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蕾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贵州安顺 561200)
近年来由于中药产业的发展,许多中药材的需求量呈急剧增长态势,市场前景广阔、产值大、效益高,对改善农民生活具有重要作用[1]。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为努力打造好贵州省15 个中药材大县之一的形象,立足镇宁县中药、民族药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现状,大力发展小黄姜、瓜蒌、何首乌、黄柏、白及和黄精等中药材。中药材是中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物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2]。因此为增加农民收入,对中药材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初步探索。
镇宁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期和湿暖共节等特点,地域性温差较大。根据地域方位、地貌类型和农业专业化远景分北、中、南3 个综合农业分区,自北而南,北高南低,温度随海拔降低而升高,降水量相反。全年平均气温15.7 ℃,全年空气质量保持优良以上,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全年舒适期长达8 个月。镇宁县立体气候凸现,境内生物多样性丰富,2017 年森林覆盖率已达49.83%,适于发展早熟蔬菜、亚热带经济作物、多种林草和道地中药材等。
2018 年镇宁县中药材种植面积8 953.3 hm2,其中:小黄姜种植面积7 200 hm2,其他中药材面积为1 753.3 hm2,累计产量58 075 t,产值14 462.27 万元。2019 年,镇宁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10 733.4 hm2,产量达25 万吨,产值7.5 亿元。2020 年镇宁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 11 606.67 hm2,其中小黄姜10 073.33 hm2。
2020 年镇宁县主要种植有小黄姜、黄柏、瓜蒌、何首乌、白及、黄精、天门冬及重楼等,同时有土砂仁、续断、花椒、油用牡丹、鱼腥草、益母草、黄精、虎耳草、半夏、黄柏、太子参、刺梨、薏苡、灵芝、吉祥草、九品香水莲、桔梗、党参、土砂仁、厚朴、天麻、杜仲、花椒及无患子等品种并培育苗木扩大种植。2020 年百灵集团生态园示范基地建黄精、白及、虎耳草等苗木基地33.3 hm2;培育有刺梨、何首乌苗3.4 hm2;黔棠姜公司及各乡(镇、街道办)培育台湾郁金和小黄姜品种约206.7 hm2;头花蓼苗13.4 hm2;天门冬、黄精、重楼等苗约6.7 hm2;豆根苗约0.67 hm2;南非叶苗约3.4 hm2。
以药食同源的小黄姜种植为主,各乡(镇、街道办)均有种植,以北、中片区种植面积较大;黄柏、瓜蒌、何首乌、白及、黄精、天门冬、重楼、续断、花椒、油用牡丹、鱼腥草、益母草、黄精、虎耳草、半夏、黄柏、太子参、刺梨、薏苡、灵芝、桔梗、党参、土砂仁、厚朴、天麻、杜仲及花椒等种植在北中片区的10 个乡镇,其中重楼、灵芝、天麻等以林下种植为主。吉祥草、九品香睡莲在北片区有种植;而无患子、砂仁等主要种植在南片区低热河谷。中药材对气候、土壤、水分、地形及生态等生长环境和栽培技术有严格要求,导致了中药材分布的特殊地域性[1]。
据统计2020 年镇宁县中药材种植企业和合作社29个,其中百灵集团1 个,引进台资龙头企业1 个(贵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10个,合作社17 个。
小黄姜是镇宁县地方品种,是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作为贵州省15 个中药材种植大县重点发展的产业。2020 年镇宁县小黄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镇宁县以地标产品为契机,以黔棠姜公司为核心,组建小黄姜种植协会,建标准化良种繁殖基地266.7 hm2。为加强区域保护,推动镇宁县小黄姜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姜来友”“黔棠姜”等品牌的知名度夯实基础。
应以市场为导向、比较优势、产业化经营、资源可持续利用、科技先导和坚持尊重农民的意愿为基本原则[3]。如镇宁小黄姜随着农民种植意识的提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21 年突破1 万公顷。通过拓展销售渠道,作为“火锅之乡”原材料,供应重庆、四川,甚至远销内蒙古、俄罗斯等地。
“依托一产、壮大二产、催生三产,一二三产融合联动”,做大经济总量,推动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按照“高端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数字化、市场化”定位,不断提升中药材产业档次,形成独具特色优势的中药材产业“镇宁路径”。
推进重点品种的提纯复壮,选育道地性强、药效明显、质量稳定的中药材主要品种,结合品种的研究技术和开发现状,通过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协作,积极开展主产药材小黄姜、黄精、何首乌、黄柏及瓜蒌等中药材的选育,深入民族药材品种的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鉴定评价、良种筛选培育等研究。
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梯次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注入现代经营、科技和管理要素,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打造中药材的种植的升级版,提高产品产出率和土地利用率。
