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闻娅
(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系,辽宁沈阳 110000)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提出的处理“三农”问题、建设现代化农村的有效举措。农业经济管理是农村管理的重要内容,主要是通过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管控,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但是实践经验表明,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需要相关人员加以关注,创新管理举措和模式,提升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农业经济管理是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规划、组织、控制、协调,对人员实施激励的系统化工作。这项工作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自然发展规律以及客观经济规律,通过农业生产部门组织和协调农业活动的开展,科学处理生产关系,适当调整上层建筑,合理使用各种资源和自然资源,科学组织农业生产活动,并管理农产品供应和销售活动,处理好国家-企业-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调动劳动者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农产品的需求[1]。
当前,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目标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创新财务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但是进行这项工作需要坚持先进的理念,选择科学适宜的管理方法,切实处理好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并实现对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这项工作的开展还需要引进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促使农村经济活动发展迈入新轨道。
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农业经济管理的意识薄弱,思想上不够重视,所以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时经常出现财务收支混乱、账务设置不合理、权责划分不清楚、内控不严格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相关部门的财务管理体系不全面,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网络,管理程序混乱,部分人员更看重个人利益而不是集体利益;对于账务支出的管理不严格,存在白条支出、账册随意入库等问题,导致集体资产浪费;管理机制不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形势,管理效率低下。这些都反映出管理人员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不足,可能导致农业经济管理结果不佳。
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存在原材料价格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等问题。但是管理人员并没有从思想上分析遇到的问题,也不关注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提升,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理论知识不够丰富,都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相关部门对于人才的培养和提升不到位,职业生涯规划不足,难以为工作人员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没有通畅的晋升渠道,使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工作态度上懈怠,也不注重创新,进而使得生产经营效率降低[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关部门在经济管理中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质量,而这也给农业经济数据的精细化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但实际上,相关部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足,建设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完善,选择的管理软件不兼容。此外,还有部分管理人员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和使用不熟练,信息化水平较低,影响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
一般情况下,农业经济活动的开展需要较长的时间,具有不同的环节,每个环节的农业经济管理要求各不相同。理论上,相关部门需要根据自己当前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采取对应的管理措施。但实际上,很多部门从建立初始,就使用一种农业经济管理方法,没有建立与农业经济管理相匹配和适应的经营、职能和财务战略。同时,相关部门也不关注对市场信息的调查和总结,无法掌握市场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对于消费者的需求转变信息,了解不到位,也没有分析自身农业经济管理的优缺点,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也较差,导致实际的经营和财务战略选择错误,资源利用率不高,影响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
面对新的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相关部门要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和方法,不断提升相关部门的发展活力。相关部门需要从上到下引导全体工作人员树立农业经济管理意识,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内涵和意义,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和程序,强化农业经济管理机制。1)落实责任管理制,相关部门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强化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强化领导能力提升,注重培养工作人员的农业经济发展意识;工作人员要结合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将之细化分解到各个农村,肩负起农业经济发展指导、分析和考核等责任,各个农村的负责人需要根据接到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要求,制定年度、季度、月度的农业经济发展目标,进一步细化,指导农村精细化生产。2)正确归集和核算农业经济发展数据,建立对应档案,进行妥善管理。农业经济发展数据的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发展战略的制定,所以工作人员需要做好农业经济发展数据的统计和核算,做好生产过程中各种费用的记录,并定期进行核对和检查,保证农业经济发展数据真实有效。相关部门要为农业经济发展资料建立档案,完善归档、分类管理、储存和领用制度,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电子化管理[3]。
相关部门要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优化岗位设置,落实不相容岗位分离政策,落实各岗位的职责和权利;强化绩效考核机制,定期对农业经济管理情况进行考核,与工作人员的绩效挂钩;建立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积极借助信息技术,配合管理软件,进行信息化管理。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的运营情况,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作出科学决策,充分了解管理准则与要求,丰富管理方式,选择科学的方式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从而保证当地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相关部门还要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业绩考核与评价机制,对于工作人员和农村单位的发展情况进行考核,制定不同的考核目标,按照农业经济管理的细化内容制定对应的考核标准,同时将工作人员的绩效与年度生产任务指标与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指标挂钩,建立合适的薪酬制度,严格奖惩机制。相关部门还要在内部推广节约意识,促使工作人员建立降本增效意识,自觉节约费用,充分发挥考核激励机制的作用。
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特点,重点针对农产品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实现过程控制。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建立农业经济管理反馈机制,引进信息系统开展工作,及时反馈固定资产信息,缩短流程,有效实现风险防控。此外,农产品生产过程比较分散,还需要进行过程监管,对生产预算-生产-管控-核算分析等过程进行全方位和全流程动态监管。通过严格的监管,对工期和生产质量进行控制。同时,工作人员可以实时计算成本,以此为依据调整生产和施工计划。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技术创新作为农业经济管理计划中的主要项目,积极引进先进的高新技术,以此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相关部门还要注意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减少生产期间出现的污染问题,环保生产,或者可以利用改良技术有效消除负面影响[4]。
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组织开展农业经济管理专题培训,提升工作人员对适用于本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新方式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要促使工作人员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方法,提出新的工作模式,推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全面落实。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适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相关部门要注意加强工作人员对于农产品的了解,促使其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另外,相关部门还要鼓励工作人员积极学习各类软件的操作,促使其熟练使用软件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严格按照新制度的要求开展工作。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传统意识,积极借助信息技术,关注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客观问题,并进行解决和优化,规范农业经济管理行为,从而促进农村经济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