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燕
(南阳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河南南阳473056)
南阳地处中原,曾为封建王朝帝都,也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辖区植棉历史悠久,20 世纪80 年代植棉高峰期面积达到23.5 万hm2, 对安置农村富余人员, 增加县域经济和农民收入做出过突出贡献。 进入21 世纪,随着棉业市场逐步放开、种植习惯及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南阳棉业步入低迷期,目前,全市植棉面积不足0.1 万 hm2。
作为国防及民族工业战略物资, 南阳棉业面临尴尬境地,复兴棉业产业,振兴乡村经济,亟待解决生产管理粗放、经营分散、企业规模小、科研水平低、品牌杂乱、 市场培育滞后、 栽培效益低下等突出问题。 集成棉业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做大做强棉花产业已势在必行。
全市合理布局,统一规划。 棉花生产逐步向适宜区集中发展。 新野、社旗、邓州、桐柏、内乡、卧龙、宛城等13 个县市区,地处淮河、汉水流域,分属大别山区和伏牛山区, 属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 大陆性气候明显。 年≥10℃有效积温为5 100℃左右, 年日照2 000~2 200 h。区域内河流纵横交错,总蓄水能力55 亿m3,形成了小区气候且浇灌便利。 区内土壤多为黄沙壤和黄壤土,其次为黑土、灰土、棕色森林土,土质疏松肥沃。 适宜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生产优质棉的理想区域。 可进一步扩大优势区植棉面积和加工规模,优化棉花区域布局,实现棉业经济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品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1]。
南阳地区棉花品种多、乱、杂,缺少主推品种,品质纤维长度、细度、比强度等难以达到国防和高端纺织的要求[2]。 今后,要充分发挥南阳市良种繁育场及南阳市农业科学院的功能,搞好棉种优质性、综合栽培、棉花加工研究,新品种经试验、示范后进行全面推广,做到不是良种不引进、不是良种不繁育、不是良种不推广、不是良种不发展。 积极推广宛棉5 号、中植棉2 号、鲁棉18 号等品种[3],全面提高南阳市棉种良种率和产品品质优质率。
以强化科技支撑、提高棉业从业人员素质、增加效益和提高竞争力为目标,立足于需求,依托现有科技基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棉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整合科技资源,构建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的现代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打破界限,充分调动和利用行政、科研、教学、推广、企业及棉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各种科技资源。 搞好人才库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和国际视野、精干高效、务实稳定的棉花产业技术创新人才。
加大 “科技入户工程”“科技扶贫工程”“棉农培训工程” 等重大科技项目推广实施力度, 充分利用各种推广载体和手段, 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 组装集成一批增产、 节本、 增效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和示范推广。 按照标准化要求,加强棉农科技培训,提高棉农承接、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
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 合理配置县、 乡级棉业技术推广机构, 发挥好公益性职能,建立健全以公益性农技推广为主体、棉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棉业科研、教育单位和涉棉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棉业技术推广体系。
色选除杂、烘干、深加工是实现棉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 但由于棉农经营比较分散,管理粗放,直接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一是棉组织化程度较低,管理标准无法统一,产品质量无法保证,产品品级杂乱;二是棉花加工企业工艺、设备较为落后,即便是优质棉花也未必能加工成优质产品; 三是棉花精深加工水平低,深加工产品少、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
标准包括加工场所环境,加工设施、设备、人员素质等。 要求加工场所环境无污染,设施、设备先进,加工人员具有加工资质。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制订棉花加工技术规范,统一加工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 使棉花加工有标准参照,保证产品质量的统一。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 加强对棉业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 通过举办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提高加工水平,增加效益。
重点建设标准化生产加工示范龙头企业。 将加工场所集中起来,先将棉花按不同级别统一收购,然后分级进行集中加工, 使产品安全卫生和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同时实行加工企业化、工厂化,降低加工成本。
开发精深产品,提高商品品级。 组织龙头企业、科研、教学机构,致力深加工研究,开发市场空档产品,兼顾品牌产品开发,如开发纺织品等精深产品,可大大拉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
全市各棉区品牌杂乱,缺少深加工知名品牌。 应不断完善棉业企业管理,建立创新机制,改进工艺,提高南阳纺织、 新野纺织等企业综合实力及公众信任度,以提产品质量为宗旨,增加经营效益为中心,各级政府、涉棉部门、企业、组织联合起来,在一个区域内,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规格、统一对外宣传,全力打造更多国内外区域知名品牌,用品牌开拓市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理顺省、市、县、乡(镇)棉业管理部门,充分发挥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职能作用,在行政审批、项目专项资金立项、土地配置、农业行政执法、信贷、卫生、出口、农业保险、机构编制、农机补贴[4]等方面,切实树立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积极鼓励、引导、扶持棉业发展。 重点支持棉花企业注册商标保护认证,帮助促进棉花深加工企业技改、生产基地建设、新产品研发、科研项目立项、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信贷支持,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作用, 解决棉业企业及棉农资金短缺问题。
发挥农业科研、教学部门的服务作用,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及时收集、宣传和反馈各类前沿技术及市场信息,使棉农和棉业企业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做好技术更新与储备。
将棉花种植、加工纳入国家政策性补贴范畴,由各级财政、农业农村部门等联合监督实施。 充分推动棉花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棉农直接将棉花统一交售棉花加工业企业,并实行保护价和政府指导价交易,实现双赢[5]。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广泛吸纳棉农、棉业企业、生产基地参与组建棉业合作组织,由组织参与市场营销,组织内统一质量、统一价格、统一品牌、统一宣传。 同时,建立严格的组织财务制度,赢利部分全部返还会员。
一是加强产地市场、批发市场软硬件建设。 通过多元投资、面向国内外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本,建立国家级大型棉制品交易中心, 附设科研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 开通电子商务,开展网上交易。 二是健全营销网络体系。 以龙头企业和精品名牌为核心,加强产区、外埠的市场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