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平,何井瑞,高学双
(宿迁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江苏宿迁 223800)
宿迁梨树栽培历史非常悠久,在明代之前就已经开始种植梨树。上个世纪60年代,原宿迁县委提出了“玻璃城、水稻县、苹果黄河、葡萄山”发展规划,大力实施治水改土,发展农业生产。1952年前后,宿迁、泗阳、泗洪重岗等果园场引入白酥梨、鸭梨、早酥、锦丰等梨品种,初步形成以宿迁县、泗阳县为中心的黄河故道梨生产基地。据资料记载,全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叶,梨种植面积约1万hm2,主要分布在黄河故道沿线的宿城、宿豫、泗阳三地。进入本世纪,由于农业比较效益的降低,梨品种更新和种植技术推广滞后,加之大量年轻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梨的种植面积开始萎缩。到2010年前后,全市梨的种植面积不足533.33 hm2。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全市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快,梨树种植再次被群众认可,种植面积有所增加。截至目前,全市梨树种植面积约0.18万hm2,年产量约8万t,产值近4亿元,梨产业的发展也发生了积极向好的趋势。
第一,栽培面积稳定增长,产量效益提升。近五年,每年新扩梨园大约都在66.67 hm2左右,并且各县区都有种植规模在3.33 hm2以上,甚至是13.33 hm2以上的新型经营主体。由于种植户的重视,单产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目前全市梨平均单产3 500 kg左右,效益约3 500~4 000元/667m2。
第二,品种结构优化,新品种应用加快。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早中晚熟的品种布局,一些新品种如苏翠1号、翠冠、秋月、丰水、新高、幸水得到推广,传统的砀山酥梨(早酥梨、白酥梨)面积占比下降,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第三,新技术应用加快,品质得到提升。近几年,在技术更新工程的推动下,全市加大了新技术的推广步伐,一批提高梨果品质的技术如省力化树形培养技术、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棚架栽培全园套袋技术、劣质梨园改造技术等相继应用到大面积生产。
第四,品牌效应初现,市场认可度提高。围绕提高全市梨产业的发展,重点做好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创建和梨文化休闲旅游。近三年宿迁市通过农业部认定了“王官集花园酥梨”、“梨园湾白酥梨”、“爱园白酥梨”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同时开发了梨醋、梨酒、梨膏等延伸产品。“梨园湾梨花节”、“梨兰会”、“梨博览馆”等梨文化休闲旅游品牌响彻大江南北。
第一,自然资源条件优越。一是独特的气候条件。宿迁市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热资源充足,年均日照2 300 h以上,太阳总辐射量约为117 kCal/cm2,无霜期210天以上,初霜一般在10月下旬。二是独特的土壤条件。宿迁市梨主产区位于古黄河沿线,是黄河决堤冲积平原。土壤以沙壤土为主,土壤质地均一,通透性强,土质疏松,易耕作。土壤pH值为7.5左右,有“夜潮”现象,非常适宜梨树的生长。三是独特的灌溉水源条件。黄河故道上连骆马湖,下接洪泽湖,沿线贯穿三大灌区,常年水质在三类以上,水质良好,季节性蓄水充足,灌排体系完善,无“三废”污染,利于生产优质安全梨果。
第二,酥梨具有独特的品质。宿迁市大面积种植酥梨已有200多年历史,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在黄河故道沿线建立一批国有果园,大量种植酥梨,品种主要有早酥梨、白酥梨、苏翠1号、翠冠、白酥梨、秋月等早中熟梨品种。宿迁市酥梨具有独特的地方品质,目前拥有“王官集花园早酥梨”、“梨园湾白酥梨”、“爱园白酥梨”三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一是好看,果“美、润、圆、大”,果皮光洁诱人,色泽金黄、美观,果形匀称周正,单果重300~450 g左右。二是好吃,果肉“酥、甜、爽、好”,果肉石细胞少,酥嫩,汁液多,爽口,甜中略酸,风味佳。
