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东亮
(身份证号:320422195909054615,江苏 常州 213200)
改革开放以来,“三农”建设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三农”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为总目标,决战攻坚实现全面脱贫;党和政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步伐,投入更多、标准更高、要求更高;一个以舆论关注“三农”、工作重点倾向“三农”、人力、物力、智力投向“三农”的崭新局面已经形成。现以从事农村工作近二十年为基点,再议“三农”建设、建言“三农”建设。
农业、农民、农村,普遍称之为“三农”,几千年来,华夏儿女一生一世一辈子,从事农业耕作,他们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他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他们夏天冒酷暑,冬天迎寒风,换来的仅是够一家老小糊口充饥的口粮;即便是脸朝黄土背朝天忙碌一年,由于其低效能、低效率,换来的只能是低收成。
1.1.1 装备水平差、效率低
从前是牛耕、人耙,近乎手工化,改革开放后,农业耕种逐步向机耕、机耙、农机小型化推进,效益效率有所提高,但由于受传统耕作习惯的限制,大型农机使用的缺乏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落后和农业产品价格倒挂,价格小于价值,单位面积效率仍处于低位徘徊。
1.1.2 体力劳动效能低
人力作业、人背肩扛、手拿肩挑,全靠手工完成,从种到收,手脚不到,定让你颗粒无收;之所以劳动的艰辛得来之不易,所以才有了“一饭一缕,当思来之不易”,“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这样的感叹!当然,你出力了,流汗了却不一定享有必然的成果,所谓“人种天收”“颗粒无收”就是表明了还有第三只手在争抢你的劳动成果,那就是虫灾、天灾等自然灾害,因此,农民的丰收用农民自己的定义才算是丰收,那就是“稻上场、麦进仓,黄豆挑在肩头上,菜籽杆靠在墙头上。”农民朴素的谚语表达,道出了劳动的艰辛和获得成果的不易。
1.1.3 种子质劣,品种单一,产量低
早前的种子多以自留自育为主,当谷物即将成熟开镰之际,手工选取该品种颗粒大、长势健壮的作为下年的种子,另外打谷、收贮,表面看采用了优选法选育了优秀的单株,但是因未经专业化育种处理及遗传变异等因素影响,其抗自然灾害、抗病虫害、抗倒伏等性能方面均比上一代有所下降,再加之在同一个地区长期使用同一品种,单位面积产量必然下降,即便是在整个生长周期内都是风调雨顺,增产增效几乎也是不可能的。
1.1.4 地贫土瘠收成低
一个地区、一个地方其地块的级差是比较大的,随之单位面积产量也相差悬殊,肥水条件较好的,一般离村庄较近,靠近机耕道,方便人力及机耕作业,土壤及肥水条件好;而远离村庄、道路、水边、邻近山坡、林地或砂砾地、黄土岗及退耕还田的矿场、砖瓦厂地的板结地其耕作条件差,有机肥相对使用成效差,而化学肥料又使用较多,即便当年增施家杂肥等有机肥料改善其肥水条件,但由于土地贫瘠,并非耕作层土壤,所以不可能获得好的收成。
1.1.5 病虫害肆虐,防治手段单一
对病虫害的防治,传统做法一是人工诱杀、诱捕,二是化学农药底施或喷杀,虽然对普通病虫害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长期使用同种农药,对农作物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抗药性,也会增强病虫害的耐药性,特别是有机磷农药的使用,对土壤、作物都会产生诸如重金属等残留物。
1.2.1 提升装备水平
提高作业效率,提高和扩大购置农业生产机械补贴补助幅度,增加购置农业生产机械的方式方法:现付现卖、贷款购买、延期付款购买、金融行业增加扶持农机发展信贷项目和扶持力度,低息变无息,无息变贴息;对专业化、集团化和个体种粮大户实行农机部门担保购买;提高农机集成化装备水平;从灌溉到施用农药,从种到收全过程实现机械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将耕地改造成适合大中型机械作业的地块,推动农机作业从小型化向大中型化发展,提高单位时间作业效率;加快推进实施农机智能化、程控化;通过这些举措最大限度地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提高作业效率。
1.2.2 加大农业新科技运用
将作物秸秆切碎处理后通过生物发酵沤制软化生成有机肥,通过机耕覆盖,改善理化性状,软化和增加土地氮磷钾均质含量;杜绝焚烧作碳化处理,防治污染环境。大力推广使用优质高效高产抗病虫害种子,同时采取换茬轮作来促进亩产效益的提升,杜绝使用低效剧毒高残留农药,注重农药使用的“窗口期”,减少农药的使用频次。
1.2.3 实行土地耕作轮休
