垃圾分类插上智能化、科技化的翅膀。

(四)传统宣传和新媒体传播渠道并用

宣传一方面是对于北京市公共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对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进行引导性宣传。宣传在现今时代中不仅是线下社区内的传统宣传方式,而且更多的是来自于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和宣传手段。

如制作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手册、公益广告宣传片,在纸媒、电台、电视台、网站、手机新媒体开办互动栏目。在全社会特别是学校、医院等重点单位,商业中心、公交站点等公共场所,大力开展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和公益宣传,不断提升群众垃圾分类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广泛宣传典型经验,推广样板示范。这样的宣传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的垃圾分类理念,更能促进居民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

另一方面,教育也是垃圾分类以及其他环保行为宣传中的重要一环。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对于幼儿园、小学的学生进行垃圾分类教育,能有效地培养下一代的环保意识。垃圾分类等环保事业是长期的,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儿童的思想观念尚未成型,对儿童进行环保教育能让这些环保理念深植于他们的内心,影响未来的社会风气,形成更加重视环保的整体社会氛围。而且短期来看,儿童接受环保教育后,也能反过来影响家长的看法和行为。可以组织环境方面的学者、专家编写针对儿童的环保教材,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儿童理解环保理念,接受环保行为,这不仅有利于垃圾分类政策的实施,更是对整个社会重视环保的风气的影响和引导。

猜你喜欢
北京市垃圾居民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节能与环保(2022年7期)2022-11-09 00:44:46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中小学校长(2022年4期)2022-05-28 11:40:36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测绘(2021年11期)2022-01-24 07:31:30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石器时代的居民
垃圾去哪了
石器时代的居民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46
倒垃圾
倒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