以扶持壮大合作社等方式,鼓励引导有长期稳定务农意愿的农户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加大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扶持力度,提升合作社规范化水平。壮大现有中药材龙头企业,引进优强企业到镇宁县落户兴业。加大技术技能培训力度,培养造就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把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传感器等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农业生产、加工、营销各环节,全过程实施智能感知、预警、分析、决策和控制。完善农业数字基础设施,用好大数据手段,打造中药材产业互联网,整合研发、培育、养殖、饲料、繁育、加工和市场等各种资源,引入供应链金融,发展农业大数据平台经济。
打造各具特色的中药材全产业链,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完善山地中药材市场配套设施,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推动“农业+”新模式发展,大力发展山地旅游、养生养老、文化体验等新兴业态,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实现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深度融合。
1)培育小黄姜、瓜蒌、何首乌、黄柏及薏苡仁等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道地、大宗、常用、特色药材品种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打造黔药优势品种;因地制宜优化品种布局,推进中药材差异化发展。
2)组建中药材产业发展专家库,成立中药材(含小黄姜)种植专班或专家指导组。加强中药材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科技人员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打造一支视野开阔、观念更新、能创新发展的服务队伍。整合培训资源,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解决中药材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等环节中的关键和重点问题,提升中药材生产经营水平。
3)推广绿色生产技术。中药材生产是中药农业的核心内容,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给中药材生产造成严重危害[4]。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等关键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推进产地环境改善,用最适宜的土壤生产最优质的道地药材。推广生态种植模式,严格控制膨大剂、硫磺、农膜、除草剂等的使用。
4)多种合作“扩种”。成立县、乡两级农村产业革命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加大工作推动力度,确保中药材各项目标任务落小落细落实。通过“三变”改革、“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构建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及农民群众的利益联接机制,帮助农民稳定获得订单生产、劳动务工、土地租金及入股分红等收益。
1)加大产业发展资金的投入,改善基础配套设施。由于镇宁县属于喀斯特地貌,丘林地带交通不便,边缘地区中药材产业运输成本高,标准生产投入成本大,合作社、大户资金不足影响发展,多数趋于粗放式管理,加大产业发展资金,做好精细化管理。
2)提高中药材品牌培育意识。部分农业经营主体目光局限于追求产量,忽视质量,一味追求产量最大化,对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施用量没有严格把控,品牌质量体系不健全,品牌意识不强,市场竞争力弱,容易出现产品滞销现象,增强品牌意识势在必行。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农业政策和强化服务质量,引进有实力深加工企业入驻,同时,引导生产单一型农业经营主体向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多功能综合性农业经营主体转变,着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加快推进销售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抓好益农信息网店建设,提升市场信息服务质量,推动本地农产品进入县属机关、企业、学校、医院,发挥好县域龙头企业市场和对口帮扶城市资源,拓展市场销售渠道。
5)加强农田水利、流通渠道、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仓储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继续加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投入,强化政府扶持引导能力,提高中药材农业保险措施,适当降低财政奖补项目门槛。
6)完善中药材流通行业规范。完善常用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建立中药材包装、仓储、养护、运输行业地方标准,为中药材流通健康发展夯实基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