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农牧林水综合行政执法局,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100)
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信息科学为理论指导,将农业信息技术作为生产工具,用信息技术调控农业活动的全过程,以信息和知识投入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它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高级体现。农业信息化是中国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代产物,同时也是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逐渐渗透的一个过程,整个过程会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限制。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生产理念推广应用,农业信息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更好的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建设。作为中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这一背景下就需要提高重视程度,依托农业信息化技术,加快先进栽培技术的创新发展,保证在有限的土地内生产出更高产量的玉米,更好的满足国家粮食需求,保证粮食安全。
农业信息化要求对农作物全过程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和控制。玉米种植之前就需要从种植地角度入手,保证所选择的种植地更好的满足玉米的生长发育需求,满足玉米种子的发育特点。因此就需要结合具体的种植制度和玉米品种的生产能力,选择高产稳产、适应能力广泛、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地。选地结束之后,还应该做好科学整地工作。玉米根系生长旺盛,玉米的生长状态与根系的发达情况,抗病能力及植株的强弱有着密切联系。因此选地结束之后,还需要做好整地工作。前茬作物收获之后,选择使用搭载了监测系统的翻耕机器,对种植地进行一次全面的翻修处理。在翻耕过程中,依托监测系统对种植地的土壤条件,肥力情况,有机质含量和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有效的检测,以此来确定最佳的整地方式,保证土壤疏松多孔。在整地过程中,对于耕作层较深的种植地,应该每间隔2~3年选择使用深松机进行一次全面深松作业或者局部深松作业,打破犁底层,为玉米根系的生长发育营造良好的土壤环境[1]。此外在玉米播种之前,还需要对种植地进行有效的调查分析。利用土壤监测系统,对土壤的水分、营养元素、墒情等数据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选择综合能力最佳的地块进行玉米栽植,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玉米品种的生产能力和适应性对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优选良种能够大大提高玉米的产量,更好的解决粮食危机。现阶段在市场中有很多玉米品种,不同玉米种子的适应能力,生产周期存在很大差异性。很多农民群众在品种选择过程中盲目的听信销售人员的讲解,造成所选择的种子不适用,生长发育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甚至不能够正常生长。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在智慧农业的理念支撑之下,引导农户科学选择优良玉米品种。具体的品种选择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土壤环境,气候条件,种植条件,种植制度,并结合先进的智慧化技术设备,科学选择玉米品种,确保所选择的玉米品种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强,生产潜力较大,能够满足本地区的环境要求。品种确定之后,播种之前应该做好种子的处理工作。建议购买包衣种子,这样能够直接播种,提高出苗率,减少苗期病害。播种前一周选择晴朗天气,连续晒种2~3天,这样能够提高种子的吸水能力[2],增加发芽势,确保播种之后出全苗培育壮苗,为玉米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农业信息化背景之下,一大批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被应用和广泛提及。精准农业就是农业信息化背景下诞生的一个产物,如何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实现对农作物生产环境的全过程监测和监控,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在玉米种植管理和收获过程中,通过积极推广传感器和全球定位技术,对玉米的生产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以智能化管理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减少人力成本投入,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近几年,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不管是在工业领域还是在农业领域,都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对以往玉米栽培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动态化的分析,能够进一步明确本地区最适宜的播种日期,播种方式,以及播种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种病虫害,从而为栽培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确保信息技术在玉米栽培过程中得以合理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玉米栽培玉米产量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能够进一步明确玉米的播种行距、株距,并转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加快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单位面积内的玉米产量和品质,真正实现增产增收。
玉米栽培过程中,经常会因为管理不当,管理不科学,造成玉米生长发育不良,生长中后期出现倒伏,影响到玉米产量,甚至会造成玉米绝产绝收。因此在今后玉米田间管理过程中,就需要依托信息技术优化田间管理方式,促使人工智能和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在今后玉米生产过程中,应该逐渐转变过去小规模单打独斗的种植模式,加快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经营和规模化种植,并加大集约化规模农业田间管理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减少人力成本投入,提高管理效率。另外,人工智能和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推广应用可以及时掌握玉米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生长情况,养分需求,水分需求,并结合实际需求做到科学灌溉,科学施肥,促进秧苗健壮生长,为玉米生长奠定良好的农业环境,真正实现玉米高产稳产。例如玉米在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对水分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种植户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系统分析玉米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水分需求和田间的灌溉条件,并通过推广应用无人灌溉作业模式,定期对玉米进行灌溉,确保墒情充足,降低对水资源的浪费,整个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另外玉米收获之后,利用智能和信息化监管平台[3],能够对田间秸秆还田质量以及秸秆的腐熟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监测,并将玉米整个栽培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传输到数据库当中,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动态化的收集整理,并对有价值的数据进行深度的挖掘,从而为今后玉米的高产稳产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并依托信息化技术,逐渐转变农民群众的传统种植模式,提升种植效益。
玉米生长周期较长,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会面临多种病虫害的威胁。病虫害发生之后,如果不能够及时识别及时发出警报,就很容易加重病虫害的发生流行,影响到玉米的健康生长,甚至会造成玉米绝产绝收。玉米栽培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主要包括了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青枯病、玉米锈病、玉米蚜虫、玉米螟等。上述几种病虫害都会对玉米的叶子,茎杆和果穗产生严重危害,造成茎杆叶子生长发育不良,不能够很好地进行光合作用,影响到玉米的健康生长。针对玉米病虫害在生长期间的危害,可以通过利用农业信息技术对病虫害的灾害范围和影响情况进行动态化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防治技术和方法。传统玉米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坚持以化学防治为主。但长时间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使得病虫害的耐药性显著增强。对此就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生产模式,依托大数据技术和监控技术,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并在早期提前进行防控,推广应用生物农药,生态农药,植物性农药,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生物农药的应用范围,确保及时发现病虫害,及时控制病虫害,将病虫害扼杀在萌芽阶段。
综上所述,农业信息技术的科学应用和高效推广确保了玉米作物的高产栽培。实际生产过程中,就需要农业种植人员提高重视程度,转变传统生产模式,加快先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栽培技术,注重做好玉米生产各个环节的有效调控,加强病虫害防治,提高玉米对种植环境的适应能力,确保玉米健康生长,为实现高产稳产奠定坚实的技术支撑,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的智慧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