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林业碳汇发展SWOT分析

2021-12-25 08:30黄贤松张晓萍黄朝法丁滨波王如均
林业勘察设计 2021年2期
关键词:福建省林业森林

黄贤松,张晓萍*,黄朝法,严 洪,肖 君,丁滨波,王如均

(1.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省古田县林业局,福建 宁德 352200)

林业碳汇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经营管理、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固定,并依据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1-2]。2016年9月3日,中国正式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以下简称《协定》),成为第23个完成了批准协定的缔约方[3]。减缓气候变化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直接减排,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二是增汇抵排,即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根据国际经验做法,建设森林碳库将作为落实《协定》的国家行动,林业碳汇已作为《协定》的重要组成类型。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4]。如何正确把握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林业碳汇发展机遇,挖掘林业碳汇项目潜力,发挥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成为新时代林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课题[5]。福建省从2016年开始在20个县(国有林场)开展林业碳汇交易试点。截至2021年8月,福建省累计完成备案申请的林业碳汇项目8.26万hm2,碳汇量347.3万t,已成交283.9万t,成交额4 182.9万元,成交量和成交额双双居于全国首位。发展林业碳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提高林农收入、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林业碳汇要充分利用福建省林业碳汇发展的优势和机会,同时也清醒的认识所面临的劣势和威胁。

1 优势(Strengths)

1.1 森林禀赋好,碳储量丰富

森林具有巨大的生物量和强大的碳汇功能,是地球碳循环重要的汇和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平均每生长1 m3生物量可吸收1.83 t CO2。福建省地跨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森林资源丰富,林业碳汇潜力巨大。

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福建省清查结果,福建省现有林地面积924.40万hm2,其中森林面积811.58万hm2,占林地面积的87.80%,森林覆盖率66.80%。活立木蓄积79 711.29万m3,其中森林蓄积72 937.63万m3,占91.50%。全省乔木林年均生长量7.09 m3/hm2,其中天然乔木林6.48 m3/hm2,人工乔木林7.76 m3/hm2。全省现有乔木林621.35万hm2,其中幼龄林119.11万hm2,中龄林245.83万hm2,共占乔木林总面积的58.73%。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所研究表明,成熟林地上部分净生产力几乎为零,但幼、中龄林碳汇功能强大。福建省幼、中龄林所占比重较大,是福建省林业碳汇发展的主要方向。

据测算,目前福建省森林蓄积量、碳储量、年增固碳量等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碳储量超过4亿t。全省森林自然生长年均碳汇增量4 700万t,“十三·五”期间每年增汇都超过5 000万t。随着碳达峰行动的进一步实施,福建省林业固碳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对实现“双碳”目标的作用将日益重要。

1.2 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活力强劲

福建省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林业碳汇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向。南平市探索建立“生态银行”体制,让青山变“银行”、让农户变“储户”,把优越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绿色之路。三明市也积极探索林业碳汇发展的新方式,2021年5月,发放首批林业碳票5张,共计碳汇29 715 t,把林木生长量增量作为测算基础并依据计量方法换算成碳减排量,以“票”的形式发给林木所有权人,真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2019年,福建省在长汀县率先探索林长制改革,建立县、乡、村三级林长,明确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责任体系。2021年2月,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未来将严格按照这一意见要求,明确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目标责任,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初步实现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林业碳汇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向。

1.3 建设成果显著,发展前景广阔

福建省是南方地区重点集体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已连续42年位居全国首位,这是福建的特色和优势。长期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始终把林业工作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内容,陆续出台了建设“林业强省”、“绿色海峡西岸”、“海西现代林业”等战略决策部署,努力推动福建省林业高质量发展[6]。“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共完成植树造林39.75万hm2、森林抚育109.32万hm2、封山育林71.73万hm2,完成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4.25万hm2,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项目建设2.53万hm2。依据《福建省“十四·五”林业发展专项规划》,到202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将达到67.00%,森林蓄积量7.79亿m3。目前,福建省林业部门正在按照福建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围绕“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建设目标,先试先行,努力实现“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目标,努力向“生态强省”目标迈进。这一系列举措将为福建省发展林业碳汇提供强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2 劣势(Weaknesses)

2.1 营造林难度大,林地保护管理压力增加

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福建省清查结果,全省宜林地42.82万hm2,其中多数立地质量较差且较偏远,现有可供造林的林地较少,且造林难度较大,这对营造碳汇林、发展林业碳汇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五年间隔期内有6.27万hm2林地逆转为非林地,其中转入耕地1.68万hm2,占26.79%;转入建设用地4.35万hm2,占69.38%;转入未利用地0.24万hm2,占3.83%。林地逆转以转入建设用地为主,征占用林地有所增加,局部地区乱垦滥占林地现象趋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保护林地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这对发展林业碳汇造成了严峻的考验。

2.2 基础储备不足,管理人才缺乏

发展林业碳汇必须要有完善的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作为支撑,否则发展碳汇将无从谈起。近几年,福建省有关单位和科研院所在全省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森林碳储量计量、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等方面做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在森林生物量测算上储备了一定的数据、技术和人才基础,但还未形成一套较为完整和权威的测算体系。与此同时,林业碳汇的研究和探索仍主要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实用型的林业碳汇管理人才仍十分稀缺。

2.3 森林经营管理难度加大

林业在对接实现“双碳”目标中,传统的森林经营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林业碳汇发展的需要。要发挥林业碳汇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对森林资源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福建省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应积极探索森林资源管理与碳计量体系的融合,尽早摸清碳储量分布情况,明确碳基线,为碳汇清算储备准确、科学的数据支撑和管理制度保障[7]。