土地耕作轮休,涉及农民作业传统习惯,应做广泛宣传引导。土地轮休,可使土壤地力得到恢复,自我改善调整土壤理化性状,对深耕深埋秸秆的地块可以加快秸秆的降解过程,促进腐殖质的生成,加快耕作层的形成;对于切碎发酵沤制转化的有机肥通过轮休,可以促进有机磷的转化,快速生成并形成可供农作物吸收的营养化合物。表面看,每季少了可耕地面积,而实则却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发展更可持续,使农业生产水平更有后劲。
1.2.4 推广综合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未来农业生产的方向,它集粮食生产、水产养殖、家禽生产于一体,既是自然生态循环又能促进效能转换;既相互补偿又互为作用,省时省工节约成本,而且粮食纯有机,单位亩产增效显著。
1.2.5 走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就是实现“四化”:装备现代化、耕作机械(智能)化、生产产业化、管理集团化。唯有全面实现“四化”,高效农业方可实现。概而言之,农业“四化”的实现,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可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此外,还必须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确保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不被突破,做到:建设要搞,饭碗要保。美好的蓝图还须一步一个脚印,当下就是要落实好国家的乡村振兴规划,发展好、维护好已经取得的来之不易的阶段性成果,最广泛地号召并动员各行各业与农村农业农民对接,形成全社会支持农业、帮扶农业、发展农业的格局与氛围,深化和拓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特色种养业和循环农业的内涵;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产业带动增后劲,增加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真正实现农业转型提效,农民转岗增收,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落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步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任务就是要让农村新起来,最终目标就是要让农民富起来。而农民问题历来是个沉重的话题,“沉”就沉在它占总人口的大头,“重”就重在这大头吃在农村、住在农村、岗位在农村;因此,只有实现农民的富,才是根本的富,才是真正的富。而数千年来,无论是纯农、半耕半农还是后来的亦耕亦农,躲不过绕不开一个“农”字,历朝历代都想把农民问题处理好,解决好,而先人最早的“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就是对农民问题的最好理解,总是想尽办法让土地私有化让农民有田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届政府几经实施调整土地政策,从私有、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到集体所有、分田包干、分田到户,到现在的集体所有分田到人相对固定长期经营,但还是由于生产力的落后、生产要素的缺乏,总是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本人现在所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在把农民摆在“三农”建设首位的同时转变“农民建设”的思维方式,牵住牛鼻子,抓住根本,解决关键问题。
从现行的对老年农民的发放生活补贴扩展至实行农民退休制度,建立“农民企业化”保险制度,突破制度障碍,完善法制建设,从二三产税收中专辟一块由财政统一建立专项基金,每月给从事农业生产一线且同步符合国家退休年龄的农民发放退休金反哺农民;这样做的法理基础及社会学原理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一二三产业只是产业的划分,没有高贵之分;其次,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科技工作者、商业贸易等只是行业的不同,贡献大小只是岗位的不同;最后,科技创造是生产力,工人劳动也是生产力,同样农民劳动也是生产力。科技创造能改变生活、工人劳动能丰富和富裕生活、农民劳动能稳定和保障生活;“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拥有一切”,农民理应和各行各业的从业者一样得到同样的社会保障,农民享有保障于法有据,于情合理;更重要的是为农民建立退休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一大跨越,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大体现,它必然和取消农业税费一样,永载历史史册。虽然这个过程也许较长,也许有一些现实障碍。但这要努力,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朝着既定目标,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逐步实行。
