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史教学基于“互联网+”的教学重构分析*

2021-12-25 03:41:40
大众文艺 2021年23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资源评价

张 燕

(常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000)

互联网+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其能够借助互联网本身的优势与功能给教育事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学校软硬件基础建设水平的提升,互联网+教育的实践条件逐渐得以改善,不少学校都在积极探索相应的可行路径。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艺术设计史课程教学必然会在各个方面迎来创新,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优化。

一、“互联网+”与艺术设计史教学概述

(一)“互联网+”

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整个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互联网+”时代已经悄然来临。简单来看,“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与各个传统领域、行业等相融合的产物,是互联网思维在新时期背景下的实践成果。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整个社会发展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领域、行业都迸发出新的生机,迎来了焕然一新的创新机会。伴随着各种先进技术的逐步发展、成熟和广泛应用,“互联网+”已经实现了在多个领域及行业的深度应用,催生出了包括互联网+工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教育等在内的各种全新业态。由互联网+多方面带动,实现了全方位产业升级,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发展历程中,“互联网+”所覆盖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同时应用深度也将得到明显深化,使得互联网与先进技术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凸显与发挥。

(二)艺术设计史教学

艺术设计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对艺术专业学生而言,了解、掌握艺术设计史发展情况十分有必要。只有在充分理解艺术发展、进化情况的前提下,才能对不同时代的艺术内涵、特征进行准确把握,进而从中提炼出具有实践价值的内容,从本质上对艺术设计原理、方法等有深度认知,为自身艺术设计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故而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艺术设计史通常是作为必修基础理论课程,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专业所有课程的奠基部分。而加强艺术设计史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把握艺术发展特征与趋势,理解艺术内涵、原理和方法,还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促使学生对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艺术设计进行有效对比,在对比中实现双向吸收、融合与促进,从而做到学贯古今,构成系统化的艺术设计体系。而且艺术设计史上出现了大量优秀、经典的作品,这些作品历经时间的洗礼依旧焕发着勃勃生机与耀眼光辉,跨越了时代的限制传递着艺术美。学生们在艺术设计史课程的学习中对这些内容加以研究,从中汲取营养,进一步借助传统艺术设计的理念、方法、资源等为现代化的艺术设计提供支持,切实提高设计水平以及形成独特风格。

(三)“互联网+”对艺术设计史教学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现代教育受到了巨大影响,艺术设计史教学自然也迎来了必要的创新。在“互联网+”背景下,艺术设计史教学能够真正脱离教材的限制,为学生们带来丰富的内容,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艺术设计的变迁发展与内涵精髓。在互联网资源的支持下,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在教材之外自由获取海量优质资源,直接解决了艺术设计史教学长期以来面临的资源不足问题。而且互联网资源的载体极为多样,使得艺术设计史教学中能够综合运用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3D模型乃至VR技术等在内的各种载体,营造丰富高效的教学活动。另外互联网+教育直接推动了艺术设计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变革,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手段等在内的综合性变革,为教学活动带来了无限可能。尤其是教学活动有效摆脱了课堂的限制,在任意时间与地点进行线上教学以及自主学习,均是对传统课堂的有效突破,让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模式。

二、艺术设计史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枯燥单调

长期以来,艺术设计史教学都是围绕教材展开,对课外内容的拓展较为有限。一方面,课堂时间有限,留给教材内容的教学时间就已经较为吃紧,自然很难在课堂上再大量融入课外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获取艺术设计史相关资料和资源的渠道较为有限,主要是图书馆,在内容层面难以得到有效补充和拓展。这使得艺术设计史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和单调,难以有效吸引学生,也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化拓展以及个性化发展。

(二)教学方式死板

和其他基础理论课程类似,艺术设计史教学主要是采取讲解和死记硬背的方式。艺术设计史课程包含大量理论内容,需要学生以教材为媒介、以文字为载体,对艺术设计史的发展进行总体把握。而在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数量多、教师教学观念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下,这种以讲解和死记硬背为主的教学方式反而十分适合艺术设计史课程。不过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本身有着诸多的缺陷与不足,并不能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明显提升,有待改善。

