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检测在风险管理服务中的应用

2021-12-27 10:31:46武景林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上海200072
绿色建筑 2021年6期
关键词:保险公司工程质量风险管理

武景林(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 上海 200072)

建筑工程建设施工过程复杂、参与单位多等特性决定了现有房屋建筑多数存在工程质量缺陷。一类是在工程竣工验收阶段可以通过现有技术手段被检查出来的工程质量缺陷,主要指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以及实体质量、使用功能、防水等不符合现行国家或行业有关技术规范、设计文件及合同中对质量的要求;而另一类称为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主要因为使用标准、图纸设计失误和施工工艺不善等因素引起的质量缺陷,具有显现时间长久、隐蔽,一旦发生难以修复等特点。

工程竣工后建筑物在使用期间由于潜在质量缺陷导致出现严重的裂缝、渗漏、下沉或最后倒塌等质量问题,直接给建设投资方带来极大使用隐患和无法承受的财政负担,甚至威胁到业主的生命安全。如何避免建筑物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或者在出现潜在质量问题时最大程度保障业主的权益不受损害,既能尽量避免建筑物发生严重缺陷,又能够对建筑物寿命期间显现的质量缺陷,尽快找到资金进行修复是近年来建筑工程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

目前,我国各试点城市通过引入国外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nherent Defects Insurance,IDI)和技术风险控制机构(Technical Inspection Service,TIS),带来了建筑市场管理体制的改革。在保险期限内,建筑工程一旦出现保险合约规定范围内的质量、缺陷问题,业主可直接向承保的保险公司申请索赔,业主即时受益,保护了业主权益不受损害。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工程检测也在其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角色[1-2]。

1 IDI 与 TIS 的发展

1.1 国外 IDI 模式与发展

法国设置了强制性缺陷保险,《法国民典法》要求设计、施工、质检机构等各参建单位必须投保 10 a 期的责任保险;建设单位必须要为建筑物 10 a 内可能出现的损坏投保[3];且参建单位从实际竣工起 2 a 内对项目的建筑附属设备缺陷进行担保。在此基础上实施的法国《斯比那塔法》(Spinetta ACT),标志 IDI 正式在法国建立[3-6]。后来逐步被欧美各国及日本等国家相继引入和不断创新,目前全球已经有 40 多个国家使用[4]。西班牙对质量缺陷保险采取强制推行,并通过市场调节作用,在建设单位和保险公司的加压下,迫使参建单位主动购买质量责任保险。此外,西班牙还在保险中设置了免赔额,以此来降低保险赔付率,达到吸引保险公司参与的目的。

法国、西班牙实行“法律确定+市场浮动”的保险费率,而英国和日本结合自身制度体系特点建立了自愿投保的市场鼓励模式的住宅 IDI 制度[5]。

国外 IDI 保险制度模式和内容设计等研究都较为成熟,并且根据各国的发展和国情都有所创新。以法国强制性缺陷保险运作模式为例[3]:在有效的质量责任保障期内建筑结构安全和建筑功能、设施等方面出现缺陷或者内在缺陷导致损失事件后,强制缺陷损害保险首先被触发,在确定责任前由业主与保险公司之间单向进行索赔,最大限度保障业主的权益不受损害;由保险公司赔偿后,再代位向其他各参建单位追偿,这样也就触发了参建单位责任保险,由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条款的约定,要求各参建单位履行赔偿责任。

1.2 国内 IDI 模式与发展

从 2002 年开始,我国已经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多座城市正式推行了 IDI 试点工作[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7 年发布的《关于开展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继续加快推动 IDI 城市试点工作,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 IDI 制度。

在国内试点城市中,上海市是领先的探索者。上海市2012 年推出《关于推行上海市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试行意见》,2016 年制定了《关于本市推进商品住宅和保障性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实施意见》《上海市建设工程质量风险管理机构管理办法(试行)》,2017出台了《上海市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实施细则(试行)》。以上政策梳理和规范了 TIS 机构的经营范围,并公布了首批通过评选的 TIS 机构单位名单。据统计,2018 年度上海市累计 IDI 保险投保金额已达到 7 亿元,累计承保约300 个项目,涉及 13 家保险公司。

