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广来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
口述史是一种采集资料的方法,借助笔录、录音等方式或借助录像等现代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口传记忆、整理历史事件当事人的回忆等研究方法,形成文字稿或音频、视频等。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建设与之匹配的校园文化势在必行,在此过程中,口述史助力校园文化建设大有可为。
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学校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是引领学校发展的“精神灯塔”,以“文化力”的形式发挥作用。这种“文化力”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学校全面建设的有力保障,促进了学校办学理念向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多方面的渗透。学校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炼,其具体形式是从学校领导或重量级人物的演讲、讲话中择取,或由其专门制定,也有面向全校师生及历届校友公开征集的,由上述方式产生的校训是建立在个人口述史料基础上的。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即是从梁启超《论君子》的演讲中提取的。很多高校公开征集校训,其征集的范围是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文化系统专家,要求应征文稿既要充分反映本校历史、特色、定位和发展目标,又要集中体现本校的精神风貌和时代要求,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以及文化专家对校训稿件进行论证阐释,以口述史的方法对该校办学历史进行回顾总结是必不可少的,这种例子在国内高校中并不鲜见。
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里的“高素质”,可以概括为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或者 “德业兼修、技道并进”。德,首先为政治之德,另有伦理道德之德、职业道德之德,无论何种“德”, “立德树人”都是学校文化育人工作的首要目标。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通过开展“英模人物进校园” “工匠精神进校园” “企业家讲坛”等活动,以英模人物、先进人物现身说法的口述史方法教育引导学生,先后邀请过“时代楷模”、抗疫英模、新四军老战士、女排国手、铁路企业管理者、优秀校友等进校为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同时,通过开展 “最美教师评选”、“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 “梦想公开课”等活动,注重挖掘师生身边的先进事迹,讲好师生自己的“南铁故事”。
各种档案材料是编写史书的基本性材料。相较于本科高校,高职院校体量相对较小,机构设置相对紧凑,人员结构相对简单,很多高职院校并无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而是由校内各部门单位自行管理档案材料,且多是兼职管理。档案征集、保管与利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政府系统设有专门的党史、地方志、档案工作单位,本科高校也多设有专门的档案馆,在档案史志这一项工作上,高职院校受限于机构人员编制的客观条件,较为薄弱。在此情况下,编写从校史到院系史乃至专业史,除了搜集整理利用传统的档案材料外,口述史料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史料来源。其基本的形式是发动校友和教职工尤其是退休教职工撰写回忆材料,或直接撰写史书的具体章节。口述档案史料的直观丰富性、生动性、矫正性,也弥补了传统档案的不足,丰富了校史文化的表达形式和内涵,在大学文化精神的传承方面也具有比其他档案和史料更好的效果,使校史成果在校史文化建设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常见的高校内文化场馆有校史馆、院(系、专业)史馆和行业馆。行业馆根据学校办学特色而建,比如南京审计大学的中国审计博物馆、江苏警官学院的警察博物馆、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江苏铁路教育馆等。口述史理论和方法在以上两种文化场馆的建设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校史馆及院(系、专业)史馆的建设中,建筑的风格与布局设计、展陈大纲的编订、展品的征集与陈设都离不开口述史理论与实践的支撑,学校老干部职工的回忆可以使校史馆对学校历史事件和建筑、场景的再现更加准确,从而有效提升校史馆的公众认可度和情感感染力。如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新校史馆时,根据老职工的回忆讲述,复原了建宁路老校区原有的一些标志性校园景观,引发了来参观的老职工和校友的强烈情感共鸣。在建设行业史馆时,口述史料对场馆规划建设也同样重要,如在南京长江大桥展览版块,根据当年参建人员的回忆,联系到了大桥总工程师陈昌言的后人,成功征集到了陈总工当年指挥大桥建设时所用的工作和生活物品。
在校庆以及各类公共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上,口述史的理论和方法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在校庆日,校友们重返母校,济济一堂,回忆过往的校园岁月,抒发对母校和师长的尊敬热爱之情,有的学校在重大节庆来临之前,会提前开展校友寻访、校友访谈、校史旧物征集等活动,编纂各类回忆录、纪念性画册等,这些都是对口述史理论与方法的运用。有的高校对重大节庆工作与包括口述史料收集整理工作的关系认识较为到位,措施得力,如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在校庆结束后就专门发布关于做好校庆档案材料归档工作的通知,对各类史料进行及时的整理归档,为将来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河南省高校则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2019年开展“读懂中国”等多种形式的口述史教育活动,创新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口述史工作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没有有意识地开展工作,不知道“口述史”的概念,不清楚口述史如何与学校文化工作对接融合,口述史这一“文化富矿”尚处于“藏在深山人未识”的阶段,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一些基础性的口述史料没有被很好地保存、收集、整理与利用,处于零散、分散、原始的状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被浪费,有的宝贵的史料甚至遗失或永久性失去收集的机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口述史对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帮助作用不彰显,在教育教学等学校中心工作中的体现度不足;口述史理论和实践的科普工作开展得不够,口述史工作方法没有得到宣传推广,从而对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更强的推动力。这些问题,有的是共性的,有的是个性化的。
