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会展产业生态圈的构建及发展策略研究*

2021-12-26 05:36
南方农机 2021年8期
关键词:成渝生态圈两地

何 霞

(1.重庆财经职业学院经济贸易学院,重庆 402160;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中心,重庆 402160)

在成渝经济圈背景下,成渝两地的会展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2020年8月25日,成渝两地会展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发布了《成渝地区会展业合作发展倡议书》,现场签约了成渝两地会展合作十大项目。共享成渝展会优势资源,加强双城会展业合作成为成渝两地会展业未来成长方向。根据产业生态圈理论,成渝经济圈为一个系统,在该系统内,包含诸多子系统及产业要素。在成渝经济圈这一系统内,通过产业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将会实现成渝会展业协同共生发展。

1 构建成渝会展产业生态圈的必要性

1.1 生态圈理论基础

生态圈(Ecosphere or Biosphere)的概念起源于生物学,也称为生物圈,最早由奥地利地质学家Suess在1875年提出,特指地表有机体与物质因素组成的物理系统,即地球上所有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彼此作用形成的统一协调的团体。生态圈中各系统或要素之间不仅存在着竞争,也会合作,各系统和要素之间以沟通或物质交流来实现演化或双赢的目的。美国经济学家Moore在1993年首次将生态圈一词引入到经济领域,提升了商业生态圈系统的概念。产业生态圈是生物圈的一个隐喻,指一定的产业或地区,以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龙头企业为核心,构建和布局产业网络体系,是一种新的产业布局形式和发展方式。该理论认为,一个空间内产业数量越多,企业越容易获得相关资源,从而降低成本并获得可持续竞争力。产业共生理论对产业生态圈的启示是非公有制合作组织之间的共赢与可持续竞争力的提高,互利共生理念与产业生态圈的资源依赖性具有共同点。国内学者将产业生态圈定义为一定区域范围内某些产业已形成或将要形成的以某些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特色的多维度网络体系,这是一种产业发展新模式和产业布局的新形式[1]。

1.2 成渝会展产业圈发展的条件

1)成渝两地会展产业规模扩大,产业发展极具集群化态势。为了提升成渝两地会展产业发展潜力,区域会展经济带、会展战略生态群已经开始形成,同时成渝两地的会展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产业聚合的趋势非常明显。根据2019年全国181个城市统计数据表明,2019年会展的数量和面积的排名,成都和重庆分列第7名、第3名,这说明成都和重庆两地在西南地区会展产业发展趋势良好,极具合作潜力。通过会展产业生态圈的构建可以优化成渝两地会展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升产业的经济效率。

2)成渝两地拥有良好基础设施作为支撑。成渝两地会展企业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需求拥有坚实的现实基础。成都会展功能区主要依托世纪城会展综合体、城西综合体、天府博览中心等场馆,其中,CCEC中国—欧洲之心已实现6+N 功能布局;世纪城东部的世纪会展中心室内展览面积11万m2,由9个主馆8个连接馆组成。重庆主要会展区域分别是两江新区悦来国际会展城、南岸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以及陈家坪重庆展览中心,是长江中上游的会展之都,也是西部最大的专业化场馆。据《2019年度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显示,重庆市展览数量513场,展览面积992万m2;成都市展览数量335场,展出面积达425.2万m2,均进入全国排行的前十。成渝两地在展馆建设和资源规模已位居国内前列。

3)成渝经济区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成渝经济区区域发展规划》,规划要求加强成渝两地的资源整合,充分发挥会展商业品牌特色,提升会展商贸服务水准,建设西部地区重要的商业贸易会展中心。同时,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成渝两地会展产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且,成都市将会展经济产业生态圈列为全市14个生态圈之一,成都还是全国第一个提出建设会展经济产业生态圈的城市,并已形成以天府新区的总部商务区为支撑,以东部新区国际会都岛、新津天府农博园、大邑大匠之门文化中心、都江堰融创文旅城四区协同又差异互动的产业生态圈。这些措施为提升成渝两地会展生态圈的产业,推进产业生态圈统筹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3]。

2 构建成渝会展产业生态圈的原则与基本要素

2.1 构建成渝会展产业生态圈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产生生态圈是当代产业发展方向,也是产业成长的高级状貌,更是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协同发展的理想模式,还是会展产业内在发展规律的体现。在成渝会展产业生态圈的建设中,科学性是最为基本的准则。从理论讲,展会行业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证据和多方位的合理指标,符合“创新、合作、绿色、开放、共赢”的发展理念。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发展理论和产业生态圈理论,成渝会展产业生态圈的要素包括会展运营的企业、会展服务类企业、会展的参展商、观众、会展行业类组织、政府机构、会展人才、专业技术、会展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会展的金融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种要素。会展产业生态圈需要反映生态圈的生产、消费、运作和循环的流程,以及多维度的网络体系架构。

