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文香(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东来乡综合服务中心,吉林 通化 134106)
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主要是基于农业信息科学技术运用为主要理论指导,将农业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应用工具。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突出信息技术应用调控,以信息投入、知识投入为主体加速新型农业长远可持续发展,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体现。农业信息化发展属于各项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渗透过程,完整过程中会受到较多复杂要素影响。在新时期农业发展中要重点发挥信息化技术应用成效,促使原有的栽培技术创新发展,在有限土地环境中产出更多高质量玉米,适应各区域粮食需求。
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地处吉林省西南部,位于长白山区浑江中游。耕地面积45万亩,其中水田面积占据8.9万亩。通化县地处北纬41。19’~42。07’,东经125。17’~126。25’,当地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湿润度较高,夏热冬冷。无霜期110~150 d,年平均降水在879.7 mm,主要是集中在每年6月、7月、8月份。近年来通化县农村经济发展稳定,基于“三增”为主要核心目标,通过工业化发展思维推动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开展,实现农业产业结构有效调整。
在新时期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中展开玉米高产栽培,要注重整合各项技术运用实现实时动态化监管。在玉米种植活动组织中,要注重基于种植区域现状掌握玉米种植生长需求。种植管理部门要注重对现有的玉米生产现状、种植管理制度等进行分析,选取土质较好、种植能力突出的区域实施种植。玉米种植中,玉米生长状态和其根部生长现状联系紧密,根部生长旺盛能提升玉米植株整体抗病能力等。在合理选地之后,要注重及时展开整地操作。在前茬作物成功收获以后,可以选取装配监测系统的翻耕应用机器,对种植地区实施全面翻耕。在种植地翻耕中,要合理运用新型监测系统。这样能集中掌握各区域土壤环境现状,获取种植区域土壤有机质、肥力、微量元素现状等。在此基础上便于制定最合理的整地方式,保障土质得到有效疏松。在整地操作中,对于部分耕层较厚的区域,要间隔一定周期进行深松操作。打破底层环境,为玉米高产高质创设良好的种植环境。此外,在玉米播种操作实施前,要运用土壤监测系统对玉米种植地区土壤墒情等要素进行深入调查,选取综合性偏强的地块栽植玉米。
玉米品种综合生产力、种植适应力对提升玉米种植质量、产量有着较大影响。市场上销售的玉米种类较多,各类玉米种植适应力差异性偏大,生产周期也不同。有部分农户盲目选种在后续种植生产中玉米难以正常生长,对其种植效益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当前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中,要注重加速智慧农业发展,注重指导农户合理选取玉米品种。在选种中,要注重基于土壤条件、环境要素、气候现状、种植管理制度等优选各类智慧技术设备,注重规范化选取较多综合适应能力、抗病性较强、生产潜力较大的品种。播种之前要注重对种子集中处理,可以选取包衣种子,有助于提升播种效率。在播种前要针对性进行晒种,有助于强化种子吸水能力,增长后续发芽能力。在栽植培育中能产出较多壮苗,为后续稳定高产奠定基础[1]。
玉米播种之后要及时晒种,在筛选出损伤、病虫害颗粒,播种之前对没有包衣的种子实施人工包衣处理,综合提升种子抗病性,控制病虫害发生概率。种子选取之后,针对玉米生长周期规范化播种。播种前要注重结合玉米品种特征选取定植密度,应用精良播种机展开一次性开沟、施肥、播种、镇压操作。在播种阶段整合智能化、定位技术运用,这样便于播种机械设备能对播种深度、行距、密度进行控制。播种之前要进行机械设备调整操作,确保播种深度一致。
在玉米高产栽培中,要注重对种植密度规范化管控。运用视觉扫描技术,对种植密度合理扫描。玉米种植中由于品种差异性较大,对应的种植密度也不同。但正常情况下,对种植密度要求较大,每亩地为3500至4000株。再结合土壤气候环境集中调整,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保障[2]。
通化县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背景中,要注重加速农业信息化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注重积极引入各类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中,要基于科学化的生产技术对玉米生产过程集中监管,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在玉米种植、收获时期,要重点推广应用全球定位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对玉米生产现状实施监测。通过智能化技术管理能为玉米种植发展提供充足动力,降低人力资源投入。通过整合云计算、大数据信息技术运用,有助于对玉米种植栽培中各项数据实施动态化分析,掌握玉米种植中存有的各类病虫害。有助于种植管理部门制定各项种植管理措施,促使各项技术在玉米种植中全面推广应用。其次,还要整合大数据技术应用,有助于实现玉米种植产量、质量定量化分析。对玉米种植株距、行距进行调控,优化传统种植模式,实现玉米增产增收。
在玉米栽培种,要做好针对性管理,防止玉米生产发育不良,后续产生倒伏现状。在玉米田间管理中,在管理环节融入信息化技术,扩大信息化管理与人工智能化技术应用范围。发挥各项技术应用成效来集中掌控玉米不同阶段生长情况,再通过多项数据分析玉米不同时期生长现状。有助于制定完善的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措施,培育更多壮苗。从玉米种植培育现状中能得出,玉米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所需水分差异性较大。种植人员要注重基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系统分析应用,判定各阶段玉米生长灌溉现状。注重推广无人灌溉作业方式,对玉米实施定期灌溉,对墒情有效管控,玉米生长全周期内突出自动化管理成效。当玉米成功收获以后,在智能化、信息化平台应用中,对秸秆腐熟、还田质量进行监管,再将各项数据整合到信息平台中。整合大数据运用展开动态化数据整理,对各类价值信息实施深入挖掘,为后续玉米高产稳定奠定数据基础[3]。
从种植培育现状中能得出,玉米在完整生长周期内会受到较多病虫害威胁。各类病虫害对玉米产量、质量侵害较大,不规范的预警防控将会导致病虫害流行扩散范围扩大,对玉米种植质量、产量均会产生较大影响,情况严重会导致玉米绝收。玉米在种植栽培中,重点防治病虫害较多,主要有青枯病、小斑病、大斑病、玉米螟、蚜虫等。多类病虫害对玉米茎秆、果实、叶片侵害较大,会导致玉米植株难以进行光合作用。在玉米病虫害扩散期间,要注重整合运用农业信息技术对病虫害影响范围实施动态化判定,在此基础上合理选取相应的防治技术、操作方法。在传统玉米种植病虫害防治中主要是选取化学防治技术措施,但是长期应用农药防治,将会导致部分病虫害产生耐药性。当前要注重整合大数据技术、监控技术获取病虫害发生动向。提前展开针对性防控,推广植物农药、生态农药、生物农药,控制化学要物应用量,提升病虫害控制成效。
综合上述,在农业信息技术运用以及技术推广中能全面实现玉米高产栽培发展目标。在玉米种植生产中,管理部门要提高种植关注度。集中优化传统种植生产模式,整合各项信息技术运用。在先进的栽培技术运用中,能对玉米生产各阶段进行调控,提升病虫害防治效率。为玉米优质高产提供技术支持,实现农业生产智慧化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