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金莲
(沈阳市沈北新区马刚街道办事处,辽宁沈阳 110124)
农业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推动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解决国民“食”的问题,还能带动国家农业的发展,因此对农业的生产要足够的重视。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同时消费者对可食用产品的安全意识不断增强,为了提高产量、保证质量,国家对于农业的发展方向逐渐向生态化转变,进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的特点主要有四个,即循环、绿色、低碳和高效。
首先生态农业的应用是一个可循环的过程,其具有三个组成环节即生物-社会-经济系统。在实施中,利用生态学及生态系统达到循环再利用的目的。在该形式下,遵守其基本原理,通过对农业结构的优化,形成优良的生态产业链。同时要对产业及专业的不同进行综合管理,充分认识到循环理念。
其次,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无污染。在以往的农业种植中,从业者会利用化肥对农业进行施肥,化肥对于土壤的危害较大,不仅不能使资源重复使用,对农作物的品质还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生态产业的建设中要秉承“绿色”的理念,既追求其产量又注重其质量,发挥其优势。
之后是低碳,通过对每处工艺流程的耦合,达到共享资源的作用,不仅可以高效利用资源,还可以减少碳的排放量。以水稻举例,其在种植及生长中会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通过共生系统的建立,利用稻鱼的活动对土壤进行松土,从而降低气体的排放。
最后是高效,具体分为效益和效率。我国在生态农业的建设时,更讲究的是利用土地提高生产力,它主要通过对系统的管理与改善,实现循环和高效的目的,借助技术性的应用而不是依赖系统的投入。由此可见,生态产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及无害性,因此它的建立不仅可以减少自然环境及产品本身的污染,还会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生态农业是一种新的技术性与科学性并存的发展理念,最初的出现于20年代后期,由于当时技术的落后,导致我国在农业发展问题的解决方面不完善,也间接地受到了来自于全世界科技发展的打击。面对如此艰巨的挑战,一些科技人才对我国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进行分析,通过与技术手段的结合,对生态产业的建设有了大致的雏形,并就这一理念提出实践方法。通过几十年的研究与实验,生态产业逐渐成型并完善,也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技术体系,在不同产业的试验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试点地区的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进而验证了生态产业的发展具有可行性并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生态农业的建设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对经济、生产和环境保护进行结合,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保证生态环境不被污染,进而构成新型的农业系统。在注重产量的同时减少对化肥及农药的使用,合理种植,增加农作物的品种,提高农产品品质。农业经济的发展少不了生态农业的建设,现如今,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实践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1]。
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完善,消费者对农产品是否健康、绿色的问题更加重视,为了顺应如今多样化、多需求的市场特征,因此要对农业的运行模式进行创新,在保障产量的同时也要保证环境不受污染。通过对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创新出更多绿色可食用的有机食品,优化其经济结构,并适当的组织可以增加农户经济收入的活动,对当地产品特色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可以利用网络的信息化技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对农业经济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与市场接轨,产业链多层化的构建可以推动企业与种植者相互结合,促成产、销一体化的结构体系,发展主导产业,增加其销售量,提高收益。
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并为我国农业市场提供更加丰富的种类,促使其多元化的形成。在讲求高效生产的同时,保证其产品质量,增加农户的收入,进而带动我国经济的进步。生态农业和传统农业相比,无公害是其最大的亮点,因此,为了实现生态的种植,在对农产品进行养料给予时,要选用绿色的环保肥料,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避免对周边土地及周围农作物造成破坏。同时注重科学性种植,不仅可以提高土壤的利用率,还可以预防土壤成分的流失对农产品的质量造成影响。生态农业的实施对农产品体系的建立起关键性的作用,可以使土壤合理性使用,从而获得高收益。
为了生态农业的高效发展,建立科学的农业生产体系是很重要的,要以农业的发展为目标,对当地生产环境加以保护,使用生物工程和农业工程的措施为农业的生产提供更优良的手段,提升其生产能力。在保证产量的同时也要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对剩余农产品的处理要结合当地的生产规模及环境进行再加工或对畜牧进行喂养,实现种养与散养相结合,使其问题得以解决。通过与经济结构优化一起利用,使我国农业产品的“量”得到更大收益。但在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产品的健康问题,是否做到了绿色无污染,保证每一位消费者都能安全放心食用。也可以加大市场同行业的竞争力,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增加效益。我国粮食的无公害发展是生态农业重点建设的目的,在资源合理利用提升效益的同时也要重视环境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赢局面,对生态农业的科学化管理提供基础。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也要对其技术进行创新,完善在这一方面的评判指标,并时刻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进行改良与加工,适应市场多样化的要求。同时要及时对生产体系的管理模式不断补充,使该体系更加系统化,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高效且持续发展[2]。
以往传统农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破坏其土壤成分,改变土地品质,致使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甚至不适合其种植,因此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生态农业的实施不仅改善了环境污染这一严重现象,甚至还加快了农作物的生产,提高农户收益,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因此,我国应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建立适应时代变化的生态模式,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同时带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实施不仅可以优化农业的经济结构,增加农户收益,还可以满足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需求,加大其购买欲。因此,生态农业的创建是提高农户经济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
想要推行生态农业,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就要得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首先是国家,国家要对目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生态环境制定更加适合的措施,支持其发展,并为农户提供技术人员的支持。其次是地方政府,政府要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让农户意识到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并体现其优势,调动农户的种植欲望,使其对生态农业更加重视,进而推动生态农业的进行。最后是相关部门,部门应该完善生态农业的管理机制,制定相关的法规并对种植过程是否生态化进行严格监督,给出具体的奖惩措施,根据不同地势的独特性对生态农业展开实施。
为了生态农业的顺利进行,实现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就要对现有的发展观进行创新。在生态产业建设时,对不同理念进行结合并运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增加农业产量,丰富其种类。对于种植条件要求极为严苛的农作物而言,可以利用大棚或地膜技术,令其忽视地域限制,实现农作物的种植。要有先进的管理方式,保证其产量,增加经济收益。可以在原来的产业基地旁建立示范田,展现优势,丰富其种类的同时增加其产量,实现农业的高效发展[3]。
为了生态农业的快速实施,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就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户意识到生态农业的优势进而提高种植者的积极性。在生态农业的实施中,农户扮演了执行者的角色,他们的积极参与可以加快产品的种植,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推动经济持续性发展。为了农业生产者在生态农业的实施中踊跃参与,地方政府就要为农户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使农户可以得到充足的资金选购环保的肥料并对农产品进行施肥。同时也要组建科学研究小组为农户提供技术性的支持,保证农户的经济收入提升。相关部门要积极宣传生态农业的种植并大力推广,及时解决在生态种植时农户所面对的困难,对农产品进行改良与研发,推动生态农业的建设。
技术创新是推动生态农业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农业科技,为经济结构奠定基础。相关部门要时刻关注市场动向,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产业进行相关的技术指导。建立相关的技术体系并安排技术人员负责,增强对农户的指导工作。对于科研人员的引进要加强,争取做到“产学研”一体化,通过技术手段对农作物进行改良与嫁接,并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实现技术产业的创新,提高产量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其是符合国情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类型,通过现代化种植技术,可以保证我国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可以优化我国农业经济结构,保护生态环境,还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