上述问题,虽属于不同类别,表现出不同的征象,但大多可以归因于以下方面:一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的高职院校对于人文社科工作关注和投入相对较少,对于运用包括口述史理论方法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办学资金和机构人员配置相对本科院校富余度较小,主要资源优先保障招生教学就业这些中心工作,类似口述史研究与应用的工作被认为不是当务之急。二是在制度机制上存在空白。缺乏系统的规划,没有把口述史料的整理利用纳入工作计划并上升到制度机制层面。如对具有史料价值的访谈、讲座、会议、音视频等的收集和归档制度不健全,没有研究和利用,造成素材始终是素材、没有成为文化教育教材的问题。三是在人员队伍及经费上投入较少。部分高职院校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把有限的资源大部分用于解决重大和紧急问题,在有余力的情况下才会顾及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工作。这些原因,既有主观上的认识问题,也有客观上的条件约束问题,其中大多数是客观方面的条件约束问题,即使是主观方面的问题,也多由客观因素引发,是一个学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此应该有客观的清醒的理智的认识。
口述史促进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工作,要本着“因校制宜、合理定位、围绕中心、主动作为”的方针开展。
口述史作为一种对学校发展的原始记录,不仅能真实反映学校成长过程,还能揭示学校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珍贵的精神文化宝藏,是构建校史记忆、高校记忆的必要举措。口述史必须根据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能脱离校情,不能闭门造车、 “自娱自乐”。口述史所记录的是学校发展和专业发展历程中的一段历史,口述史是活的、动态的,体现了鲜明的“精英文化”,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来说,能够促进高校的文化建设更有生命力、更有人情味、更接地气,促进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落地生根。
有多少资源办多少事,不要好高骛远地提出超越资源条件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以免伤害业已开展的工作,挫伤工作人员积极性,损坏干部群众对于本项工作的印象。合理定位是指口述史运用方向的定位、利用主题的定位、利用价值的定位,只有把握好口述史的方向,才能够发挥口述史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只有确定了口述史的主题,才能够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精准挖掘出正确的口述史,并在高职院校的思想建设中进行利用;利用价值的定位是要充分考虑到所利用的口述史是否能够起到引领思想,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发展,反之则不可开发利用。
应用口述史不仅要追求其所蕴含的正能量,正确的价值观,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口述史是否符合该校的办学特色,要运用能够突出办学特色的口述史。主动对接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创新创业、校企合作等重点和中心工作,提高工作体现度和贡献值。口述史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多种多样的内容,必须运用主题突出、观点鲜明的口述史,运用的原则是必须围绕学校的三个中心,即教育教学中心、创新创业中心、校企合作中心,不能偏离了办学的宗旨和教学的主体。教育教学中心,所选择的口述史就要本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主题;创新创业为中心就要选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口述史;校企合作为中心就要选择体现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口述史。
口述史开展要克服“等、靠、要”思想,不要坐等资源和条件,而是主动作为,争取重视、关心与支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千方百计进行口述史的挖掘、开发、利用工作,以扎实、显著的工作成效争取更大支持,实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口述史是文化的活化石,要把握机会,充分开发好口述史。在当下,能够讲述口述史的人越来越少,他们是口述史可贵的资源,不仅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同时还要注重保护资源,使能够讲述口述史的人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更多地进行开发和利用,把有价值的口述史保存下来,并且能够得到流传、开发和利用。运用高职院校的舞台主动作为,把这些资源传承下去,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弘扬开发和创新,提升校园文化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工作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相较于本科学校,面临的困难和不利条件更多,开展口述史研究与应用更为困难。但回顾过去,口述史的理论与方法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及文化育人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放眼未来,尚有更大的潜力可挖,是提升高职院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有效工具之一。广大高职院校文化工作者要认清工作开展口述史相关工作的特点与规律,围绕学校大局,创造性开展口述史研究与应用工作,切实用好口述史这一“利器”,为有效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