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基地管理与创新策略分析

2021-12-25 17:11李伟娜
南方农业 2021年30期
关键词:农业科研科技成果现代农业

马 丽,李伟娜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管理与服务中心,河南郑州 450000)

农业科研基地是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实验室,是科技成果的孵化器,也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重要场所[1]。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下称“基地”)隶属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是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科技产业孵化及现代农业展示的重要平台,先后培育了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为河南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持。近年来,基地发展迅速,但是由于相关配套管理措施未能及时跟进,阻碍了农业科研基地功能的发挥,因此有必要对基地管理进行优化和创新。

1 农业科研基地的重要性

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地处黄河北岸新乡市平原示范区,107 国道和郑焦高速西北方夹角处,占地383.73 hm2,总投资12 亿元,包括农业科学试验区、科技成果孵化和现代农业展示3 大功能区。

1.1 农业科研的实验室

农业领域科研成果的实践都需要试验基地,如蔬菜产业的物种收集、保存与评价、新品种繁育、现代农业技术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及现代生物技术研究等工作都需要高水平的试验基地为支撑[2]。基地为高校与农科院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了平台,基地农业科学试验区囊括了植物保护、农作物育种及动物胚胎工程等多学科的实验研究,是沟通科研和生产的桥梁,为农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

1.2 农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器

基地科技产业孵化区占地90 hm2,为科研成果提供了展示平台。基地可以向外界展示科研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与科技成果的孵化器[3]。例如,农业新技术、作物新品种都是先在农业示范园区使用和种植,再得到推广与利用。加强农业示范园建设可以吸引不同层次的农业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到基地参观学习,并可以提供中长期培训,引导农民改变传统落后的种植模式,整体提高当地农业发展水平。

1.3 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发动机

长期以来,基地都把科技创新、科研成果展示及技术推广作为主题,以培育新品种、研究新型种植技术与新型设施为目标,不断提高科技成果含量及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基地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与标准化种植,利用农业生产经营、科普宣传及农业观光旅游等形式使基地成为集产业化、信息化、科技化与生态化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并通过新品种的展示、推广及新技术的培训等活动,带动基地附近的农民提高种植水平、增加农业收入,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2 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受历史遗留问题和内部运行机制落后等的影响,基地部分农业科研人员“等靠要”依赖思想仍然存在,在基地科学研究中未能完全贯彻执行科技创新、为基地创造效益及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等新的科研理念,部分科研目的带有较大的功利性,以获奖为目的,而不考虑是否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及能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科研思想有待更新,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科技发展与创新的要求。

2.2 成果转化率低

农业科技研究要紧密联系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做到生产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研发出符合当地农业生产情况的科学技术,但当前基地在科技创新时未详细了解当地的农业实际情况,导致生产与实践脱节,研发出的科技成果未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浪费了大量的科研经费,缺乏实用价值;部分科研项目未根据市场需求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立项,导致项目发展后劲不足,缺乏实用价值;部分科研成果研发后长期难以转化到市场上,更不能得到大规模推广,造成了一定的科研浪费,因此进一步完善从研发到市场环节的转换机制非常必要。

2.3 管理机制落后

农业试验基地承担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及生产任务,是实际的生产经营部门,其经营及管理体制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基地的发展。

1)基地科研项目的规划和布局不合理。基地是根据课题内容或专业需求开展工作的,对科研成本与经济效益等实际问题考虑甚少,尽管也开始尝试采取企业化管理方式,但从根本上来说,管理机制与传统管理模式大同小异,存在服务和生产错位、吃大锅饭的现象,影响基地经济效益的提高。

2)基地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不到位。目前经过多次改革,基地科技人员的收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收入分配与其贡献度并不匹配,与科技人员的期望也有一定差距,科技人员在外出培训、晋升等方面的机会也较少,出现了高素质人才流失的问题。