(三)理论和实践脱节

如前所述,艺术设计史课程属于基础理论课程,包含大量理论内容。这使得不少教师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习惯性地以理论教学为主,不重视理实结合,甚至忽视了实践教学,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较为严重。实际上,艺术设计史作为反映艺术设计发展历史的课程,需要学生进行深度实践,才能准确把握艺术设计的时代发展特征与趋势,掌握设计的本质和内涵。

(四)自主性难以凸显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艺术设计史教学需要进一步强调自主性,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索促进教学质量的切实提升。不过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内容枯燥、方式单一等原因,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探索兴趣。而且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对自主学习及探索的方法及技能掌握不到位,很难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

(五)评价机制不完善

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只有在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支持下,才能保障评价结果的可靠性,进而准确反映教学情况,为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必要依据。不过目前艺术设计史教学评价机制并不完善,存在诸如覆盖范围不够、指标设置不合理、评价方法单一且不够客观等问题,使得教学评价的职能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需要尽快加以改善。

三、基于“互联网+”的艺术设计史教学重构策略

(一)合理调整教学目标

对教学理念和目标进行调整,是互联网+时代艺术设计史教学创新与变革的基础。正所谓“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师生观念得到有效转变,同时教学目标得到有效调整,基于互联网的教学重构才可能得到有效实现。否则的话,往往只是师生在外界因素的干扰下,被迫尝试新的教学模式,相应的创新重构效果会受到不小影响。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组织者与管理者,教师一定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应当对互联网+时代有正确认知,准确把握“互联网+”内涵,弄清楚互联网+给艺术设计史课程教学带来的影响,并对传统、滞后的观念进行更新与调整。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当以育人为己任,不再只着眼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而是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这样才能有效契合互联网时代提出的新要求。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树立终身成长观念,不断进行自主学习与成长,主动了解、学习、研究互联网知识与技能,切实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素养,确保自身能够胜任互联网+艺术设计史课程的教学任务。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调整,构建具有丰富层次化的综合化目标。以传授艺术设计史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目标,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为进阶目标,以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和成长为最终目标,让学生能够真正通过课程学习实现有效成长。尤其要强调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与创新性。一方面,让学生以艺术设计史的发展历程为参照,对其中的重要艺术设计理论、方法、技能等进行有效掌握和运用;另一方面,以艺术设计史在不同时代的变化趋势为重心,引导学生从中提炼艺术设计的本质与内涵,鼓励学生从中汲取养分并大胆创新、自由设计。

(二)建设互联网教育平台

“互联网+”时代,线上教学逐渐成为艺术设计史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相应的互联网教育平台自然也是必不可少。互联网教育平台的建设需要以数据库建设为基础。建设艺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能够对海量资源进行系统化搜集与整理,进而为艺术设计史课程教学提供大量可共享的优质资源。除此之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还能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支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互联网+”背景下,艺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包含的内容量巨大,广泛包含校内、外各种类型的优质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巨大支持,还能吸引相关企业,促使相关企业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助力艺术设计史课程教学迎来新的发展。而且艺术设计史本身包含大量不同类型的优质资源,能够为相应的科研工作乃至生产实践提供支持,促进产学研综合化发展。在建设教学资源库时应当以校内资源为基础,突出专业学科优势,整合专业相关课程体系,基于共享共建原则全面挖掘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教学资源拓展和丰富,打造共享性强、内容覆盖面广的网络化服务平台,为艺术设计史课程教学提供海量优质资源。而且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还应当与行业企业、优秀设计师等展开合作,深化理实结合,同步推动理论资源和实践资源的有效融合,并持续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确保教学资源库始终与教学需求、行业发展等维持着高度的一致性。

另外互联网教育平台的建设还需要完善相应的系统与功能。教师与学生都能通过专门的账号与密码登录该平台,并通过平台功能完成包括教学、管理等在内的各项活动。通过互联网教育平台对教学资源库进行充分利用,开展多样化的线上教学活动,推动线上教学水平的切实提升,为学生们提供不一样的艺术设计史学习与研究体验。