第三,高品质酥梨生产技术成熟。一是有长期种植梨的农民群体。宿迁市王官集镇、梨园湾、爱园镇等乡镇,上个世纪未到本世纪初几乎家家种梨,目前这部分群众仍然都是种植能手。二是采用立体种植方式。冬季套种大蒜、荷仁豆等越冬蔬菜,夏秋季套养鸭鹅,不仅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而且鸭鹅吃草鸡吃虫,排泄物转化为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农田生态条件。三是采取绿色病虫害防治方式。果园生草技术,太阳能杀虫灯、悬挂黄板、生物农药的使用已逐渐被果农接受并使用,化学农药使用逐年减少,既保障了田间生物多样性,又保证了梨产品的安全。
第四,梨市场前景看好。一是宿迁市梨美誉度高。宿迁市的酥梨好吃又好看,而且还早熟,在宿迁、徐州、淮安、连云港等周边地区一直享有盛誉,近年来南京、苏锡常及上海等果商也大量涌入宿迁市采购。二是梨的市场前景广阔。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水果消费量增速较快,梨由于较好的养生保健功能备受青睐。从江苏来看,目前全省种植面积3.87万hm2,年产量约76万t,据行业内专家分析,每年缺口量约10~15万t;从宿迁本地看,全市梨种植面积约0.1万hm2,年产量约3.5万t,年缺口超过1万t。三是梨可加工性强。梨除了作为鲜食以外,还可以加工成梨膏、梨醋、梨酒以及果脯等产品。
第一,品种结构单一。由于果农在梨种植上存在一定的惯性思维,对传统品种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导致新品种推广受到一定阻碍。主栽品种少,单一品种占比大,熟期相对集中,导致主栽品种果品季节性销售价格不高。另外,品种结构单一也存在病虫害爆发的潜在危险性。
第二,树形管理不科学。目前,宿迁市的多数梨园沿用传统的栽培模式,大多采用疏散分层形和开心形等大冠树,普遍存在树形结构复杂,树冠郁闭、光能利用率低、管理粗放,果实品质差、整形修剪繁琐等问题,难以实现机械化操作,劳动力成本占比高,经济比较效益低。
第三,水肥病管理粗放。果园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施肥凭传统经验,化肥滥施现象普遍存在,有机肥用量不足,土壤生态破坏较重。相当一部分梨园浇水采用大水漫灌,喷灌、滴管等节水灌溉措施基本没有使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基本没有得到应用,用药次数过多,梨园病虫害、尤其是生理病害愈加严重,果实品质下降。
第四,机械化程度低。由于宿迁市梨种植模式和地域地形复杂,且多为一家一户的小农户经营模式,因此,价格高、适于规模化生产的多种农机具,尤其是大型机械并不适用,目前应用较多的仅限于植保机械,梨园专用生产机械缺失。
第五,商品处理不足。宿迁市梨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低,几乎很少有分级上市销售,大多数是统货上市,果实整齐度不一、果形不正,价格不高。采后处理不科学、欠规范,更没有预冷处理、冷链流通,色泽和风味保持差、贮藏生理病害问题频发,严重时甚至失去商品性,已成为制约宿迁市梨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同时宿迁市梨加工能力有限,大多是作坊式加工,量少、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一要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存在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经营管理不规范、运行机制不健全,甚至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等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其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
二要优化产业布局。针对当前生产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要在稳定现有梨种植面积的基础上,调整改造中低产梨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优化梨地域结构;以审定的优质梨品种为推广重点,优化品种结构。
三要建设梨绿色产品基地。加强抗病虫品种选育;研究与开发建立病虫害检测系统;积极推行生物农药防治;积极推广无公害梨的生产技术。建设加工用梨原料基地。发展具备一定规模的原料基地,通过集聚效应,促进果农改良品种,提高效益。
四要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科技兴果;加强加工、储运与保鲜环节的科研开发和梨包装标准化建设;加强技术培训推广服务工作,全面提高果农素质;引导果农组建合作组织,增强竞争能力,实现梨产业现代化。
五要尽快推行果权证登记。林权证作为不动产登记在全国各地都已实施多年,但对于果树的不动产登记一直没有推行。对于新兴经营主体,如果获得果权证的不动产登记后,就可以用于抵押获得融资,从而扩大生产,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