当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已经免征农业税收,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几千年的既定认识和观念,不仅如此,还享有定额补贴;农民承包的第二个三十年合同已悉数到位,田、水、山、林、渔、牧等也确权完毕;下一步应从法律层面对涉农所有事项进行详细界定,依法加以保护;增加涉农事项补贴范围,提高农业综合补贴标准。
只有加快实现农业装备现代化、耕作机械(智能)化、生产产业化、管理集团化,才能让尽量多的富裕农民转型,由以从事一产向二三产为主转型,富裕的农民转型后,可以外出务工,更可以离土不离乡,就近进企业或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业的兴起,开办“农家乐”餐饮、民宿服务,实行一二三产联动,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提高。
邀请有技术、懂专业的科技人员专门开设课堂进行专业讲座,普及适合当地生长、栽培、养殖的专门知识,发展特种种养业,增加收入,丰富市场。同时,实行产业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充分发挥网络的载体作用,实现产品的增产增效。
简而言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农民全面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征程上,各级各部门必须要有新的作为,新的理念,跳出思维定式,用全新的办法,全新的概念、定位,理解实施“农民建设”,否则,“三农”问题中最重要的一环“农民问题”还将会继续步入数千年的桎梏,循环往复,无以突破。
农村,是农民从事农业劳动、生产、生活居住的所在地,是休养生息赖以生存的场所。农村的发展,是质的提升、改造与完善;是农民文明、幸福指数提高的实实在在的物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现在乃至今后“三农”建设的要义所在。
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前,农村基本以低矮的瓦房、草屋为主,几乎没有楼房,村庄小而散,有的还是零星户,房屋的走向坐落混乱,露天厕所、屋前房后垃圾成堆,猪舍羊圈毗邻房舍,道路大都为土路,晴天扬尘,雨天泥泞,污水遍地,电力线、照明线穿林而过,每天跳闸断电成为常态。改革开放后,农村在百废待兴中迅速完成了第一轮居住环境改善,多数农民有了自己的二层小楼,生存居住环境得到了初步改善,农村面貌也为之一新。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后的今天,由于起初规划不到位,缺乏整体和远景规划,房屋大都在原住宅地基上翻建而成。形态各异、前后不一,几乎没有形成统一的给排水系统,污物处理系统、照明、通信、广播、电视、杆线自成体系,且多为明线,凌乱不堪。房屋结构简单,功能单一而且多为空心楼板、砖瓦结构。有的农户由于条件较差但又急于改善居住条件所以在砌的时候采用打斗形式(也就是女儿墙),结构拉力、承载力均不符合建筑要求。特别是当初砌的这些二层小楼,经四十多年的使用后,其房屋的安全性、适用性、美观性、舒适性显著降低,还由于当初规划的滞后,道路建设、基础设施完善都较难作系统性提升,只能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局部修缮,四十多年来“山河未改,面貌依旧”。当你在公路边看到的刷过涂料的山墙时,别以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了,仅是墙面出新,给人以“新”的感觉,而村庄里面或非公路边依旧如故。
3.1.1 思想落后,观念陈旧
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建设,GDP是关键,是考核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指挥棒,经济总量大了,城市发展快了,成绩就明显了。农村建设不在其列,乡村振兴仅是近年来的发展规划,从前仅是围绕“农业、农民”讲得多;再就是农村居住农民有其居住的习惯及从事农业劳动图方便快捷,怎么方便怎么建,怎么顺手怎么摆,不想改不愿改变已经是习惯了的传统形态;还有的片面认为重新规划建设新农村与经济建设争土地、争资金、争其他资源要素。
3.1.2 规划滞后,农民无奈