IDI 虽然实现了建设单位、各参建单位、消费者的三方共赢,但其在我国的实行阻碍较大。推动力度不足、工程质量责任保险与代位追偿制度没有得到进一步完善、TIS 发展不成熟等因素是导致 IDI 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追偿过程中还存在责任界定难、各参建单位互相推卸责任、互相扯皮等情况。

1.3 我国 TIS 机构的发展

TIS 是伴随着 IDI 制度发展形成的,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发现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存在或潜在的质量风险以及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质量缺陷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检查、检测、鉴定、评估和有效的应对措施。

TIS 机构仅对承保的保险公司负责,相对其他五方建设主体而言是公正独立的第三方,公平客观地评价工程项目中可能存在技术风险,起到了前期预防、过程中控制和事后应对风险的主要作用,是确保对建设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严格把控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

《上海市建设工程质量风险管理机构管理办法(试行)》规范了 TIS 的经营活动范围,填补我国 TIS 管理制度的空白。为了保障 IDI 保险顺利推行,中保协组织在 2017 年下半年成立了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风险控制规范研究课题组,并在 2018 年 11 月发布了《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质量风险控制机构工作规范》。该规范内容包括 TIS 的主要工作职责与基本要求、工作依据和实施方法、工作范围和内容、质量等级划分标准和评估报告基本框架等;通过制定 TIS 工作规范及实施细则,开创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新模式。但我国当前 TIS 机构发育尚不成熟,职能不清晰、与监理机构的职责有部分重叠等,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2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及其应用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数据,房屋及装修建材质量类的投诉占总投诉量的 30% 以上。投诉问题主要包括墙体裂缝、渗漏、脱落、门窗密封性差、门框窗框变形、地基下陷、房屋倒塌等问题。因此,如何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保障工程质量安全,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质量工程检测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技术基础,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质量事故的发生,并有助于在事故发生之后提出高效的应对处理措施。现如今我国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发展迅速,类型也越来越多,为工程建设领域的质量安全风险控制和 IDI 的发展完善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1]。

2.1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潜在问题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逐步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检测工作也逐渐市场化,检测机构数量迅速增加,但是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和工程检测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检测的流程与步骤没有规范化,导致检测机构间恶性竞争,难以保证检测业务的公正性。此外,检测机构良莠不齐,人员专业水平不合格、对工程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低,缺少法律认知;检测设备陈旧或精度不符合标准,不能检测到建设施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等,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控制。

各地方没有明确规定实施监督的工作方式、工作程序、监督抽测的内容和抽检数量,检测结果容易引起争议;对检测机构提供的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难以判断,给工程项目留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目前大部分开展监督检测的机构也只是对少量项目进行现场检测,例如对钢筋直径、混凝土构件强度进行抽测等。

2.2 工程检测在风险管理服务中的应用

随着 IDI 和 TIS 在国内的试行和推进,“以建设工程为轴心,风险管理试点为平台,推进检测市场的公正性和服务性,构建以诚信为基础,社会保险介入符合行业特点,适应市场运作的管理体制和机制”[2],建立以“政府引导,行业自律,社会评价,市场调节,现场服务”的诚信检测体系。利用工程检测技术进行风险管理,通过引入保险机制,给工程检测市场带来巨大变革和创新模式。

2.2.1 TIS 的工程检测实践调查

实例 1: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在风险控制活动中的应用。

2015 年 10—11月,江苏省南京地铁某线施工中频发报警,局部区域地表沉降波动大,甚至有部分路面出现坍陷,第三方监测单位使用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对区间地表进行立体扫描,通过对雷达探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发现探测区域内存在土壤结构异常,结合实际钻探进行验证核实,最终确认5 处测线存在土质严重疏松或空洞情况,施工方立即采取灌注混凝土、注浆的方式,消除了风险。地质雷达探测技术为安全施工提供了重要信息,对重大风险源的控制起到了关键作用,避免了因地铁施工导致路面塌方引起的交通堵塞、人员伤亡事故。

