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化时代已然降临,事物实现智能化、信息化已成必然,作为人类的主要活动场所建筑成为首批实现智能化的存在。建筑的智能化发展主要体现在电气智能化设计上,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模型等核心技术将建筑内部的各个模块进行串联、协调,赋予建筑物“智慧”,从而简化物业管理难度,降低灾害发生概率,为使用者提供更为优质的生活、工作环境。本文以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的意义为切入,对我国智能建筑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改良方法。
关键词:电气智能化设计;智能建筑;智慧城市
引言
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开始进行智慧城市的构筑,天网监控系统、智慧交通体系、智慧停车体系等系统相继得到应用,并获得一致好评。作为城市主体的建筑物,自然也无法避免智能化的命运,但是相比于其他领域,智慧建筑的反响并不算很好,这其中既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也有其他方面的影响。
一、建筑进行智能化设计的意义
1.建筑智能化设计的涵盖领域
建筑電气智能化设计是将电能、电气设备以及电气技术集于一身,通过物联网、互联网进行实时监控、调节,保证整栋建筑正常运转的一种设计方式。其包含建筑供配电技术、建筑设备电气控制技术、电气照明技术、防雷、温度调节技术等方面。
2.通过智能化设计,能够有效提升物业管理效率
经过智能化设计的建筑,能够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对内部设备进行远端操作,实现设备的维护以及系统更新,能够有效降低管理人员的时间消耗,使其能够在相同时间内完成更多业务,大幅度提升物业公司的管理效率。再者,业主能够通过设置在房间内部的服务终端自行查询资费消耗,了解物业公司近期安排,避免自身安排与物业公司计划发生冲突,减少矛盾的发生。
3.智能化设计能够大幅提升建筑的安全系数
通过互联网的实时监控,物业管理人员能够精准掌控建筑内部的情形,一旦发生火灾或其他灾害,其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展开扑救,降低灾害的杀伤力。同时,智能化灾害预警设施能够及时做出应对,辅助消防人员、物业管理人员遏制灾害发生,有效保证业主的人身财产安全,全方位提升建筑的安全系数。
4.智能建筑能够更好维持水电运转,避免给使用者带来生活不便
意外断电、断水、电梯突发性故障,是困扰物业公司和业主的主要问题,也是引发物业管理人员与业主矛盾的根本原因。其具备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事前无法进行有效预防,极易给业主带来不便,影响业主的日常安排。
与传统建筑不同,智能建筑能够通过实时监控系统及时发现电气、供给水系统、电梯运转体系内部的异常,提前对其进行断电维修,并为业主出行准备备用方案,降低故障带来的不便,提升业主对物业公司的认同感。
5.智能设计使建筑更好发挥社会职能
智能建筑继承了物联网的远端操作能力,即使管理人员不能及时赶到现场,也可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端调控,使建筑发挥出应有的职能,保证业主能够正常工作、生活。
二、我国智能建筑建设现状
1.智能化水平较低,无法发挥出智能化系统的全部潜力
目前,我国智能建筑的智能化水平远低于国际标准,各种技术的运用也存在一定瑕疵,设施完备、系统完善的智能化建筑在整体智能建筑中的比重不高,而且其中的智能系统未能得到有效利用,无法发挥出智能建筑的全部潜力,严重拉低了国内对智能建筑的评价。
2.智能系统维护人员素养不足,维护资金匮乏
按照我国现行智能建筑建设标准,一般落成2-3年后便需要进行技术维护。为了保证智能建筑的整体安全性和系统流畅度,在进行维护之时,需要维护人员对线路进行全方位检测。这要求维护人员具备极强的专业素养,但是许多智能建筑设计公司和物业公司并不重视后期维护,不仅没有培养专业能力过硬的维护人员,甚至连基本的维护资金都未准备,致令智能建筑陷入‘幽灵’状态。
3.建筑智能化设计缺乏统一衡量标准
我国虽然提出了智慧城市构筑理念,并在多个城市展开智慧城市的建设,但是相关部门并未制定统一的设计标准,使得智慧城市的版本五花八门。设计理念的不同使得各个城市在建材选取、模块构筑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异,很难有效进行联动发展,不利于城市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4.业主对建筑智能要求不一,内部矛盾频发
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提升,一座城市中的人口不再局限于当地成员,还有许多来自外地的流动人口。受到原有环境影响,不同的人对智能建筑的要求不同,而进行智能建筑构筑时,建筑企业并不会考虑这些,使得业主与物业公司的矛盾频发。
三、强化智能建筑智能设计水准的方法
1.由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制定科学、合理、可行性高的智能化设计标准
根据经济一体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可以推断出无论是国家之间,还是国家内部在未来均会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为了降低未来发展的难度,应当由政府相关部门携手智能建筑设计人员、学者制定出科学、合理、可行性高的智能化设计统一标准,替未来城市间联动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加强智能设计人员、维护人员培养、考核力度,保证其专业素养
对于智能建筑而言,智能系统的设计、构筑只占其生命比重的三成,剩下的七成则是对系统的维护。因此,在完成智能建筑的建设之后,建筑公司、物业公司应致力于维护人员的培养以及专业知识的考核,保证维护人员的专业素养,保证他们具备维护智能建筑的能力。
3.进行智能数据透明化,便于业主选择适合的建筑
进行智能建筑建设之前,设计人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受众进行调研,获取受众对智能建筑的要求,尽可能缩短与业主需求的差距,减少内部矛盾的发生。另外,在进行出售或出租时,建筑所有者应当公开建筑的智能化参数,便于顾客挑选心仪建筑,减少彼此之间的摩擦。
4.增加维护资金,保障维护力度
只有专业的维护人员,没有相关的维护设备、维护资金的话,智能建筑依然面临着崩溃的风险。故而,在进行维护人员培养的同时,需要储备足够的维护资金,用于购置相应维护设备以及备用元件。
5.设立明确责任制度,确保智能建筑得到有效维护
明晰、严谨的责任制度能够时时体型每个工作人员自己肩上的责任,敦促他们严格执行相应的任务,从而推动整个维护体系的运转,保证智能建筑的高效运转。是故,智能建筑的所有者和物业公司应当制定条款明晰、刑责明确的工作制度,确保智能建筑的正常运转。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决定着智能建筑的运行状态、社会职能,是其得以建成的根本,也是其用途的体现。因而,进行智能建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严密的电气智能化设计,并加强智能建筑的后期维护。
参考文献
[1]黄艳飞. 建筑电气化智能设计对现代智能建筑发展的影响[J]. 山东工业技术,2017(12):158-158.
[2]何海成. 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对现代智能建筑发展的促进作用[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7(13):154-155.
[3]王颖光.王君伟.洪作全. 建筑电气设计中智能化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江西建材,2021(05):66+68.
作者简介
许家诚(1992-9),男,汉族,重庆潼南区人,硕士学历,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智能建筑、综合布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