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羌族自治县村落公共空间营造策略初探

2021-12-26 13:04:59赵星欣
南方农业 2021年8期
关键词:北川县羌族村落

赵星欣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村落公共空间是乡村脉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民交往交流活动的主要区域,同时也是民俗文化活动的空间载体。“5·12”特大地震使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受到了严重打击。震后特定时空环境的复杂性以及重建过程中广泛的社会关注使得重建打破了地域限制,加上藏羌彝文化的交融碰撞,打破了民族与地域的桎梏。对民族文化解读的异同产生的不同风貌的建筑类型和众多的重建模式使得传统村落的空间肌理以及文化生活受到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当前,北川县许多村落出现了村寨人口空心化、外来文化和商业发展过度冲击等现象,导致原本就受损的族群关系和民族文化生态面临严峻挑战。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如何在羌族村落公共空间中传承民族文化和重构族群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北川县村落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1.1 村落空间与原有生活轨迹不匹配

羌族传统村落中羌民们相近的生活生产方式、认知、文化背景、地缘和血缘纽带是他们开展社会交往活动的基础。羌民们相互间的交往活动可以增进彼此间的信任。相同的风俗习惯、认知模式、宗教信仰等都可以触发交往活动,羌族的羌历年、祭山会、转山会、红白喜事及其他各种节日庆祝活动等对巩固村民相互间的关系、建立村民对空场所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起着重要的作用[1]。但是,震后对羌族村落的重建或者修复使一些习惯性场所发生变化,打破了村落公共空间原有的格局,部分宅间绿地、林地、自留地没有被合理规划。受对举行庆典或者民间婚丧嫁娶预留场地的规划不合理等原因的影响,羌民的交流活动受到了一定限制,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

1.2 空间形式均质化

羌族传统村落中保留有丰厚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公共空间是在特定的社会、地域和人文环境的综合影响下形成,因此具有一定文化识别性。北川县境内许多羌族村落在对公共空间进行布局、功能分区、造型塑造和材料运用上手法非常单一,在风貌控制中过于强调美观性和文化识别性,忽略了空间的功能与实用意义,导致公共空间景观呆板、乏味。此外,缺乏多样化和多功能公共空间,使得乡村空间结构单一,缺乏空间层级,公共空间活力低下、空间形态单一以及扁平化问题突显。

1.3 空间活力和凝聚力弱化

由于许多羌族村落新建的公共空间是自上而下形成的,加上采用了比较现代化的建设模式和技术手法,部分村落公共空间呈现出尺度失调、功能不符、景观单调、缺乏活力等现象。同时,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环境,村民与游客、村民与村民、游客与游客之间深层次的交往行为和公共活动发生的可能性也大打折扣,空间的凝聚力和活力弱化。

2 基于羌族文化传承的村落公共空间营造原则

2.1 传承羌族文化

村落公共空间是承载区域内民俗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公共空间能否有效承载羌族文化遗产,是影响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营造传承羌族文化遗产的村落公共空间,活动所需空间是设计的主体,需要对公共空间的选址、布局、界面、配套设施等进行合理设计,使其能够与民族文化活动相匹配。

2.2 延续羌族村落风貌

公共空间是村落中最重要的空间类型,其布局形式、组合方式、功能用途都会对村落的整体格局和风貌产生深刻影响。在进行公共空间结构体系规划时,要立足于村落的传统风貌,从周边环境、传统建筑中提取相关的控制元素,使公共空间的风貌能够呈现出羌族空间文化内涵。

2.3 完善空间使用功能

村落公共空间容纳了村民的日常交流和公共活动。但是,目前北川县传统羌族村落公共空间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和使用性,空间功能的单一又会让空间显得刻板生硬,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不高。因此,营建羌族村落公共空间时,需要明确原有空间的使用功能,结合空间自身的特性和所在环境,赋予其新的用途和功能,同时可以注入一些现代化元素,结合羌族空间文化元素设计必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景观小品,丰富公共空间的使用功能[2]。

