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会勇 马德余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电力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信息化技术的出现给电力安全带来了保障,它不仅节省了人力,而且使得电力工作变得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基于此,下文将对信息化技术在电力安全管理的应用展开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电力安全管理;应用
1 电力安全隐患分析
要保证电力系统稳定运行,首先要求神经中枢高效运行并调整电力系统,其次还要与先进信息化技术合理整合运用。电网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衡量电力安全生产水平的主要标准,电力企业也采取了很多安全防护技术以及管理方法,但即使如此,还是会发生各类电力设备的安全事故。那么在分析问题之后,就要对电力生产中设备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此来对症下药,提高改善办法的实效性。我国电网铺设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是因为电力企业都采用高一级的电压与全国电联网,因此,当解环各地的的低级电压时,电压等级之间的过渡就会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而全国电联网则会使得电网之间容易出现低频振荡的问题。
2 信息化技术在电力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2.1 持续推进标准化作业
想要标准化作业的落实水平更高,电力安全管理工作人员首先要保证的是配置出一个科学完善的标准指导方案,对基层施工作业人员的职责与行为规范进行明确划分,保证此项工作落实的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与此同时,电力企业管理层要重视标准化作业相关工作的开展,增加资金与技术层面的投入。同时,配备专门的管理团队,依据工作落实的实际情况,构建出一个标准化作业的指导方案或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根据电力企业基层岗位职责人员的工作细则自动规划工作流程或发出指令。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工作流程指令步骤主要涉及以下几点。首先,标准化管理系统。需要将工作指令内容进行单个组件分解。其次,配备标准库,对器件类型、电压等级和作业类型进行详细划分。再次,基层岗位人员明确自身的工作任务后,还要及时根据任务对象配备适宜的设备以及作业技术。同时,可以严格按照标准库自动化搜索配备的组件内容落实相关工作。最后,借助信息化技术构建出的标准库,还要能够将分散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标准化指导方案,保证标准化作业的落实水平。
2.2 作业现场监控信息化
依靠建立电力作业现場安全信息管控系统来实现作业现场监管信息化,系统包含了手持终端与管理平台两个模块。手持终端主要以现场作业人员为应用对象,可以远程调用生产管理系统内工作票的信息,并自动形成工作票执行、班前会、安全措施布置、安全技术交底、到岗到位管理以及验收活动等安全管理工作。现场作业人员使用手持终端根据拟定好的流程开展各项工作后拍照上传,出现问题还能使用手持终端和专家展开多方视频会诊;管理人员能够使用管理平台,对电力作业现场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远程实时监督,查看安全管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同时按照需要通过手持终端对现场作业进行视频监控。第一时间发现作业人员的违规现象并发出预警,确保电力作业安全。另外还能够借助于二维码技术来识别电力作业人员身份,实现对电力设备日常检修维护作业人员工作实时监督与跟踪,发现违规或隐患问题并预警汇报,促进了电力设备维修维护作业安全水平的有效提升。
2.3 强化设备状态检修性能
国家电网新颁布的评估指南中指出,设备评估涉及大规模运行、数据绝对值、检修、跨界检查率变化,设备状态异常和评估标准等众多领域。目前,许多电力公司使用纸张有效地保存相关设备数据,并建立一个专门的数据存储空间,同时,所使用的相对高级的模式主要是文字电子文档,实现重要数据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有效可靠存储。如果将来要使用此类数据开展设备检修工作,则只能手动搜索,实际工作效率很低,这将不可避免地对整个评估过程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以有效改善。具体如下:(1)实现结构集中以及存储问题的优化需要基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完成电力设备数字文件的合理建设,并存储与电力设备的维护和运行有关的数据,以及操作数字文件中的维护、测试和在线监控;(2)参考维护测试程序并根据状态评估指南,自动检查测试数据的绝对值和超出边界的变化率,然后在实际检查结果中,设备的异常输出状态可以显示在一个列表;(3)专业知识库将可行性高、针对性强的策略提供给特定设备维护和维修进程,建议适当考虑设备风险评估结果。基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电力设备的维护检修实现了标准化和快速化,为电力系统更加安全的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4 信息化技术下电企人才的培养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电企的高效发展,由此带来的维护任务也越发繁重,以往的电工数量已经不能满足电力维修任务,各个电企的维修电工急剧短缺。但是电力维修工作又需要经验丰富的电工,以往的电力工作者都是集中培训或者师傅带徒弟式的实际操作中进行的,需要大量的通过积累经验,在当前人才短缺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如何在短期内建设人才队伍,解决日前维护任务的繁重成为了各大电企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上述情况,催生了新的学习手段:网络学习。该方法的主要步骤是:在负责人完成维修任务后,在工作记录的“处理明细”栏中,及时将事故发现、处理过程、注意事项、是否存在遗留问题等信息录入系统。久而久之,随着多条信息的录入,知识库也日渐庞大。很多缺乏实践经验的维修工程师不仅可以从知识库中学习,还可以在执行具体维修任务之前随时登录系统。由此可见,这种方式极大地加速了电企人才的培养。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的信息化管理为许多有用的数据资源提供了技术支持,可在信息模式下运行维护记录、设备分类账管理等工作,将工作流管理推进到更具实用化的阶段。目前,电力公司需要做的是加强信息技术在电力领域的应用,并在企业核心中发挥支撑作用,进一步促使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整体提高,推动电力工业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余明阳,査志勇,詹伟,梁航函.浅谈信息化技术在电力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数字通信世界,2020(07):217+237.
[2]王军龙,李永祥,王守长,钱旭军,夏丽妮.信息化技术在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08):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