2)协同稳定性原则。会展产业生态圈体现的是一种新的区域产业布局与会展产业发展模式。无论是从区域产业发展来说,还是区域经济地理文化的重塑来看,会展产业生态圈都是要超越过去的上中下游产业链拓展模式与会展产业集群模式,是一种更高水平的会展产业发展新的模式。成渝会展产业生态圈具有开放、有序、合作和共赢的特征,是一个能够自我调整并保持相当稳定的会展商贸产业生态结构,会展企业能够自我完善、分工合作,最终形成一体化的会展产业链。成渝会展产业生态圈能够从产业链自身配套、协作关联服务配套、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配套等多层次推动会展产业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商贸的建设。协调性原则布局让身处在产业生态圈的个体共存共荣,而且还能促进整个产生生态圈的自我生存、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

3)系统的开放性原则。产业生态圈中资源自由流动,其中主要资源是知识、技术和信息为主,具体表现为人才流动、技术转移、知识产业化、设施共享等。成渝会展产业生态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自然属性来说,生态圈需要专业人才、金融、专业技术和信息流的流动并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同时,在经济属性上,会展产业生态圈也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也为会展企业的进入、成长、退场留有余地,并且也会受到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会展产业生态圈开放性有利于提升会展企业水平,保障生态圈的生态化平衡。比如,重庆市政府鼓励和支持会展企业积极参加国际行业组织,加强与国外企业沟通合作,指导重庆会展企业学习国际质量标准体系,加强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水准;甚至支持会展企业“走出去”,例如,每年至少组织5次以上重庆优秀产品外出参展。

2.2 成渝会展产业生态圈的基本要素

会展产业生态圈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同时共同构建了一定功能的整体。成渝会展生态圈以资本、技术人才、信息、专业技术等为驱动,以会展专业企业、参展商、观众构成的服务维度;以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为支撑体系,共同实现了成渝会展产业生态圈的稳定和平衡[2]。

驱动要素是成渝会展生态圈正常运作的基本元素,由于资本、技术人才、专业技术和会展资源的流动,会展产业生态圈才能形成一系列的活动。其中,资本因素和专业人才是成渝会展生态圈良性运行根本来源,而信息与专业技术的流动保障产业生态圈升级。在地区内配套相关专业人才队伍,特别是精通管理和市场营销、相关业务关系的网络管理队伍。重庆市政府特别重视技术在会展产业中的运用,要求提升会展智能化、专业化、绿色化的服务水准;加快发展两地会展场馆智能化建设,为展会提供大数据分析和智慧化管理服务;特别支持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建设“第六代+”智慧型数字化会展场馆;发展绿色展会,鼓励企业使用环保材料,提升经济绿色发展的水平。

供需维度是会展产业生态圈的发展核心,主要是由会展企业、会展的参展商以及现场观众构建的供给—需求链。获取各自利益是产业生态圈能够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利益驱动理论认为,利益主体根据自身的利益需求呈现出自觉的行为倾向或行为趋势。会展产业生态圈是由不同利益群体组织组成,有着不同利益需求。参展商参加展会推广产品与服务,观众为了消费行为,参观展会并对展会活动进行反馈。展会观众是会展活动的核心和导向,它在产业生态圈中不仅是发挥消费功能,同时也会提供快速传播和反馈信息的作用。供需维度是展会生态圈运行的主轴,具有一定吸附功能,可以让相关企业主体参与其中,形成互利共生的产业生态圈。会展产业生态圈需要可持续发展前提是要满足各利益主体的诉求,对于任何一方利益损失都会导致整个产业生态圈网络的破灭。

各行业为会展产业提供市场、营销等服务,充分发挥协调产业生态圈的发展。会展服务活动分为观众服务、参展商服务和公共服务,三个服务领域相辅相成,围绕会展核心主体需求提供服务。观众服务领域是指展会企业为观众提供衣食住行游购等项目,特别是为专业观众提供商务、物流、通信等特色服务。参展商主要的目的是展示商品,其主要的服务项目涉及展台设计搭建、物流、传媒、金融以及高科技等。公共服务是为会展产业生态圈提供专业服务和行业组织,主要是为会展产业生态圈制定行业规范、建立监管体系、追求会展行业未来的发展,从而从整体上维护会展产业生态圈的利益,实现会展行业自律,为会展产业生态圈完善提供公共服务平台。