3 羌族村落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

3.1 构建完整的公共空间体系

通过对路径的梳理,将分布零散的公共空间进行整合和联系,减少孤立存在的个体,构建完整的公共空间体系。

1)集中布置。对于规模比较小的羌族传统村落,可以在村落核心位置,将不同类型的点状公共空间集合,通过对线状公共空间的梳理和路径引导形成联系性强的公共空间结构体系,依活动频率扩散,形成中心放射形式的公共空间活动中心,引导居民到社区中心活动。集中布置的公共空间对居民也更具凝聚力和吸引力,在小范围内也有较强的集聚作用。2)纽带串联。北川县境内的羌族村落大多分布于半山或者河谷地带,受到地形与水系的限制多,呈带状分布,因此可以村落中的道路骨架为主线,将沿途的公共空间组织形成较为完整的空间序列。3)网格构建。将保留下来的传统与新建公共空间进行整合,在保持整体乡土文化意象的基础上,对村落中所有的空间形式进行重新组织,从标志型、组团级和宅间公共空间3 个层面出发,构建完整的公共空间结构体系。提高点状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和互通性不仅能使不同使用功能的场所在空间上相互关联,还能有效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和活力。同时,应植入辐射全村落的标志型公共空间,用于举行主题活动。

3.2 空间布局契合自然环境

北川县大多数重建的羌寨没能对传统物质空间所传达的族群关系和社会交往形式引起足够重视,异地搬迁或者原址重建模式或多或少破坏了村落经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空间肌理,打破了村落原有的格局,不利于乡土文化的传承,是不现实的,但也无法做到将村落传统空间格局完全保留。因此,整体的空间布局在保留原始的耕地、林地和水系的基础上,应根据村落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景观优化,在整体布局中,尽可能保证原有的川西山水田居的布局模式,延续村落田园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的氛围,保证公共绿地和绿化廊道的开放性。

羌族村落受传统农耕文明影响的显著特征体现在其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布局模式和空间形态上,是其历史痕迹的显现。在羌族村落中,村民公共活动的范围和频率都比较小,根据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实际需求形成的公共空间尺度较小,村民对小尺度的空间环境也形成了普遍认同感。因此,需要尊重村民的习惯,延续具有人情味的空间尺度[3]。

3.3 植入空间文化脉络

注重地域特色营造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同时,应遵循历史的延续性,将传统与现代生活衔接起来。“相因相生”传统村落地域文脉的整合方式,主要是选择性保留和改造具有典型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建筑空间文化要素。

1)文化要素的保留。物质空间要素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包括庙宇、古树、祭塔、碉楼、古井、石碑及农业生产器具等,这些文化要素都具有特殊的意义。村落公共空间的营造可以结合特有的文化要素和空间线索,塑造与当地特征相符合的公共空间场所,激发村民对新环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新旧建筑的协调。乡村的建设不能一味除旧建新,对典型公共空间和有价值的传统建筑应该进行选择性保留。新旧建筑的混合应该遵循共生、共融的原则,建筑的建造结构和内部功能可以采用现代化建造模式,但在建筑整体的风格和外部设计上,要与环境共融。

3)习惯性场所的保留。羌族传统村落在农耕文明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习惯性场所。因此,在对村落公共空间的塑造上应继承和拓展习惯性场所,重现让村民怀念的场所空间,延续传统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

4 结语

羌族传统村落是世代羌族人的精神支柱。为了解决众多灾民的安置和生计问题,北川县在短短几年就建造出了许多新的羌寨,在公共空间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对羌寨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特别是现如今乡村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建造手段的不断更新、建造技术的发展以及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挤压了传统建造工艺的发展空间,导致羌族大量传统建造工艺渐渐流失。因此,传统村落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当代社会中实现自我优化和更新。

猜你喜欢
北川县羌族村落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乡村振兴看郭牛”采风创作活动在北川县擂鼓镇举行
剑南文学(2023年4期)2023-08-27 06:06:10
随风入羌山 共唱振兴歌 “贴近自然,走进乡村”文学采风创作交流活动在北川县举行
剑南文学(2022年3期)2022-06-16 08:47:06
北川县:扎实开展在建工程项目劳动保障执法检查
油画《村落》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40
56 个民族56 枝花羌族
启蒙(3-7岁)(2016年12期)2016-03-11 17:46:54
羌山下的关爱——访四川省关工委抗震救灾模范、北川县关工委执行主任薛斌如
中国火炬(2015年5期)2015-07-31 18: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