笔者走访一百多个村庄棚户,发现大多有改造、提升、翻建危房、旧宅的要求,但得到的答复含糊其词,“不好砌”“不能建”“只好维修出新”等等,但为什么“不好砌,不能建”给不出理由,也不给理由,问烦了问多了就冲你一句“不符合规划”,但是任你跑遍看遍该村有什么发展方向和规划就是无从发现,当问其农民你如果想砌房子时,他会告诉你不可以,再问哪里可以砌,他会告诉你“不知道”,当你问他如果是老旧房屋或者危房是否可以砌,他仍会告诉你“只可以维修,不可以新建,否则拆除”。分明是规划滞后和让老旧危房自生自灭,转移矛盾,其实这是思维错位,缺乏创新发展的理念和动力,是一种失责和不作为行为。从走访福建、浙江乃至边疆省份广西云南来看,他们观念创新、思想解放、敢作为、敢担当,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万千气象,生机盎然,一派欣欣向荣。
3.1.3 政府投入乏力
现在对“三农”的投入主要体现在对农业和农民的投入,体现在对购置农机的补贴,对农业成本的补贴和取消税费以及对道路的硬化体育设施的添置等,就国家而言,确实是投入巨大,更是体现时代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而对农民而言,仅是认为体现了一种姿态与责任,成效不明显。特别是农村建设,虽然在道路硬化、电力、电信、体育设施投入甚巨,但零碎、分散,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唯有规划建设新的村庄,方可实现集约化、城镇化、现代化。
3.2.1 村庄规划城镇化
各镇各地应立足长远,依据中长期规划,以高标准、严要求为原则,突出以下规划要素:一是交通主次干道,以一条十字形中心大道(街道)为骨干,以二至三条“井”型主干道为支撑,辅以三至四条“井”型支道成网状配置,村庄四周另建机耕道,配以保养维修、泵站、库房;二是规划公园(游园)或露天活动中心,配以灯光篮球场、排球场、健身活动器具,路边凳椅;三是规划老年活动中心或称综合活动中心,配以适当器材,增建阅览室、图书室;四是规划条块点状绿化廊带,预留规划建设雨天步行廊道,配置路灯;五是规划电力、照明、通信、燃气、杆线地下化涵洞设施,所有街道、中心大道、主次干道除路灯置杆外,其他线路一律地下化;六是道路硬化,预置给排水系统,雨污分流,主管网分别接入市政工程系统;七是视情规划小学、幼儿园,预留教育发展用地;八是规划预置市政工程,预留防洪防灾和应急场所;九是规划完善客运交通营运场地,预留公共交通场站建设用地。十是规划预留物流转运驳接快递收储场地库房;十一是加大增粗地下管网,提升防洪水平,提高百年乃至千年一遇抗洪能力。
3.2.2 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细化
村庄建设应根据所处发展阶段及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当地远景战略规划分步实施,不可一蹴而就,应先主后次,先建后完善,短期内无条件实施或外环境不允许,可依据规划预置预留。
3.2.3 科学合理配置宅第位置
依据主次干道位置、走向和规划套数进行配置,在住宅功能配置上,应充分考虑农村特点及今后旅游经济、观光农业所需,将住、行、吃、卫生设施功能区予以充分考虑,停车位、庭院、附属用房、家畜用房分别实施,区分朝向,便于卫生管理、管护。
3.2.4 注重建筑质量,提升建设水准
彻底摒弃20世纪80年代初的建筑模式和质量等次,按照现行国家建筑建设标准建设,全框架构,基础隔空,提高抗震能力,将住宅雨污水分离分别接入小区主管网。
3.2.5 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激励机制
必须发挥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体的主渠道作用,加大投入总量,发挥主体效应,各行各业在农村设有站所网点的上级主管部门应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行列中去,各司其职,确保新农村建设担责任、尽义务,服务新农村建设不缺项;鼓励和激励农民在新规划内新建住宅,可以每平方建筑面积给予200元至500元奖励,对志愿搬迁并顺利置换腾空原住宅土地面积的再给予一定量的奖励,彻底改变现行拆迁安置模式,减少对立面,减轻工作压力,既置换出了建设用地土地面积,又改善了农村面貌,还提升和改变了农民的居住条件生存环境,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指数。
3.2.6 提高组织管理者行政服务能力,提升管理水平
依托现行基层管理组织对新建规划区进行管理,在村委会层面增加规划区物业管理服务机构,另行绩效考核,负责对除村委会行政管理职能以外的物业管理,并列运行、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这样管理与服务同步跟进、互为作用,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必然加快。“山青水秀田园美,农业农村面貌新”的壮丽画卷一定会呈现在世人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