支撑维度是产业生态圈赖以生存的外部性环境。政府政策支持是会展产业生态圈发展的强力后盾。为产业生态圈企业发展,政府需要提供相应的支持政策,维护好产业发展环境和秩序,对相应的金融、信贷等服务机构进行合理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创造与产业相适应的人文环境和高效的政务环境。可以提升会展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与公安、交通、工商、卫生等部门协作,协商解决会展的重大事项。国务院发布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会同四川和重庆人民政府在政策扶植、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体制改革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成都市政府在2011年出台的《关于加强会展业发展的意见》要求把成都建设为会展品牌集聚地、国际国内重要会议的目的地、中国西部休闲中心,成为中国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中国会展名城。重庆市商务委也在2014年底出台了《关于切实推进会展市场化专业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完善“参展商和专业观众之间的营销”模式,引导企业走专业化道路,组织高端参展商和采购商工作,提升展会服务质量,打造客商满意、展商认可、服务优良的专业展会。

3 成渝会展产业生态圈构建的具体发展路径

1)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树立共赢共生的合作理念。两地会展产业需树立正确的合作理念,扩大合作和交流的机会。虽然重庆和成都两地在会展场馆面积、办展数量和展览面积上具有较大的体量,但是与北上广发达地区相比依然差距明显。成渝两地地理相邻、优势互补,如果一味地强调竞争,会错失许多发展机会,只有通过合作,两地会展产业生态圈建设才能实现双赢。成渝两地会展行业主管部门要在竞争和合作中去实现地区和行业的利益,要在中央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实现区域分工,促进成渝会展产业生态圈的发展。成渝两地政府和会展行业需要确立会展产业生态圈的意识,将其作为会展经济的战略目标,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构建会展产业生态体系,促进会展相关企业在成渝两地之间自由流动,降低地区经济发展成本。为了树立合作共赢的意识,成渝两地需要动员各方力量参与生态圈建设的研讨,扩大成渝会展产业生态圈合作影响力,使得会展产业生态圈合作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2)成立成渝会展产业生态圈合作组织。区域合作是推动和保障成渝会展产业生态圈健康运行的关键。会展产业的行政区域限制非常明显,并对会展经济发展空间结构的优化造成阻碍。成渝两地会展行业要从整个成渝经济整体利益出发,发现两地地方性行业政策差异,减少地区之间优惠政策的差距,消除人为的矛盾和冲突,实现成渝两地会展行业区域架构整合。因此,需要建立协调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的会展合作组织,负责制定会展产业生态圈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制定共同目标,协调解决各种重大矛盾。比如,在会展产业生态圈建设之中,需要经常性谈判和仲裁的架构,保障合作的健康有序发展,成立协调委员会,负责制定发展战略制定、产业生态圈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利益的协调和分配,管理会展产业生态圈发展基金等。

3)资源整合,优化会展产业生态圈产业结构。成渝经济圈是国内西部人口最为密集、产业化最集中、城镇化密度最高的地区,资源的互补、共享和共赢为两地会展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也为会展合作奠定了基础。两地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会展产业生态圈良性循环的必然选择,随着会展产业专业化和产业化的成长形势,深度优化会展资源整合是实现会展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环节。成渝两地都特别主张国际化发展,这也是两地合作的基础,成都试图构建会展特色功能区与核心功能区,把会展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结合,而重庆以“一核心三中心六特色”的空间布局为目标,主张发挥现代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集群优势,也注重于周边区县会展经济发展[4]。因此,成渝会展产业生态圈资源整合一方面要加强会展产业中下游的产业链资源的整合,包括会展主办方、承办方、站台建设、设计、营销的整合。另一方面要推动会展行业与各地方资源整合,实现会展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

4)建构会展产业生态圈发展的激励机制。现有政策对于开展会展产生生态圈的行为缺乏足够财政支撑,也就是说,会展企业很难从产生生态圈建设中获得经济效益,导致大多数极其不愿意将产业生态圈建设纳入到组织发展战略之中。因此,政府和会展协会等相关部门需要通过政策激励机制的创新,实现对会展企业的产业生态化行为的激励、引导和扶持。可采取的激励措施主要有税费减免、价格补贴、财政补助、降低贷款利率等,让新企业进入会展市场,增强整个会展产业生态圈的竞争力。

猜你喜欢
成渝生态圈两地
轨交项目连中标,东南两地传喜报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成渝客专提质达速接触网改造施工技术研究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新区制造生态圈
构筑创新2.0时代中国特色的创新生态圈
跑步生态圈
“中国创造”首开裸眼3D 超多维SuperD携梦工厂建生态圈
成渝双城到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