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侠
语文教学的归宿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的一切都是为此而为。此目标的达成离不开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教学实践。下面结合自己几年来的语文教学点滴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阅读教学要有抓手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注重在平时的课堂中抓好语言文字的研读与模仿。课堂上抓住一些优美的语言片段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谈谈妙在何处,在交流中明白语言运用的艺术,受到优美语言的熏陶,并把阅读感受表达出来,从而把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落到实处。比如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七自然段时,先让学生朗读品味作者写柳树坚强的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从语言美和情感美的角度去赏析这些句子,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探索性、创造性的解读,读出新意,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原来柳树坚强到能多次死而复生。最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读过本文后得到的感悟或启示,柳树如此坚强,那么我们生活中也有如此坚强之人,比如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交流中使学生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也明白了在生活中应该像柳树一样坚强。
二、引导学生学会巧妙地迁移运用
在教学中总能看到部分孩子的语言干巴巴的,毫无生气,如何使他们的语言丰富多彩呢?教材中处处可见内容优美又便于模仿的优美语言片段,这些都是很好的范例。例如我在教学《广玉兰》时,引导学生学习感悟如下几个特点:1、借物喻人:作者喜爱广玉兰的原因不仅在于它的纯洁高雅,更在于它旺盛的生命力。其实,作者在此不仅写了物,也喻了人,在自己七十多岁高龄之际,仍焕发着勃勃生机,写下了此篇美文。我们在仿写某种植物时也别忘记提炼出其高尚品格,以物喻人,借物抒情,使习作达到更高的层次。2、从构段结构上来学习写作,就拿花开的各种形态这一节来说吧,作者先总写同一棵树花开有早有迟,再分写花开的各种形态,为了让读者能清晰地展现出花开的情境,作者用上排比句“有的……有的……有的……盛开着的……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形象地描述了花开的各种形态,最后用上比喻句总写广玉兰花开的各种形态就像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凸显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一个很好的总分总仿写范例,我让学生也来用这种方法写一写荷花,学生争相表达,有声有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研读生活这本万卷书
生活就是一本万卷书,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找素材,找灵感,可是现实情况是,虽然生活丰富多彩,但是他们笔下的生活却毫无生气,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对自己周围的许多东西还没仔细看过。对于此种现象,我的解决办法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教会他们用心去感受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用智慧的双眼来观察生活,然后让他们把观察所得写下来。我给学生们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经常引导他们细心观察、用心感受;我还引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自然,步入社会,去拥抱大自然,用语言描绘出对自然、对社会观察的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独特视野。从此类社会实践中逐渐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学会做生活的主人。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课外时间,我经常带领学生读一些优秀读物,丰富语言积累。许多优秀的课外读物,都值得我们阅读思考,用心研读,思索其中的修辞手法使用的妙处,然后自己也针对其写法上的独特来模仿一下,学生的作文语言就会逐渐变得简练形象,生动具体,从而更有美感和表现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事需常做,只有坚持下来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诗人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班里有几个孩子的阅读总是不能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是这样引导的:我首先带领孩子们布置了许多激励阅读的班级文化,设立了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角,接着我在课间或者午休时间,经常从图书角里找本书,静静地读起来,遇到精彩处,还给孩子们分享心得,没几天下来我看到好几个孩子都跟我学会了这一招,然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了这个行列。我仔细看了一下,剩下的就是刚才提到的那几个不能坚持读书的孩子,我悄悄地与班中的几个积极分子说:“你们下次再分享读书的乐趣的时候,就找他们。”真的有用,那几个孩子在别人的带动下,也尝到了读书的甜头,慢慢地也加入了这个队伍,他们开始不由自主地去追书,逐步对阅读有了更为浓厚的兴趣。
五、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不同的学生在表达时会采用不同的语言,而这种不同的语言直接体现了语言的个性。教材中有很多的语句运用了巧妙的修辞手法,这就是创新。许多优秀的课外读物也值得我们阅读思考,认真学习揣摩并领会课文内外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进行模仿训练,学生作文的语言就会逐渐变得简练形象、生动具体,更有美感和表现力。
鲜活的语言从何而来?教材中有许许多多的巧妙的语言灵活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可以作为我们作文的借鉴,许多优秀的课外读物也值得我们阅读、思考,认真学习、揣摩并领会课文内外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进行迁移训练,学生作文的语言就会逐渐变得与众不同、形象、生动、具体。我们可以引领学生研究推敲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如《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作者把水与风说成大自然的音乐家,把动物说成大自然的歌手,这种想象不是很有新意吗?那你把雷声说成是什么呢?没一会儿,就有许多孩子举手发表自己对雷声的想象,可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重抓重点词句,设疑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很有帮助的。如教学《庐山的云雾》关于云雾的比喻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你觉得庐山的云雾还像什么……学生的表達都很新颖,体现了创造性思维。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掌握了造比喻句的能力。我趁机鼓励学生们:“同学们的头脑都很灵活,想象得非常与众不同,相信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也会用一些生动具体的描写方法使自己的作文绘声绘色。”这一教学设计,成功地激活了想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营造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
口语表达,实际上也直接反映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的高低。口语交际与书面表达是相辅相成的,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学生个性的一条捷径。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口说话,并且用心倾听孩子们的语言,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激励他们勇于展示自己的风采,从而在交流中促进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每节课前都安排一个学生发言
每节语文课安排一名学生作3~5分钟的讲话。话题自选或报告新闻,或讲述故事,或就某一个问题发表看法,或介绍新产品、新发现;形式不拘一格,在不断地磨炼中使表达逐渐言之有物,围绕中心,有理有据,逐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每周开展两次谈书会
每周召开两次谈书会,谈谈本周的读书感受,对主人公的评价等。这样的活动,不但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使内心深处的观点更清晰,还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便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学会与学生“闲聊”
有时课堂教学任务提前完成,“闲”出了几分钟,不妨利用这点时间与学生进行“闲聊”。新课标呼唤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融入学生当中,与其进行拉家常式的“闲聊”,很容易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有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也是对课内的有益补充。难怪有人说:“闲聊,闲出了经验,聊出了智慧”。连平时胆小,最怕开口的学生也都滔滔不绝了。
总之,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既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积累优美的语言,并训练迁移运用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