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土壤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

2021-12-25 20:00:10王学军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5期
关键词:大同市使用量化肥

王学军

(山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大同市分校,山西大同 037008)

0 引言

土壤不仅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的主要供应者,而且还是物质能量利用与转换的物质基础。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地无序利用和开发,工农业的污染等决定了大同市的土壤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1 基本情况

大同市地处晋北半干旱地区,为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中温带半干旱气候亚带,年平均气温3.6~7.5℃。昼夜温差大,平均日较差12.6~14.4℃。日照时数长,大于等于10℃积温为 2 774.4~3 011.3℃,年日照时数最长为3 012 h。无霜期100~150天,年降水量360~450 mm。地型地貌分为丘陵地区和冲积平原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占78.6%的地面物质的组成以粘粒为主,粒径小于0.05 mm的土壤颗粒占90%。大同市土壤属于褐土向栗钙土过渡带。褐土、栗褐土等地带性土壤交错分布,构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壤特色。

2 大同市土壤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人均耕地减少,土地用养失调

大同市9个农业县区,总人口316万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各项建设占地及用地存在着不少损失和浪费,导致实有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据统计2015年耕地面积为443.4万hm2,到2018年降到381.4万hm2,全市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2015年为 0.15 km2/人,2018年减少到人均耕地面积为0.12 km2/人。同时在耕地施肥方面存在着各种元素调配不当的现象,多元复合肥施用较少,而碳铵和尿素肥施用过多,造成土壤养分供需失调,影响了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2.2 化肥、地膜、农药使用情况及影响

大同市的土壤有“旱、脊、砂、盐、薄”等特点,虽与自然条件分不开,但是有些人为因素也加剧了土壤的恶化。为了在现有条件下,提高作物产量,抗击病虫害,使用化肥、农药、地膜是一项有效的办法。农作物的总产及单产不断上升,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勃勃生机。化肥、农药、地膜虽然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也给土壤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2.2.1 施用化肥对土壤的影响。N、P是植物的重要营养元素,施用N、P化肥对提高作物产量起着巨大的作用,发达国家的N、P、K的科学配比为1:0.5:0.44,而我市仅为1:0.42:0.07,并且由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牲畜量减少,农家肥的使用量减少,土壤有机质严重不足,土壤团粒结构破坏,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通透性及缓冲性能降低,严重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2017年全市化肥使用量252 812 t,2018年为258 129 t。化肥的使用虽然给农业带来了革命,但也给土壤带来了污染。化学肥料中的SO42-、Cl-、NO2-1、NO3-等在土壤中大量累积,造成了土壤的酸化和盐碱化,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状,使土壤板结,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另外,由于化肥从原料到生产过程中,除主要成份外,往往带入或混入了各种微量元素和非主要成份,施入土壤后会造成重金属污染。如:K2SO4中的As,P肥中的Cd、Pb、F、V等。

2.2.2 地膜的使用及对土壤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地膜的使用,使得作物产量大幅度增加,所以地膜的使用量也逐年增加,2017年全市地膜使用量为3 369 t,2018年使用量为3 607 t。但塑料是一种很难降解的物质,对土壤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和结构破坏。

2.2.3 农药的使用及对土壤的影响。大同市农药的使用量也在逐年增加,2017年全市农药使用量574 t,2018年为576.5 t。农药的使用会使物病虫害减少,增加作物产量,但对土壤及农产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农药一般有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通常,在田间喷洒农药,除一部分直接散落在土壤表面,附着在植物上,也随风飘扬或经雨淋进入土壤。用于拌种和土壤消毒的则完全进入土壤。进入土壤中的农药,有的被植物吸收,有的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的污染和土质的破坏。

2.3 耕作方式对土壤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长期使用旋耕机耕作,导致大部分土壤耕层变浅,有效活土层仅有15~20 cm。“犁底层”的形成,阻碍了土壤水分、养分和空气的上下流通,阻碍了作物根系下扎延伸,土壤蓄水保肥能力越来越差,抗旱性能不断下降。