2.4 设施更新缓慢

进过几十年的运行和发展,基地内积累了大量基础设施,如水力、排渠、电力、建筑等,面临基地设施损毁和升级改造的问题。但基地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缺乏融资渠道,无力对大量设施设备进行维护和升级。可以说在融资渠道堵塞和内部运营资金匮乏的双重压力下,基地基础设施维护与设备更新都难以及时进行,影响了实验项目的准确性,甚至造成项目难以进行下去。

2.5 相关人员水平偏低

基地工作人员必须熟悉所种植农作物的品种及特性、肥力与土壤质地等,熟练进行整地、定植、做畦、授粉、落秧、插架及绑蔓等农事操作,并掌握农作物对水肥的需求规律与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但当前部分基地工作人员来自于基地周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文化水平及农业技术水平偏低等问题,他们也未接受过常规的农业技能培训,生产经营及管理都凭传统经验,不会预测未来市场的变化,种植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严重影响了劳动效率与劳动质量。

3 策略

3.1 革新思想观念

新形势下,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具体实施者,农业科研基地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革新思想观念,主动纠正传统理念的弊端,树立科学前瞻的发展理念[4]。

基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创新思维,突破传统的经验型思维、封闭型思维及被动型思维等,破除陈旧僵化的思想观念,破除浮躁、不实事求是、怕担责任的思想观念,树立科学务实、积极作为及实事求是的思想观念。基地工作人员要运用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拓宽视野,增强创新能力,围绕乡村振兴、农民教育及三农问题开展科技创新,通过创新理念构建先进的组织体系,进而培养新型科技创新队伍,并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与先进的运行机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加速成果转化

1)提高科技成果的研发质量,基地科研选题要符合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科研的方向,确保科技成果的成熟度与配套性,构建市场竞争力强的科技产业。2)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途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同时带来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反过来又带动科研产业做大做强。3)农业科研基地可以借鉴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模式,采取股份制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模式,充分利用科研院所这块金字招牌,依托技术优势解决资金与技术匮乏等问题,形成成果保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良好模式[5]。

3.3 创新管理机制

1)创新农业科研基地的管理机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实行定岗定责,构建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改革分配制度,探索新形势下的薪酬分配制度,体现多劳多得、能者多劳,收入分配向在科技创新中有成果、对产业发展有贡献、经营中经济效益突出及管理中卓有成效的人员倾斜,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在做好源头创新的基础上,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开发,在知识产权商品化过程中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构建适应现代农业科研基础的新型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及体制结构,促使农业科技水平快速提高,促使科技成果得到大规模推广。

3)积极引入高水平管理人才,并对人力资源激励机制进行革新,在增加基地科研人员待遇的基础上,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收入分配机制,加大对高级别成果及论文的奖励力度,健全知识产权应用、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

3.4 加大经费投入

农业生产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农业科研基地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的农作物品种与新型农业技术都离不开基地的田间实践,所以各级财政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在资金、设备及人员等方面向农业科研基地倾斜,更新基地基础设施,购置先进的实验器材,确保实验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农业科研基地也要转变“等靠要”思想,与农产品及农技公司合作,寻求其资金支持,拓宽融资渠道。

3.5 加强人员培训

科研成果的田间实验质量与农业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有直接关系,提高农业科研人员的专业能力直接关系到基地的健康运转,尤其是那些对试验要求高及烦琐的试验项目更是如此。农业科研基地要通过专业会议、专题培训及课程讲座等形式,全面提高农业科研人员的农业技术水平,使其熟悉农作物生长习性,全面掌握农作物田间管理等知识,确保科技成果基地实验的顺利进行。

4 结语

随着现代化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科研基地要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构建完善的基础管理体系,加强与兄弟单位的联系,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共同发展,使农业科研基础真正成为科研的实验室、科技成果的孵化器及现代农业发展的发动机,为农业生产服务。

猜你喜欢
农业科研科技成果现代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加强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策略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河南: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治保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农业科研单位档案管理现状及改进方法初探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科研中的应用
提高科技成果持续供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