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克俭
(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山东淄博255033)
淄博市西瓜种植历史悠久, 西瓜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和“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种植区域的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西瓜具有甘甜多汁、营养丰富、消暑解渴等特点,成为受到广大人民喜爱的重要水果产品,消费量巨大,为广大农村地区种植和发展奠定了消费基础。 近年来,随着栽培设施的发展及栽培技术的进步, 淄博市西瓜种植模式和经济效益也有了极大的发展。 由于各区县土壤及地理条件的差异,发展状况也有较大不同,区县发展不够平衡。 因此,根据不同生产区域的经济情况,分析当前淄博市西瓜产业现状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对西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淄博市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干燥度为1.05~1.32,大陆度为51%,属半湿润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回温早,昼夜温差大,具有种植西瓜的良好气候环境条件。 目前西瓜种植面积约 10 万亩, 总产量 40 万~45 万 t, 主要分布在高青、临淄、沂源三区县,在种植区域对当地农村经济有着较大贡献。
临淄区西瓜栽培历史渊源深远,早在明末清初,齐都镇三里庄(现名刘家村)就有引进种植,距今已有200 多年历史。 在20 世纪80 年代,临淄西瓜种植面积有了较大发展,至1982 年仅地膜覆盖栽培西瓜面积就达到1 万余亩, 时年亩收入在1 000 元以上,对当时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临淄区沙壤土地面积大、土壤肥沃,具有西瓜生产高产优质的自然条件。 目前, 临淄区齐陵镇积极发展拱棚西瓜栽培,面积5 000 余亩,逐渐形成了以“尧王西瓜”为代表的特色农业,集种植、销售、观光为一体的西瓜休闲采摘农业也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高青县是淄博市西瓜种植大县,地处鲁北黄泛冲积平原,在20 世纪90 年代,响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号召,积极发展以西瓜为主的瓜菜产业,西瓜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常年种植面积6 万~8 万亩,其中,大拱棚栽培面积3 万余亩。 高青西瓜品质优良,瓜中心糖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在12%以上,中心到边缘糖分梯度小、口感好、不塌瓤,口感极佳,这不仅取决于当地温、光、水、气等优越的自然条件,更得益于当地微碱性土壤。 特殊的地理自然条件造就了高青县优质瓜果蔬菜生产的地位,成为闻名的优质瓜菜生产基地, 高青西瓜的特殊优良品质使其远销北京、天津、哈尔滨、深圳等地,深受消费者欢迎。
以“悦庄西瓜”为代表的沂源西瓜同样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种植的西瓜因具有汁多、瓤脆、味甜、爽口等优良品质而闻名省内外。 近年来,广大瓜农采取增施有机肥、优化配方施肥等栽培措施,使西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由于沂源县多为山地,西瓜种植面积相对较小,常年维持在5 000 亩左右。
目前,淄博市西瓜种植的主栽品种为京欣二号,该品种全生育期在90 d 左右, 自座果至果实成熟需要30 d 左右,为中早熟杂交种,在低温和弱光条件下座果性能良好,皮薄、耐裂、果肉脆嫩、口感好、甜度高,适宜大拱棚保护栽培。 部分地区种植京欣双星、早佳8424、美都等品种,大棚种植可选用“早春红玉”品种, 该品种属极早熟小型红瓤西瓜, 中心糖度在12.5%以上,单瓜重2.0 kg 左右,销售价格较高,种植面积较小。
淄博市西瓜栽培上市时间跨度为4~8 月, 有冬暖式大棚栽培、大拱棚多层覆盖栽培、小拱棚双膜覆盖栽培、 地膜覆盖栽培等多种保护性栽培方式。 其中,大拱棚多层覆盖栽培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5%,小拱棚双膜覆盖栽培和地膜覆盖栽培占的比重较大,约占总面积的60%以上。 冬暖式大棚栽培所占比例较小,主要是一些农业示范园区、采摘园区等种植具有较高销售价格的“小西瓜”,一般在4 月上市,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从栽培模式来看, 间作套种栽培模式得到一定发展,“西瓜—甜瓜”“西瓜—豆角”“西瓜—辣椒”“西瓜—番茄”“西瓜—玉米” 等间套作成为主要生产模式。 在蔬菜生产较为发达的种植区, 采用多茬次栽培,如栽培技术比较成熟的“西瓜—番茄—菠菜—生菜”一年四种四熟和“西瓜—玉米—菠菜”一年三种三收的栽培模式正在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可以获得更高的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淄博全境南至沂源、博山均为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大,沙壤土地多,适宜西瓜种植,但是受种植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环境优势没有很好地得到利用,西瓜产品仍以外地输入为主。 临淄作为传统的西瓜种植基地,早年因为连作障碍造成种植面积萎缩严重,近年来,随着嫁接技术的普及,连作障碍已经克服,但种植面积并未恢复。 纵观全局,仅高青县西瓜种植近几年得到了较好发展, 成为全市西瓜市场的主打产品。