2.4 污水灌溉对土壤的影响

大同市总灌溉面积为11.758万km2,有效灌溉面积为11.553万km2,实际灌溉面积为9.33万km2。全市污水灌溉面积达到0.859万km2,占实际灌溉面积的9.2%,占总灌溉面积的7.3%。

用符合农业灌溉标准的污水灌溉农田,可以取得一定的效益。未经处理且达不到农灌水质标准和地表水质量标准的废水,由于其成份复杂,有害物质含量高,对农业生产不仅不能起到补肥节水的作用,还会对土壤造成许多不良影响:一是杀伤了土壤中的松土微生物和其它生活在土壤里的低等动物,造成土壤板结;二是改变了土壤结构和自身的理化特性,使土壤盐碱化;三是不能养育依赖它生长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导致土壤正常功能失调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3 大同市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土壤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常期的任务,必须从法律、制度、规划、技术等入手,对土地利用布局和数量进行宏观调控,加大耕地土壤污染案件的查处和执法力度,保护基本农田,处理好数量保护于质量保护的关系,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确保不受侵犯。

3.1 以整治、保护为前提,提高土地利用率

针对大同市土地资源特点和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应落实土地利用各项指标,划分土地用途区,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中心,保护耕地红线,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3.2 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

针对现有耕地土壤基础地力差、耕地利用强度高的现状,要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对盐碱地、退化土壤和污染土壤进行改良修复。通过排盐改碱、平田整地、整修田间路、加厚土层等措施,提升土壤蓄水蓄肥能力,达到“地平整、土肥沃、旱能灌、涝能排、林成网”的高标准农田,显著增强农田防灾减灾、抗御风险的能力。二是积极培肥地力,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土壤等级。

3.3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针对农业生产的过量施肥、盲目施肥造成耕地土壤质量下降和耕地退化的问题,主要是推进精准施肥,减少不合理的化肥投入,调整化肥使用结构,进一步优化N、P、K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大力推广高效新型肥料,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和技能,研发推广适用施肥设备,改表施、撒施为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叶面喷施等方式,引导肥料产品优化升级,提高肥料利用率。

3.4 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和地膜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要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大力推广无公害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甲基对硫磷、磷胺等高毒高残留农药。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推广农业、生物和物理措施防治病虫害,如通过选用抗病虫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利用害虫天敌,推广杀虫灯,挂黄板等,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提升科学施药水平。此外,要重视塑料薄膜对土壤的白色污染,积极推广可降解地膜,鼓励多渠道多途径积极回收农膜,提高残膜回收率,减轻对土壤的污染。

3.5 合理耕作改土,加厚土壤耕作层

合理的耕作可以调节土壤固、夜、气三相物质比例,增强土壤通透性,加速土壤熟化。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是培肥改土的一项重要措施。深耕可以加厚耕作层,改善土壤结构和耕性,降低土壤容重,使土壤肥水相融,促进微生物的活动,改善作物的环境条件,加速土壤熟化。深耕要逐年加深,不乱土层,深耕还应与耙耱、施肥、灌溉相结合。

3.6 加强土壤生态环境监测和研究保护工作

要积极开展土壤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了解耕地土壤的生态环境,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工程的建设,对农业灌溉用水水质进行实时监测,严谨排放不达标的污水进入农田,对土壤和农作物造成污染。在开展监测工作的同时,还要积极搞好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分析造成土壤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研究最合理的治理办法,保护好土壤生态环境。

4 结语

耕地是农业的基础,耕地土壤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土壤质量提升和土壤生态环境保护是国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之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对于大同市这样一个农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资源型城市,实施土壤改良和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大同市使用量化肥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减少#1炉再热器减温水使用量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4
大同市小地老虎发生趋势预报
今日农业(2021年10期)2021-11-27 09:45:24
“以虫吃虫”这家大棚农药使用量减少30%
今日农业(2021年6期)2021-11-27 08:05:59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06-09 06:59:44
大同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首季“开门红”
山西财税(2021年4期)2021-01-30 15:09:55
大同市新荣区:掀起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热潮
支部建设(2019年36期)2019-02-20 13:21:26
大同市云州区峰峪湿地菊花节开幕
今日农业(2019年15期)2019-01-03 12:11:33
化肥需求增长不均 有人欢喜有人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