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为农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策略探究

2021-12-26 02:14伊日桂
南方农业 2021年24期
关键词:气象灾害农作物

伊日桂

(巴林右旗气象局,内蒙古赤峰 025150)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但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及废弃物的肆意排放,也导致沙尘暴、狂风、暴雨等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日益增加。在这种大背景下,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尤其是有“靠天吃饭”之称的农业更是需要气象服务的强有力的支撑。提升气象产品为农服务的综合水平,对保证粮食的丰产丰收、促进农业的快速平稳发展、保证当地经济的有效增长及农民的安居乐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气象为农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1 气象服务的精准度较低

当前,气象服务在农业中的主要应用是其“天气预报”的功能,即对某地区未来某个时间段的短期或中长期的气象信息进行预测、预报。气象信息的预测、预报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卫星搜集气象因子,传回后经过气象专用软件进行数据的模拟和分析,人工修订后进行播报。但在工作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同时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及强对流天气的影响,全球天气变幻莫测、气象灾害频发更是极大增加了气象服务部门对气象预测、预报的难度。

1.2 气象服务产品的及时性较差

当前,气象服务产品在发布和传递过程中存在着中存在着2 方面的缺陷。1)现阶段,气象服务部门虽然可以通过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及时推送气象服务信息,但是由于部分农业工作者年龄偏大,对于此类信息的接受可能不及时,往往对错过气象信息的时效性。2)一些山区或者高原地区,地广人稀、通信设备布置往往相对较少,信号弱,当气象部门监测到一些突发性、灾难性的气象灾害(冰雹、沙尘暴、洪涝等)时,该地区的农业工作者往往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取预警信息而造成极大的损失[1-2]。

1.3 气象服务内容较为单一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农业扶植力度的加大,我国农业在多方面逐步实现现代化,多种作物产量甚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农业的快速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阶段气象服务部门将预测到的未来天气信息传递给农业工作者的单一化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如当气象服务部门预测到某地区近期寒冷多雨,并通知农业工作者注意防范,但是并未提及具体的防范措施,那么天气灾害仍然会对农作物造成冻害、涝灾等损失。传统的气象服务产品服务范围狭窄、内容单一,已经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农对气象服务产品的多样化需求[3]。

2 提升气象产品为农服务水平的发展策略

2.1 提升气象预测预报的精准性

预测准确、传递及时的气象服务产品是保证现代化农业健康发展,提升农作物的品质、产量的基础。各地区的气象服务部门应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种植作物、乡村风俗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气象服务在天气预测方面的准确性,进而提高气象服务产品在为农服务的综合水平,具体可以从以下3 点出发。1)通过对往年气象信息的综合分析,依据当地农作物种植的布局,结合气象部门实际情况,对气象要素的监测点进行合理的规划,为气象服务产品的精准性提供基础。2)将当下迅速崛起的先进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与气象服务产品相结合,全方位提升气象因素分析的精准性。3)定期举办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气象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4]。

2.2 增加气象服务的发布和传递途径

气象信息的精准预测是气象产品为农服务的前提,而使精准的气象信息通过合适的途径在其时效期内传递给需要它的农业工作者则是气象信息为农服务的关键,一旦失去时效性,气象信息也就失去了为农服务的价值。气象服务部门要依据当地的风俗民情、人文地貌、地理环境及种植作物,建立科学的气象产品服务体系,采取多种措施增加气象服务产品的发布和传播途径,突发的灾难性气象信息更要想尽一切办法及时传递给农业工作者,以保证气象服务产品的时效性。1)定点设置发布气象服务产品设备,在农业生产的聚集区,建立气象服务的宣传屏幕和预警设备。2)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作,通过当地政府合理进行资源分配,将气象服务产品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对其有需要的农业工作者。3)为应对突发性、灾难性气象灾害,气象服务部门要加强与当地农业部门、宣传部门的联动协作,指导农业工作者合理地选择播种期及收获期,使其在生长、收获的时期合理规避旱灾、冻灾、冰雹、洪涝灾害,以确保农作物的高产、丰收。

2.3 提高农民对气象知识的理解和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一线的农业工作者是应对气象灾害的主体,也是对抗气象灾害的关键。当前,农业工作者的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素质较低,对气象知识的理解性较低,在气象灾害的应对及灾后重建方面的能力更是羸弱[5]。气象服务部门应与多部门进行协作,以“科技兴农、绿色兴农”为基本原则,结合本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各类气象灾害的发生概率,采取微信小程序、官方公众号、微博、网站及组建气象产品服务专群等方式途径进行气象知识的培训,提高农业工作者对气象知识的认知和对气象服务产品的理解及合理应用。根据当地的农耕情况及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选择适当的时期进行气象灾害应对灾后重建专项技能培训,将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2.4 加强部门联动协作,建设适合本地区的抗灾、御灾机制

气象灾害对农业的打击往往是毁灭性的,当地政府要依据当地农业发展情况,以气象部门的“气象服务产品”为基础,协调多部门进行协同工作,组建适合本地实行、切实有效的气象灾害抗灾、御灾机制,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对本地区的气象情况进行中长期预测,相关部门要依据气象部门提供的预测信息进行气象灾害或者因气象因素引起的其他灾害的提前布防。如山东地区因季风性原因可能受到对本地农作物有较大为害的小麦锈病、亚洲飞蝗及草地贪叶蛾等病虫害入侵,农业部门则需要提前布点,建设囊括病害检测系统(以孢子检测仪为主)、虫害监测系统(靶标害虫专项检测系统、光诱系统)、小气候系统(风力、光照、温度、湿度等)、土壤监测系统(土壤温湿度)、数据收集器、数据传输装置、数据分析系统的病虫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对入侵性病虫害进行监测。依据监测结果,可以采取无人机喷施低毒高效的生物农药、释放靶标害虫天敌及悬挂诱捕灯等非化学防控措施进行前期的预防,不仅可以有效遏制化学农药过度使用造成的污染,而且可以提升农作物的品质,塑造农产品的价值。农业部门可以依据气象部门提供的预测信息指导农业工作者对农作物进行提前或者延后播种,适时采收,使农作物的生长敏感期合理规避干旱、寒冷等天气。2)监测到突发性气象灾害时,一定要及时上报,当地政府要综合协调所有部门,做好灾前群众迁移、布置抗灾措施、灾后及时重建等措施,将危害将到最低。3)通过对以往连续多年的气象数据分析,结合当前阶段该地区的气象发生发展情况及对地区未来气象的气象变化进行预测,通过与农业农村局、规划局等部门的合理协调,引进抗旱、抗寒的农作物或品种,并合理布局,引导农作物的种植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气候状况相吻合,以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 结语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化工污染物质的不合理排放,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率增加、全球变暖的发展趋势日益严重,冰雹、旱灾、洪水等气象灾害频发,给农业安全生产带来的考验也日益严峻。为保证农产品的丰产、丰收,气象部门在引进先进技术、提升气象产品精准度的同时,应与其他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部门加强协作,形成切实有效的气象产品服务机制,保证气象服务产品的传递快速有效,增强农业工作者对气象知识的理解,做好气象灾害预防和灾后重建工作,保证我国农业的快速、高效、绿色及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气象灾害农作物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气象树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专栏:红色气象 别有洞天
大国气象
灾害肆虐
多星联动紧急服务地震灾害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