(三)全方位优化教学内容

以“互联网+”为驱动力,全方位优化艺术设计史教学内容,能够为教学效果的改善奠定良好基础。学校应当以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战略为基础,以互联网时代的专业人才培育需求为参考,以教材内容为基准,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落实相应的教学内容优化工作。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各种各样的艺术设计史相关资源,既要系统化地补全整个艺术设计史的发展历程,也要结合专业需要凸显其中的重点部分。而且在搜集资源时不应当拘泥于资源的类型,综合搜集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在内的各种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补充3D模型、VR资源等在内的先进资源,为互联网时代艺术设计史课程内容的丰富化发展提供支持。

(四)借助微课等构建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互联网+”背景下艺术设计史教学创新的重要方式。所谓翻转课堂,实际上是一种传统教学与互联网线上教学相融合并进行全方位翻转的产物。利用微课构建翻转课堂,能够对学习主体、课内外教学等进行有效翻转,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同时引导他们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互联网教育平台的存在,让翻转课堂的构建成为可能。教师需要提前利用艺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以及各种互联网平台搜集资源,丰富并优化教学内容,准备相应的微课视频以及自主学习辅助资料。在实际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向学生们分享微课视频,并要求学生自行利用课外时间观看微课,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从而完成课前自主预习。学生们一边观看微课对艺术设计史的发展进行学习,一边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进行横向拓展与纵向探究,深化对艺术设计史的充分研究和把握,并通过完成习题、解决问题、线上讨论等方式进行基础巩固。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平台管理学生的自主预习情况,确保所有学生完成任务,并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问题解决情况、互动讨论情况等进行分析,在需要时通过线上答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点拨,准确掌握课前预习情况并为课堂教学的调整及优化提供依据。

而在课堂上,教师不再需要死板地传授教材基础知识,而是可以根据学生们的自主预习情况,针对性地优化教学策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进阶知识、相互讨论分享、合作完成任务、深化实践探索等方式,构建更加高质高效的课堂。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引下,解决自主预习阶段留下的相关问题和障碍,并通过更加深入地师生讨论、合作等,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与有效把握。

而在课后阶段,则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针对学生具体学习情况设置合适的课后复习方案,布置对应的课后实践作业。一方面,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系统化地认知艺术设计史发展情况以及不同艺术设计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深化教学实践,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的丰富机会,自行进行拓展探究与实践创作,并基于校企合作,创设相应的实践活动。同时教师也需要在课后利用互联网教育平台,定期获取学生提交的作业与任务成果,在线为学生解答各种疑难问题。

(五)健全教学评价机制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艺术设计史教学的创新及优化不仅仅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上,还要体现在教学评价方面。利用互联网优势不断提升教学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可靠性与有效性,能够对评价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准确反映教学情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方向,并为相应的教学优化及改善提供基础凭据。以依托互联网平台的线上教学为重点,积极推动教学评价机制的合理创新,构建更加契合“互联网+”需求的健全评价体制,可以全方位优化评价结果。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互联网教育平台为载体,通过平台相关功能支持教学评价工作开展。引入包括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师生互评等多样化的评价机制,借助互联网平台完成综合化评价活动,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评价过程之中。同时构建学生成长发展档案,动态化、自动化地对档案信息加以更新,实时反映学生在艺术设计史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另外加大对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挖掘和利用力度,尽可能提高教育平台的数据处理能力,通过综合化的深度数据挖掘及分析,更加深刻而准确地反映教学情况以及学生成长发展情况,进而更具针对性地采取合理措施优化教学。

四、结语

综上可知,“互联网+”时代艺术设计史课程教学迎来了新的机遇,学校和教师需要抓紧机遇并积极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等的优势,为艺术设计史教学注入更多活力,紧跟时代发展需要以及行业进步方向,全面推动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升,能够为专业建设、学生综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资源评价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星.云.海》
中国宝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07:45:56
《花月夜》
中国宝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07:45:56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人间(2015年17期)2015-12-30 03:40:57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安大略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