淄博市西瓜重点种植区域保护设施相对比较落后,保护地种植比例也较低,栽培面积较大的高青县集中种植区域大拱棚保护栽培比例也仅有35%左右。 由于保护设施的落后,进入6 月后雨水增多,不利于西瓜生长, 西瓜品相受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影响而相对较差,导致销售价格较低,甚至每年都有因为西瓜品相问题而出现滞销的现象。 反过来,相对较低的经济效益又会影响保护设施建设, 形成了发展与制约的关系。
从全市范围看, 利用不同区域生产资源的差异优势, 可以布局周年供应、 四季生产的生产经营模式,将西瓜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推进。 近年来,一些地方探索成立了专业合作社, 可以有效地利用当地资源发展西瓜生产,形成不同季节、不同类型、不同消费需求的主产区域及优势县域, 但是受制于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同时又面对一家一户小而散的生产模式, 导致大部分合作社基本处于有组织无业务状态,西瓜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进程较为缓慢。
西瓜生产发展给广大瓜农带来切实的经济利益, 也带动了产区周边农民培育种植西瓜的习惯和意识。 淄博市的自然环境条件、技术研究与推广力量及流通企业的销售能力, 都为西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淄博市地处暖温带,年平均气温12.5~14.2℃,历年平均降水量650 mm,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209.3~2 523.0 h,年平均无霜期 190~210 d。 各区县气候差异明显,境内沂源县平均海拔401 m,昼夜温差大,沙壤土地面积广、富含钾,受山区地形影响,小气候特点明显。 高青县丰富的微盐碱土地和黄河水为提高瓜果品质提供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该区域光能资源丰富、无霜期长。 临淄区是国内知名的瓜果蔬菜生产基地,具备生产优质西瓜的一切要素,全市各区县均具备生产优质西瓜的自然资源、 经济资源和技术资源。
淄博市高度重视提高农业组织化工作, 各级农业技术研究及推广机构健全, 政策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力度不断加大,至2019 年底全市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 828 个。积极推进农产品商贸龙头企业发展,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79 家,已经基本覆盖各西瓜产区, 提高了农产品专业化组织生产水平。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及西瓜种植水平的不断提高, 西瓜生产走向产业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为此,必须以优势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广泛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户经济收益为目标,努力推动西瓜产业化发展。
科学合理布局西瓜生产,发挥各地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最大优势, 将优势区域的农户组织起来,逐步扩大种植面积,不断向设施化、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方向推进,解决目前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如“高青西瓜”为“中国名牌产品”、山东省无公害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借助品牌优势和品质优势,积极引导并加大发展力度, 使西瓜生产逐步走向区域化和规模化生产格局。
加强西瓜保护栽培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保护设施栽培方式,不仅可以有效调控生长环境、防治病虫害,避开不良气象因素对西瓜生长发育的影响,改善产品品相(外观品质),更有利于调节西瓜生产周期,是重要的生产基础。 同时,生产设施建设必定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基层组织应积极协调、深化,以此提高种植户抵御气象灾害风险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为提高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效果,各科研机构、技术推广部门应积极联合,并力求解决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激活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使之成为技术推广的中转站,不断扩大技术服务受益面。 同时,由于各个种植区的小气候条件、生产条件、 茬次安排和栽培模式的不同, 西瓜的播种育苗、病虫防治和栽培管理都会有相应的变化。 这就要求生产中必须加强技术服务的针对性。 在栽培技术方面,强化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的集成与示范,掌握各地种植区域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 建立绿色防控体系。 同时,大力推广种苗嫁接、激素应用、蜜蜂授粉、 机械化耕作等减少劳动力投入方面的应用技术。
农产品流通企业联系国内外消费市场,接触面广,流通渠道畅通, 在搜集和分析市场信息方面把握调控能力强。 因此,制定出台政策扶持措施,激励商贸流通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形成较为紧密的长期合作关系,联合带动和指导农户组织生产,能够在选择品种、栽培技术、销售等各方面都显示出极大的优势,克服一家一户生产单位造成的面积小、信息不灵、销售不畅、发展盲目等问题,实现生产、技术指导、销售紧密联合的局面,促进西瓜生产向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