实例 2:自动化检测在风险控制活动中的应用。

天津市轨道交通 5 号线和 6 号线是天津市区的 2 条重要轨道线路,在天津市区共有 2 次交汇,形成一条闭合的“O”形环线。地铁 5 号线、地铁 6 号线共涉及一级风险源36 个,二级风险源 162 个,涉及 6 个上下重叠线隧道,8处下穿既有铁路,其中 3 处下穿高铁,盾构下穿或近距离侧穿居民建筑物 28 处,盾构下穿重要公建 17 处,下穿河流 5处。在借鉴其他地区及线路的风险管控经验的基础上,采用自动化监测新技术等手段来实现信息化指导施工及全方位的安全风险监控。

2.2.2 TIS工程检测的市场分析和经济分析

当前工程检测市场存在的不规范行为主要表现在“假”和“乱” 2 方面。假,主要是指对检测过程和检测数据弄虚作假。用优级试件冒充标准试件送检,或用其他批号的试样蒙混过关;随意缩减检测过程,更改检测数量,不按标准规范操作;随意编造、修改检测结果等。乱,是指检测机构内部管理混乱及市场的秩序混乱。

随着 IDI 和 TIS 在上海市等地等试点的试行和发展,通过引入保险机制,以风险管理试点为平台,形成“政府引导,行业自律,社会评价,市场调节,现场服务”的建设工程检测新模式,是对目前建筑行业质量检测体系的有益补充。

与现行检测机制相比,TIS 机构工程检测的市场优越性主要体现在:①改变了委托机制。由政府部门监督,建设单位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模式,改为政府引导,由保险公司委托 TIS 机构进行工程检测的模式。风险管理机构与各参建单位之间没有任何业务往来和利益输送,仅对保险公司和工程质量负责。②检测费用独立到位。现行的工程检测费用来源于总承包单位、分包单位,甚至一些材料供应商。改变委托机制后,检测费用由风险管理机构统筹支付,保证检测费用独立到位。③优胜劣汰的市场管理机制。政府对现行检测机构监管力度不足,市场诚信体系未建立,导致检测机构良莠不齐。引入 IDI 制度后,保险公司委托 TIS 实施风险管理,引入社会评价,实行检测单位能力评估和分类评级;风险管理机构受保险委托以招投标方式从协会成员中选择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机构每次风险管理活动记入诚信档案,作为保险公司和风险管理机构下一轮次选择和确定保险费率的依据;最终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管理机制。

目前检测市场仍然存在很大不足,但 IDI 和 TIS 的引入,改变了检测机构的委托机制,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检测市场中存在的“假” “乱”等不规范行为。

3 结 语

IDI 和 TIS 在我国的试行,给工程检测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TIS 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与各参建单位之间没有任何业务往来和利益输送,只对保险公司及整个工程的质量负责,通过高效及先进的技术检测手段,可以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行真伪辨别、做出风险评估和预警、提出有效的控制、处理措施,避免风险的发生。这是实现建设单位、保险公司、消费者和各参建单位多方共赢的关键因素。因此,工程检测在 TIS 风险管理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评估风险水平、进行风险验证的关键因素。目前 TIS 工程检测刚刚推行,还存在不少问题,只有通过持续改革、不断完善,才能促使检测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保险公司工程质量风险管理
公路工程质量监督对工程质量的控制作用分析
PDCA循环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之间的停止损失再保险策略选择博弈
应用数学(2021年2期)2021-04-16 08:20:46
不慎撞死亲生儿 保险公司也应赔
公民与法治(2020年5期)2020-05-30 12:33:46
保险公司中报持股统计
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浅谈如何提高工程质量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8
保险公司预算控制分析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