3 机会(Opportunities)

3.1 主动对接国家政策,积极承担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责任

自习总书记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来,我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并将其纳入“十四·五”开局之年重点任务。这一重要举措表明,林业将在应对气候变化、在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8]。福建省是人工林培育大省,在碳吸收和碳汇交易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十三·五”期间福建省探索开展林业碳汇交易试点,为发展林业碳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发展林业碳汇是林业发展融资的新平台,可以通过发展林业碳汇项目获得资本和技术。全国和福建省已开展的一些碳汇项目正是通过这一途径引进了资金和技术,盘活了存量,让林农得利。因此,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将有助于吸纳资本投资林业发展和减排技术,也有助于碳交易和减排产业的形成[2]。

3.2 提升林业现代化建设能力,保障生态安全

在新的历史时期,林业也有了新定位,主要体现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建设生态文明、应对气候变化和乡村振兴都必须依靠发展林业,这些都对林业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林业改革发展新的动力[6]。特别是要实现“双碳”目标,林业更应该发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发展林业碳汇是将森林的生态效益直接市场化的一种新途径。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所以说造林就是固碳,绿化等同于减排。在这种情况下下,林业经营周期长、森林的生态价值难以量化等劣势将在一定程度得到弥补。发展林业碳汇、完善碳汇交易是实现森林生态效益货币化、市场化的新途径[2]。因此,发展林业碳汇是提升林业现代建设能力的迫切需要。

3.3 发挥东南沿海重要生态屏障作用,为祖国贡献福建“绿”

森林生态系统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在维护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2016年福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经过多年的生态建设,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目前全省上下正在继续深化生态省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将“双碳”目标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

福建是全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和东南沿海重要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持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保护发展森林资源责任重大。林业是福建省的一大绿色优势、一大生态屏障、一大资源禀赋。如何保护好这片青山绿水,对福建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要依托福建省良好的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碳汇,充分发挥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固碳作用,提高碳汇增量。通过发展林业碳汇,将有利于福建省加强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提升全省生态屏障质量,提高区域生态承载力,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4 威胁(Threats)

目前,与林业碳汇相关的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主要体现在其法律的制定、碳汇的计量监测、碳汇方法学开发、碳汇实现的机制路径,还有碳汇产品生产成本的确定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有一个较长的周期,一般最短的项目都得20年。投资周期长,碳汇市场的碳汇价格会有较大的起伏变化,同时森林经营也会面临病虫害、火灾等自然灾害风险。

碳汇计量不准确导致碳汇价值难以确定影响经营积极性。与碳相关的金融性产品,如碳基金,碳期货等需进一步开发[1]。还有其他地区和其他类型碳汇项目也存在竞争。在“双碳”背景下,林业碳汇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重视。目前多个省市已结合自身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碳汇,积极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如何突出体现福建省在开发林业碳汇、引进林业碳汇项目中的优势,吸引资本投资林业,是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5 未来发展主要方向

5.1 开展林业碳储量和碳汇计量监测,制定林业碳汇方法学

结合福建省实际开展的林业碳储量和碳汇计量监测工作,制定相关技术规程,组织开展全省林业碳汇连续动态监测,建立森林、草地、湿地等各类林业碳库动态数据库,定期更新林业碳汇监测数据和计量监测结果。结合全国发布的各类林业碳汇方法学,确定福建省林业碳汇方法学的相关计算和计量参数,适当时机可以组织开展编制符合福建省实际的森林经营、竹林经营、湿地和草地碳汇方法学。

5.2 开展福建省林业碳汇发展潜力评价

根据福建省林业碳汇发展的条件和技术要求,结合林业资源实际情况,在对碳储量进行计量监测、生态状况、社会经济等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立林业碳汇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全省林业碳汇发展潜力,形成分区域、分类别、分县市的林业碳汇分布情况,为各类主体参与林业碳汇项目提供科学依据和咨询服务。加快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道路。

5.3 探索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强化技术人才支撑

探索和完善区域性林业碳汇交易机制,鼓励高耗能高排放企业购买林业碳汇,履行减排义务和践行绿色发展社会责任。探索受益面更广泛的林业碳普惠机制,倡导节庆节会等重大社会活动购买林业碳汇抵消碳排放,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人购买林业碳汇消除碳足迹。加强林草碳汇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和转化路径研究,推进关键领域技术创新,推广和转化先进科研成果。探索开展科研成果入股林草碳汇项目开发,做强项目的技术支撑。加强林草碳汇项目管理、计量监测、碳汇交易等关键人才培养,培育一批有理论、懂实践、会操作的本地专业人才,打破制约林草碳汇发展的人才瓶颈。

6 结语

碳达峰与碳中和是全世界在应对气候变化中需要共同承担的责任。习总书记多次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不仅彰显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大国担当,更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生态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的固碳过程主要利用自然演替,不仅成本低廉,还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多种功能。所以,发展林业碳汇是实现碳中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途径[9]。未来,福建省可以通过挖掘林业碳汇潜力,加速推动碳汇市场建设,使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化,改变资源无偿占有和无偿使用制度,实现林业的倍增效益,还要发挥林长制等举措的政策优势,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打造绿色惠民、绿色共享品牌,发展康养林业、社会林业等多功能林业,形成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让老百姓切实从“碳中和”目标中获得实惠。

猜你喜欢
福建省林业森林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land produces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