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逢灵,刘贤群,袁自立
(1.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6;2.八达小学,湖南 株洲 410015)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适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模式,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办学模式上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实践。2014年,国家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1],提出我国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高职教育要加强与国际高职教育的交流合作,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到国外优质高职院校建立点对点的合作关系,学习优秀的办学理念和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实践应用到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来,充分借助我国优秀企业走出去的典型案例,对外国高职教育输出职业标准,共同建立高职教育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政策的制定与指导有利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加速推动高职院校的国际化交流合作,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深度,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影响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推动了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将我国高职教育的标准输出到海外。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以及国家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等文件精神的实施指导下[3],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的进程加快了,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迈上了更高的平台。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依托我国国际化企业的行业优势背景,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学校的软硬件实力达到了国际化办学的要求。强化了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双语教育模式的改革、国际化实训基地的建设[4],全面强化了高职院校在师生管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国际化接轨。实际上,在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进程中,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树立国际化办学品牌和影响力的关键因素,是实现国际化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深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切实培养更多符合国际化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企业转型升级和发展人才需求培养的摇篮,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在这种大趋势的背景下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输出中国技术和中国文化,承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点项目建设,攻克科学技术难题,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贡献中国力量,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落实国家政策方针,积极响应“一带一路”的倡议,应对国际化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顺势抓住了高职院校飞速发展的机遇,改变传统办学的观念,强化国际化办学的理念,与国际化高职院校接轨,相互交流学术研讨、教育教学、中国文化等,跻身到全球高职教育的大舞台,服务国际化企业的人才需求,将人才培养定位推向更高的平台。
通常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办学都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在高职院校办学中,专业建设国内一流、学校综合实力处于国内同等院校前列。然而,在推进国际化办学中往往忽视了自身专业的特色与优势,过多地寄望与国外高职院校的合作,借鉴国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国际化课程、教学标准、专业建设标准,没有发挥出本土高职院校的优势,对国际化办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理解不到位,导致高职院校在国际化办学中专业设置模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没有突出本土特色与优势,没有形成符合本土高职院校的国际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过于保守与陈旧,最终达不到国际化职业岗位标准的要求,无法服务国际化企业的人才需求。
我国高职院校在国际化办学中,很大一部分学校采用本土学校与国外学校合作办学,引进国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本土学校培养1年,国外高职院校培养N年的“1+N”的办学模式实施人才培养。这种合作模式虽然可以有效缩短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进程,加速推动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推动与国外高职院校开展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合作,但是这种生搬硬套国外的办学模式,没有考虑我国高职教育的实情,缺少国际化办学的改革与创新,更没有落实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难以与我国高职院校人才目标定位以及产业发展需求等方面对接。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我国很多企业“走出去”了,形成了我国企业的中国标准和中国技术,有很深远的国际影响力。因此,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要加强校企协同合作办学,借助企业“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全方位服务国际化劳动市场的需要。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了高等院校在课程安排中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其他外国语言进行公共课与专业课的教学[5]。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专业课程标准与国际化标准体系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实施中,对英语课程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高职院校依然停留在以往的英语教学模式,没有对接国际化英语技能的需求,无法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高度,学生没有掌握对外交流的技能。同时,过重地强调职业技能的提升,忽视了处理国际事务能力,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国际市场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
师资队伍是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短板,缺乏拥有国际化教学经验和背景的师资力量,是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通常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由两部分师资组成,一部分是本土优秀骨干教师,专业基础扎实,拥有多年丰富的专业课程教学经验,但是缺乏英语教学经验。通常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双语教学培训,只要通过双语教学考核标准就可以直接上岗,经过强化训练可以快速提升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但是存在突击英语教学的劣势。另外一部分是引进的外籍人士,这部分教师英语口语流利,文凭高,但是对国际化专业课程理解不深,不能融会贯通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因此,师资、语言沟通、专业教学等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重点考虑的问题,亟需培养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双语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掌握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融会贯通地进行双语教学,加强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关系到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品牌的树立与国际影响力,对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走出去”至关重要。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国际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开拓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有效服务国际化企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
高职院校依托本土国际化企业优势资源,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全方位对接国际化企业的行业标准、职业岗位技术要求,培养国际化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6]。学校与企业要落实双主体意识,确定双方的职责,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落实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标准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结合学院自身特色和优势,加大订单班培养、现代新型学徒制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实践技能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与国际化职业能力的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国际化职业岗位技术标准的对接,实践教学条件与国际化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学生国际化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师资水平和职称结构等资源相对匮乏,难以满足国际化办学的要求,因此要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国际化办学的水平。1)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引进的方式提升国际化师资水平。在政府财政的支持下,加大国际化人才引进的力度,扩宽国际化人才引进的渠道,积极引进教学经验丰富、技术技能水平精湛、具有国际化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2)引进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引进国际化企业的技术专家兼职教学,聘请能工巧匠、技能大师担任实践教学课程的兼职教师,从而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3)可以采用高职院校自身培养的方式。学校设立专项经费或者培训经费,加大对教师双语教学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英语口语技能,培养一批优秀的国际化教师队伍。同时,鼓励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学术研讨、出国培训、国外访学等形式出国深造,从而拓宽教师的国际化视野[7]。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企业来我国投资和发展,需要更多国际化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也为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发展带来了契机。高职院校应主动加强与国际化企业的沟通,加强交流合作,改变以往学校单方面人才培养这种输出的模式,而是与国际化企业共同探索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培养。借助我国企业“走出去”或者国际化企业“引进来”的成功案例,“借船出海”,深入推动海外学生招生或者承担国际化技能培训,输出我国的高职教育、中国标准、中国计划和中国文化。
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大胆尝试“2+1”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培养2年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国际化企业承担1年的技能培训、跟岗实习或者顶岗实习;组建订单班培养,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毕业即可就业上岗,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衔接;开展现代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和师徒协议,学生既是学校学生也是企业员工,人才培养完全对接企业的职业岗位。通过不断探索与尝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强化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全方位对接企业、行业岗位技能标准,满足国际化企业岗位人才的需求。
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国际化课程体系,引进国际化教学资源、拓宽国际化课程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举措。在全球化进程的新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对高职院校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科学的管理、师资的培养、实践教学条件、学生就业等方面都需要大力的投入与建设,这些完全依靠学校的投入确实有很大的难度,限制了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高度。因此,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要扩宽国际化办学的理念,整合社会资源,依托国家政策的支持,联合学校、企业、行业、科研单位等共同组建国际化教育联盟,共同研讨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化教育联盟的文化交流与科研合作,引进和开发国际化课程资源,培养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技术技能人才。国际化教育联盟依托各方资源,及时分享时政信息、国际法规制度、留学生培养情况,加强教育联盟内部交流合作,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科研和实习实训基地,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资源匮乏问题。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是高职院校扩宽办学模式的重要举措,对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显著的作用。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更多的国际化人才。高职院校要抓住时代赋予的良好机遇,通过国际化办学深化高职教育的改革与探索,拓宽办学模式和路径,依托国际化办学树立中国高职教育的品牌效应,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培养更多国际化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