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彬
(黑龙江省桦南县大八浪林场,黑龙江 桦南 158200)
在林业生产中,林木种苗是一项重要的生产资料,与林业科技进步、生态环境建设、造林质量密切相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肯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林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当前,我国林业发展从以往的数量扩张型朝着质量效益型转变,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需要大力培育良种育苗,发展林木种苗培育技术,为生态林业的发展做贡献。
我国的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才正式起步,但是由于幅员辽阔、森林资源类型较为复杂,且对技术和制度重视程度不足,因而在实际发展中受到人为因素影响较为明显。林业种苗培育是森林资源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只有充分做好林业种苗培育,才能够更好地提升种苗的成活率,为森林资源保护起到促进作用。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工业经济依然保持持续、稳定、高速发展态势,部分地区工业经济依然占据较大比重,环保压力依然较为明显。环保治理一方面需要从工业产业控制方面入手,另一方面则需要从林业长期发展方面着手,构建完善的森林资源防护体系。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进行种苗培育时,选择科学、优化的培育模式,如做好种苗生产环境控制、强化对林木种类的管控等工作,为林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在中国的林业经营和建设过程中,林场树种单一,物种多样性单一,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差,不利于森林的生态循环,无法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从而削弱了林业的经济效益。
林业生态学是生态系统学科的重要分支,主要对与林业生态环境相关的内容和技术进行研发。利用林业体系的建设与内部结构的完善,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科学利用林业生态环境,遵循发展规律与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发展林业经济。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环保理念的落后,导致当地育苗管理技术没有得到创新性突破,整体育苗培育工作质量较低。其次,育苗管理机制不健全。当下,很多地区的林业管理部门没有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林业管理制度,存在育苗规划和设计工作管理不足、方案执行不力等问题。
在林业种苗培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进行严格合理的苗种选择工作。苗种的选择对林业的后续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若没有选择合适的苗种,可能无法达到林业种植工作预期目标,造成林业资源的浪费。为此,在林业种苗培育工作初始阶段,应当采集高品质的树木种子,契合目标地区的气候环境、土壤特点,以保证苗种适合目标地区的生态环境。鉴于苗种类型的不同,在实际进行种子选择时,需采取相对应的加工处理流程,以保证种子得到有效处理。
在开展林业种植工作时,为满足相关地区的林业发展需求,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种苗的调拨,最大限度利用林业资源,保证林业工作开展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在实地调研工作开展过程中,需侧重对地区温度、湿度的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科学数据信息,为树木种子的选择与培育工作提供支持。本研究认为,在进行林业苗种选择时,应当组织相关林业专家进行调研,在专家研判下,根据当地林业生态环境,选择最佳的育种苗木,保证后续种苗培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在对种子进行采集的过程中,要保证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对种子母树进行选择。种子的质量需要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来进行测定,这样就必须分析母树的生长状况以及周围环境等,保证母树的生长情况符合种子采集的要求。在对母树的种子进行采集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工具,保证种子能够被完整地取下来而不受到伤害。相关人员在选择种子时,一定要挑选一些具有较为明显的遗传特性的种子,因为一旦培育种子的数量不够大,就不能对种苗进行批量生产,因此要尽可能地在合格母树内选择一些具有明显遗传特性的种子进行采种。
在完成种子采集工作后,需要根据种子的特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处理,保证种子被科学合理地储藏。由于不同的树种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不同的种子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对其进行加工和储藏的过程中,也要使用不同的方法。通常情况下,要想使种子得到良好的储存,主要使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干藏法,另一种是湿藏法。在对种子进行实际储藏的过程当中,可以根据种子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种子储藏的方法。如果一类种子的含水量比其他种子要高,超出了储藏要求的含水量标准,那么就可以对该类种子进行干燥,然后再对其进行储藏。相关人员在储藏的过程当中要注意观察种子的情况,及时做好防虫防潮处理,以保证种子的质量能够符合相关要求。
需提前了解林区的土壤状况及气候状况,最终选择出适合当地特点的种源。例如,对于地势较高、气候干燥的区域,需选择抗旱性能较好的种源,而对于降雨量较大的地区,就需选择耐涝能力较强的种源。当完成选种后,应开展调运工作,为了保障种子的调运工作可以顺利进行,需建立严谨科学的管理体系,还要完成种子检疫等工作,保障种源的安全性及实用性。
正所谓成才先成人,培养人才的首要前提是将其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人,思政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高校管理和办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高校思政工作也应当改革,把人本理念纳入到工作中,以学生的需求为工作的起点,发挥创新精神,开创新的工作方式,以服务学生为根本。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知识扎实、道德高尚的新型综合性人才。
定向苗木是指能够在特定环境中成长的苗木,技术要点包括苗木类型、造林目的、遗传因素等,造林工具及时机选择十分重要。在定向培育的过程中,需确定好性状指标。例如,海防造林的目的是稳定河岸、防止侵蚀,使植物功能得到恢复。在树种选择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忽略商业价值的情况。
