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建
(费县探沂农业技术推广站,山东费县 273400)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种植水平明显提升,农业经济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这些年来,人们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作物产量,在种植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农药以及化肥,导致土地污染严重,农产品毒害性大,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有效的改善这种局面,就必须加强栽培技术的调整和改进,致力于生产出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以此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就农作物栽培无公害栽培的管理技术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无公害农作物,简单来说,就是在《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严格控制下的农作物,是相对于有害农作物而言的一种健康农作物,其有害物质含量并不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任何影响。相比于一般农作物,无公害农作物对种植地的要求更高,需要保证其生长环境不会受到污染,并且其栽培管理流程应符合我国相关标准和规定,最后所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需要专业机构对其进行检测,只有达到安全食品的标准,才能被认定为无公害食品。
在栽培无公害农作物的过程中,从农作物种植到最终在市场上流通,整个过程都需要进行严格把控,通过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来最大程度的保证农产品的质量[1]。因此,进行合理、高效、科学化的规章管理制度建立,保证生产、运输、流通各个环节的规范运转,对于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实现无公害产品的生产来说,意义重大。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是种植经验与科学实践的有机融合,是一种最为精确、科学的种植技术。因此,在具体的应用中,需要严格落实相关技术要求和标准,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优质的生产环境和先进生产技术,才能使栽培出的农作物达到无公害标准[2]。需要注意的是,不严谨的种植方式以及不规范的生产流程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需要在农产品的生产、流通以及销售过程中,进行规范化操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
很多农作物都可进行无公害栽培,但由于当前技术还不够完善,导致很多农作物的生产中并不能应用上无公害栽培技术。若执意使用不完善的无公害栽培技术进行种植反而会使农产品的品质受到影响,这也将违背了我们研发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初衷,因此,在农作物种植中,对于无公害栽培技术的选用一定要慎重,应根据原有种植条件以及栽培技术的成熟程度进行综合考虑,以此来确保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活动的有序开展。
这些年,虽然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在农作物种植应用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年,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一些农村地区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大办企业及工厂。农民的收入虽然得到一定的提高,但废水、废气、废渣等的肆意排放,也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这种情况的发生,导致农田土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从而造成农产品的质量及品质难以得到保障,农产品销量呈逐渐下降趋势。
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病虫害问题难以避免,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也会损害农产品的品质。因此,为了对病虫害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种植人员往往会采用大量的农药予以应对[3]。这样一来,虽然病虫害问题得到了解决,但会有农药遗留在农作物上,导致农产品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农产品品质降低,市场流通受到阻碍,从而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农作物的生长,除了需要良好的种植土壤以及其他种植条件,养分补给也必不可少,因此经常需要使用肥料。但是,由于农民栽培技术的缺乏,导致其在肥料的使用上存在错误的认知[4]。一些农民认为:只要施撒的肥料越多,农作物就会生长的越高,产量提升将是必然的。殊不知,农作物对于养料的需求是有限的,过多使用肥料,不仅不会加快农作物生长,还会影响农田的土壤结构,导致营养流失,严重破坏种植地的生态平衡,从而造成环境污染。因此,种植人员需要在肥料的使用上进行合理的把控,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
在栽培无公害农作物的过程中,需检查农田土壤条件,确保其并未受到污染。应对农田土壤加以保护,减少化肥的使用,禁止将一些生活垃圾、废水、废渣等排放到农田之中,从而为农作物的生长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加大监督管理工作力度,对于破坏农田的行为予以严厉惩治。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相关部门应负起责任,加大监管力度,对于存在严重污染的企业以及工厂应予以整顿,不能解决污染问题的需责令其停止生产,以此来尽可能的减少污染源;第二,大力宣传保护农田及生态环境的理念,以便使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农田污染带来的危害,进而自发的保护田地、爱护田地,并能够相互之间进行监督,避免农田中倾倒垃圾、肆意排放废水、废渣的情况出现;第三,重视对土地的管理,特别是对未污染的农田,要把控好肥料的使用量。
要想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不仅要做好“栽”,更要做好“培”。只有这样,农作物才能在适宜的种植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育和成长。因此,作为农作物种植人员,应重视农作物的水肥管理,其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具体来说,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种植人员应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生长习性,来对其进行合理的浇水、施肥。特别是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水肥管理一定要落实到位。比如,可选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促进水肥利用效率的提升,并结合当地的天气情况、空气湿度等条件,旱季勤浇水避免干旱,雨季做好排水工作,避免出现内涝。如此一来,不仅能够节约水资源和肥料,还能保证土壤耕层结构不会发生改变,使土壤通气状况得到改善,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比如,山东地区,种植玉米的较多,就可以应用沟灌模式,也就是根据相邻两个沟之间的距离进行合理灌水,若沟长有50~100 m,两个沟之间的间距有80 cm,则水流量应控制在2~3 L/s,每次的灌水量需控制在20~25 m³[5]。另外,在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具体应用中,应对化肥的使用量予以严格控制,最好是选用有机肥,如将人畜粪经过发酵催熟堆腐法处理之后,直接在农田中施撒,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土壤的肥力,使农作物的产量得到提高,还能避免土壤污染情况的发生,确保农产品绿色、健康、无公害。
由上文可知,农药的过量使用会导致农害问题的出现,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不利于向外流通和销售。因此,在无公害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应减少农药的使用,遵循预防为主,病虫害防治的原则,积极采用多元化防治措施,即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措施,以此来有效应对病虫害问题。物理防治:在选种时,对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农作物品种予以优先考虑,减少病虫害发生几率。生物防治:也就是对于农作物中常见的病虫害,利用其天敌来进行应对。在病虫害问题严重,不得不使用农药进行杀灭时,应优选低毒、高效、低残留的药物,对使用量进行合理控制。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对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是预防病虫害的重要手段。因此,农业相关部门应采用专业仪器对当地的病虫害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告知农民,使其做好防治措施,避免病虫害大面积传播和蔓延,以免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
要想农产品达到无公害绿色食品的标准,能够让人们买的安心,吃的放心,作为农作物种植人员,应对以上所述的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要点予以重视,并严格落实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