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华
共读整本书是指同学们共同读同一本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包括语文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文学审美、思想价值等”,而开展共读整本书活动可以改变现阶段学生阅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语言积累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一、小学语文阅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对于阅读不感兴趣
小学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动性较强,爱玩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天性,而阅读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在阅读书籍当中,因此很多的同学对于阅读不感兴趣。
(二)阅读书籍选择不恰当
小学阶段学生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进行阅读书籍的选择上应该结合学生语文学习成果和理解能力,一些学生或者教师盲目跟风,选择一些超出学生理解范围之外的书籍,导致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受到打击,不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阅读方法不正确
不同的书籍或者书籍的不同章节可以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有的书籍需要略读,有的书籍需要精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常只是注重书中的故事情节,忽略了书籍中的一些精彩片段的描述手法,成语的应用,语言的组织方式等,从而导致阅读没有发挥应有辅助语文教学的作用。
(四)缺乏对于阅读成果检验的方式
阅读是为增加同学们的知识积累,从而更好地辅助语文教学,一般很多教师或者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是注重阅读活动的完成,忽略了阅读成果的展示,从而没有激发学生主动进行阅读的能力。
二、共读整本书阅读活动的优势
(一)促进学生们的交流,增强对于书籍的理解
共读一本书可以增加同学们交流的话题,同学们通过交流书中的内容既可以增加对于书籍内容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看法,从而深化阅读内容。
(二)提高语文教学中对于字词的理解能力
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字词的识别和运用能力,通过共读整本书可以了解不同的语文内容中字词的使用方法,从而增强对于字词语义的理解,增加对于字词的使用语境的理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中字词的理解能力。
(三)增加同学们语文作文知识素材积累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课程,教学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共读整本书可以增加语文作文素材的来源途径,通过阅读一些名家名著的作品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同时可以学习这些书本中作者的表达方式,引用这些书本内容,进而提高作文写作的内涵。
三、共读整本书开展策略
(一)选择合适的书籍
共读整本书开展的关键在于书籍的选择,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书籍选择,不要盲目跟风阅读一些名著,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推荐。
(二)采用科学的阅读方法
共读整本书应该注意阅读方法,在进行书籍选定后,先不要急于对书籍主要内容进行阅读,教师可以做一次好书推荐课,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一下书籍的封面、目录和序言,从而对于书本内容有一个大轮廓的把控。然后开始正文的阅读,边读边分析,可以用笔记录文中出现的人物以及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构建人物关系结构图,便于分析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对于文中比较优美句子或者引用的诗词可以进行摘录,从而形成自己的写作素材;对于文章背后深层次的内容进行发掘,从而强化自己的语文分析能力。
(三)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而阅读是需要注意力相对集中才开展的活动,因此在共读整本书的过程中班级内应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同时还要发动家长和孩子一道共读,通过评选“书香少年”和“书香家庭”等形式,培养孩子们每天在家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让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四)注重阅读成果的展示
开展共读整本书的目的是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養,因此应该注重阅读成果的展示。通过阅读成果展示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阅读方法、阅读感悟,从而在阅读过程中吸取其他同学的优点,不断优化学习策略,同时还可以增强同学们的竞争意识,激发同学们更好地投入到阅读过程中,发掘阅读背后的文化价值,从而增强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
四、阅读成果的展示策略
(一)多种形式写绘,深入理解文本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每本书的特色,低段学生阅读绘本和简单做绘本;中高段学生精心做读书笔记和摘抄,根据老师设计的个性化的阅读学习单、阅读助读单,认真写绘,图文并茂,推进深度阅读。中高段的孩子们还应该边读边做批注,抓住好词、好句、好段赏析和谈感悟,向深度阅读迈进。共读结束后,低段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谈心得体会;中高段学生还要认真写读后感,升华总结,谈感悟和心得体会,逐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图文并茂,精心绘制,再现文本
在深度阅读基础上,引导学生精心做绘本,绘制手抄报、思维导图、读书卡、读书小报,要求图文并茂,老师在阅读交流分享会上选出优秀作品作为榜样引领,带动更多孩子深入阅读文本,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三)定期召开阅读交流分享会,推进深度阅读
教师定期召开阅读交流分享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辩论,在思辩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推进深度阅读,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开展“故事大王”评选竞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整本书阅读结束后,我们发动所有学生讲故事,经过层层选拔,选出班级的“故事大王”进而选出学校的“故事大王”,利用钉钉云端线上阅读交流形式,选出同级“全镇故事大王”,不断推进深度阅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五)精心捏泥塑作品,再现故事情景
根据共读的书目,学生根据阅读内容捏造型不一、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还原书中的人物或故事场景,经过层层选拔,精选出最优秀的手工作品,借助钉钉群进行展示,作为榜样引领,加深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和感悟。
(六)写读后感,与作者共情
共读结束后让同学们写读后感,引导学生与作者共情,感悟文本蕴含的深刻哲理,进一步树立崇高的人生价值观。
(七)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读写结合
读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把握了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八)展演课本剧,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整本书阅读结束后,我们可以尝试在每学期共读的书目中选择一本适合的书排练课本剧。从选戏、编剧、安排角色、记台词、选音乐和编排舞蹈动作、自做道具,自编自导自演,在展演中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全面培养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结束语
总之,在开展共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身情况选择书籍,同时注意阅读方法,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成果的展示,从而进一步强化阅读成果,提高学生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