在进行种子采集或种子插条时,一般采集50~100株最佳,从而保护物种多样性。在选择造林地时,需关注土壤含水量,一些干燥区域,由于存在过度放牧等情况,从而很容易导致土壤缺失水分。在苗木栽种后,可通过轻推树干的方式判断栽种的牢固程度,若存在松动迹象需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对于有缝隙的土壤也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对此,需根据实际造林环境,选择最佳的苗木生长期,从而保证种苗良好生长。
林木种苗根系培养的目的就是利用多种手段刺激根系发育,使其获得良好的生长条件,保证水分及养分供应。需科学控制根系深度,降低苗高的生长速度,从而起到改善根茎生长的作用。另外,根系培养能够让苗木进入到休眠状态,便于后续起苗工作的开展,最终提升苗木质量及产量。在进行根系培养时,可采取下述措施:(1)完成起苗后,先将主根及侧根进行修剪,捆绑苗木效果更好。(2)起苗前先完成地下切根处理工作,并使用机械设备让苗木根系充分进入土壤中,最终完成切根。(3)苗根修剪。使用修剪设备将干扰苗木正常生长的根系剪除。一般情况下,在垄沟或苗行间使用刀片、圆盘犁刀等完成侧根修剪。要想提高苗木成活率,可在定植前向树坑内撒施生根粉。
在种苗培育工作开展时,应当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管理,以确保施肥处理的效果,对苗木起到很好的催芽效果。在对珍贵的树种进行培育时,应当将发芽后的种子及时放入合适的器皿当中,开展精细化的施肥管理,并及时记录种苗培育过程中的各类数据信息,为后续该树种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资料。在施肥管理时,不可盲目施肥,导致苗木出现“烧苗”问题,影响到后续苗木的种植管理。
在实际施肥管理工作开展时,管理人员不可操之过急,盲目增加施肥量与施肥频次,进而导致施肥过多,出现“烧苗”问题。为此,在苗木施肥管理工作开展时,应当落实精细化施肥管理,由专业的技术人员为不同种苗制定精细化的施肥管理技术方案,指导相关人员进行施肥管理,确保施肥工作开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苗木种植过程中,灌溉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为确保种苗培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应当对苗木的灌溉进行合理控制。为使得苗木生长土壤的透气性、水分含量处于合理区间,在种苗培育工作开展时,应当对灌溉水的酸碱度进行测定,根据种苗培育的技术要求,保证水质不会影响到苗木的正常生长。
在对林业种苗进行灌溉培育时,必须对灌溉工作进行有效控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影响到苗木的正常。鉴于苗木生长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不推荐大水漫灌的方式,因为苗木的根系不发达,无法对过量的水分进行吸收转化,可能会导致土壤的含水量过高,造成苗木烂根问题的发生。为此,在种苗培育时,应当根据苗木的生长习性,采取合适的灌溉技术方案,如对部分苗木采取滴灌、喷灌的技术方案。在滴灌技术方案的执行下,可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将水分直接送达苗木的根部区域,保证苗木的健康生长;在喷灌技术方案的执行下,可避免土壤的含水量过高,在喷灌设备的处理下,可使得一定的水分子附着于苗木的叶片上,提高苗木对水分的吸收效率,达到预期种苗培育灌溉的工作目标。
新时期背景下,专业管理人才的引进已经成为种苗培育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近些年,我国在高等人才培育数量方面不断增加,但是在人才质量方面还有待提升,尤其是缺乏高水平人才,成为实际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限制。对种苗培育管理部门而言,应当在做好内部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上,强化对具有创新思维的专业人才引进,提升种苗培育与管理工作各个环节的专业水平。在种苗施肥、灌溉及病虫害防治等各个方面,都能够深化新型技术应用,确保各项管理措施都能够落实,以此确保种苗培育质量得以提升,从而有效促进森林资源保护工作。
新时期背景下,林业种苗培育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直接依赖于现代化管理水平。而这又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培育技术应用的专业化水平。在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的基础上,依托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技术人员的真实技能能够发挥出来,能够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二是要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一方面能够提升种苗培育过程中各环节的信息交互水平;另一方面则能够强化数据采集,为后期智能化管理奠定良好基础。三是要在信息化管理体系完善基础上,加快智能化平台建设,对更多的技术应用进行智能化分析和控制,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精细化程度不够等问题。只有全面做好这些管理方面的工作,才能够真正确保种苗培育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在实际的种植环节,如果缺乏质量控制意识,就会导致苗木在种植不久就死亡,严重影响种植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要提升控制意识,挑选优质、高质量种苗。当前,林业生产开始朝着复杂、多样的趋势发展,还需继续优化林业种苗结构,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特征来选择林木种苗。如果需要引入外来树种,会对当地的生态、经济造成较大考验,在引入树种前,必须要严格控制,提前测试,达到标准要求后方可引进。另外,对各类树种数量进行科学搭配,根据树种成活率、市场情况来调整种苗数量,结合市场需求来进行调整。
林木种植培育应当提高技术含量,强调在先进林业技术指导下采用集约化的种苗培育工作方法,在林业种苗的种植环节,要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持,将生产、科研、管理相结合,构建完善的林木种苗培育体系。当前,科技迅速发展,林木种苗的科技含量也显著提升,育苗模式也朝着容器育苗、工厂化育苗的方向发展。在下一阶段,需要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从种苗选种、培育、水肥管理、光照等环节着手,引入环境调控技术、施肥灌溉技术、生物技术来提升林木种苗质量。
加大资金投入是解决种苗培育技术应用问题的一项基本保障。在林业产业市场化经营趋势下,开展种苗工作所需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尤其是后续投入尤为重要。在实际工作中,资金不到位将会造成某些技术应用无法落实,新型技术应用水平受到限制。这不仅会对种苗培育工作质量造成明显影响,甚至会造成整体经济效益受到影响。加大资金投入,不仅能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而且能促进工作人员在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投入,从而为林业种苗整体培育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林木的良好生长,离不开优良的林木种苗培育技术,林木种苗培育技术是决定林木生长的最为重要的基础,所以作为林木工程建设的工作人员,就应该充分把握林木种苗培育技术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将林木种苗培育技术广泛应用到我国的林业工程建设当中,满足我国人民对于林业资源的需求,为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森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