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磊[中建(上海)新型城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上海 201706]
随着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全面推进,建设美丽乡村成了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乡土植物这一重要因子被引起重视。
乡土植物又称本土植物,是指当地原产或者经过人工驯化后、非常适应本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生长良好的一类植物。其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区域具有高度生态适应性[1]。
乡土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是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对美丽乡村的建设具有美学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创造良好而富有寓意环境的最好方法就是保留场地中原有的自然和人文元素[2]。保留植物,从本质上让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具有生命力,让乡土文化得以传承、延续,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景观基底和基本框架。因此,乡土植物的保留在设计应用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保留植物相对于新种植物的美学价值在于,其是经过乡村粗放养护、甚至无养护的条件下,自然生长的植物,经过自然的筛选依然能够枝繁叶茂、绿树成荫,甚至形成“独树成林”的自然景观。在景观设计时,仅须简单地进行植物的穿插搭配以后,就能够快速形成宜人的景观效果,避免了较长时间的景观生长期。
一棵 50 a 树龄的大树,以累计计算,产生氧气的价值约 20 万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 40 万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 20 万元;涵养水源价值 24 万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 24 万元;产生蛋白质价值1.6 万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创值约 128 万元。对于已经适应该地区的地质及气候条件的大树,本身已经构建了一个独立的小型生态系统。它所起到的生态作用正在显现。因此保留植物的生态作用不被轻易中断,这也契合了目前全球化视野下推行的碳交易市场机制。
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保留植物的价值也直接降低了景观建设的总投资。乡村建设相比于大拆大建的城市建设,投资力度往往并不大,因此能够适当进行保留,并且达到原有的设计理念,则是大大节约投资的有效方法。乡土植物能很好地适应当地土壤、光照、温度等自然条件因子,经过自然选择和生物演替,可以很好地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中[3]。因此在后期不需要消耗过多的人力、物力进行管养维护,直接降低了建设期的成本及后期的运营成本。
“蟠桃一实三千年,银杏著子三十载”—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因景生情,留下传承千古的文化瑰宝。保留下来的植物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成为一种自然文化遗产,既能反映出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同时也承载了一代人的乡愁与眷恋。从历史的角度,为当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考证的依据。对原生植物的保留,即是实现了对艺术文化、历史人文的保留和延续。
章堰村位于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西北侧 3 km,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遗存、文化底蕴深厚,是上海市级传统村落。2015 年年底,青浦区政府授权重固镇人民政府与中建联合体签订了《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新型城镇化 PPP 项目合作合同》。规划总用地面积约 84 020 m2。建筑面积约 42 775 m2。围绕汇集章堰的总体概念,对历史章堰的特色进行深度挖掘,提出以“智慧之慧聚”为发展目标,打造以农业田园、商旅复兴、智慧集聚为特色的田园人文村落。项目秉承城乡统筹、产城融合、指挥小镇的理念,结合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的目标,将章堰村打造成为江南新水乡的建设范本。
在章堰村项目前期策划阶段,进行调研过程中,对村中现有植物进行乔木、灌木分类梳理。通过植物景观满意度调查,结合章堰村的当地文化,走访确认,明确保留下水杉、阔叶女贞、银杏、榉树、榔榆、乌桕、构树等品种。
通过现状调研,结合总体设计定位考量,将场地内保留的树木分为特殊保留树木与其他保留树木,以便于后期对其采取不同设计策略。
组织不同专业设计人员及植物学专家进行现场踏勘,从建筑、景观设计的综合角度出发确定保留的实施性。对特殊保留树木与非特殊保留树木区分标记,并且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进行树木的点位测量,对树木进行有参照的照片记录,以供设计推敲。
(1)阔叶女贞。章堰城隍庙内部原有 1 株近百年的阔叶女贞,与城隍庙共同共长,承载着乡愁与眷恋,记录了城隍庙曾经的香火鼎盛。因此,在前期策划便开始研究如何让这样 1 棵树形成一种景点,对植物空间与院墙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最终确定将原本围合在围墙内部的阔叶女贞,原地保留,通过围墙向内的退让,形成河道与城隍庙之间的广场空间,并且将女贞树完整地保留下来。树下以材质质朴的老条石形成树穴,满足种植要求,通过黑山石桌椅的小品,产生新旧对比。在细节上呼应与古为新的整体设计理念。
(2)水杉。在上海市的乡土植物中,水杉作为较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树种,具有一定的识别性和代表意义,象征着水乡文化的同时,也撑起了整个村庄的景观骨架。在前期的规划阶段,先行明确水杉、古桥、老墙等一批具有历史文化保留意义的乡土元素。其中水杉在村中大约有 6 处,胸径约在 25 cm以上,可以称得上是章堰村的“活化石”。村中水杉胸径较大,作为深根系树种移栽难度大、成活率低。场地中水杉的分布较广,对设计提出极大挑战。
建筑围绕水杉建造,将水杉保留在建筑的中庭水景中,让建筑在自然中生长,保留植物的同时,体现出建筑的自然之美。外围的老墙,更好地诠释建筑的新生,而中间保留的水杉更是点睛之笔。
围绕一片水杉设计成的林下休憩空间,使得夏有荫凉冬有阳光;春天有希望的新芽,秋天亦有诗意的枯黄。保留下原始的风景,采用因地制宜的设计手段,让章堰村的文化历史在现代的技术手段下得以重生、延续、传承。
通过将建筑镶嵌在密林之中,将建筑设计成由视线联系的内外空间。建筑按照既有水杉的点位形成穿插,景观将水杉林由外向内进行组织,建筑室内室外形成通透的视线联系,同时设置室外平台,将室内空间向室外进行延伸,形成一个整体。让人在品茗的同时充分享受自然的愉悦。在安静的树林中,喝一杯茶,将都市人的匆忙与浮躁,冲淡在宁静的乡村自然风光之中。这即是乡村振兴给予都市人的精神寄托。
(3)乌桕、榔榆。场地中的乌桕、榔榆在建筑红线内。为完整保留乡村景观的风貌,完整再现千年章堰的人文底蕴,在建筑设计时牺牲建筑面积,让 2 棵树木完全穿越 2层的建筑平台。塑造出一个建筑与树木共生的景观空间。在视觉上建立起建筑立面与周围环境的呼应关系。
(4) 构树。构树较少用作景观树种,但是因其强大的生命力以及繁殖能力,在乡村的树林中随处可见。本项目中沿河而生的构树,形态各异,能很好地衔接河道与新建建筑之间的关系。通过新建老船木平台作为小品布置,将保留树木与滨水步道联系得更为紧密,从视觉上削弱新建痕迹,保持美丽乡村的原汁原味。
随着我国全面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景观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展示窗口,越来越多元、开放,绿色生态、可持续的设计理念贯穿始终。植物的美学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被不断挖掘。反观章堰村项目在植物保留领域所作出的努力,前期对植物保留价值的认识,通过植物满意度调查,结合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准确测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运用先进的设计手段包括:①建筑的退让,让保留植物自成一片空间;②建筑的围合,让建筑从自然中生长出来;③建筑在密林中镶嵌,让其与自然融为一体;④保留植物在建筑中生长,让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最终保留下来一代代人对章堰村的文化记忆,让这些历经百年的树木重新见证章堰村的兴起。终于使章堰村前承千年章堰,又发展成为后起时尚水村。其中发挥植物保留的作用,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