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
减碳不是减少生产能力
“近期中央财经委会议指出不能搞运动式减碳。最近,我到地方调研,地方的一些领导同志反映最近短期的减排压力很大,甚至影响到了短期的经济增长,有些地方为了完成减排指标拉闸限电。现阶段我们推动减排主要采取的还是由上而下层层分解任务目标,用行政性手段实施。这个办法的优点是短期内行动比较快,也可能取得成效,但问题是指标分配是否合理,还有搭便车实施成本较高、平衡性较差等。”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我们应该明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关键是用绿色技术替代传统技术,要减少碳排放,而不是减少生产能力,更不是在不具备绿色技术的情况下人为打乱正常的供求秩序。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绿色转型规律和市场规律,否则很可能好事不一定能办好。通常我们讲破旧立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但是在绿色转型这件事情上,我认为应该是‘新的不来,旧的不去,我们着眼点还是要放到形成新的绿色供给能力上,确保产业供给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平稳地转化。”刘世锦认为。
迟福林
加快出台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政策与制度体系
近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中国与世界”——第87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上表示,未来10~15年是应对高龄少子化的关键阶段。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高度关注和解决高龄少子化及其所带来的潜在生产率下降问题,以及未富先老问题。
迟福林指出,随着我国进入中高收入阶段,城乡居民的生育行为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功利性生育意愿逐步淡化;另一方面,家庭普遍重视生育、养育、教育质量,“三育”成本不断水涨船高,生得起养不起。总的来说,“三育”成本过高导致生不起的矛盾比较突出或者相当突出。要立足未来10年防止总和生育率继续下跌,加快出台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政策与制度体系。
徐建国
传染病问题大多是人与微生物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院长徐建国在近期举办的天津论坛之“城市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公共卫生安全”分论坛上指出,传染病的趋势在发生变化,过去,传染病主要是由于贫穷和不卫生引起的,而现在的传染病主要与生态和人类行为改变相关,但追根究底,传染病问题其实大多是人与微生物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
“过去研究病原微生物,往往是在某种传染病发生之后开始的。因此,人们说我们是‘马后炮。新冠肺炎病毒对人类的危害太大,所以,我们需要主动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新发传染病。主动预防,把防控工作開展在新发传染病疫情发生之前,把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徐建国说,应该开展反向病原学研究,通过发现和研究未知微生物,评估这些未知微生物的潜在公共卫生意义,提出未来可能发生的新发病原体目录,提前采取防控措施。他同时强调,预防传染病,最重要的是保持人与环境、人与微生物的和谐。
黄益平
平台经济的政策重点在于“治理”而非“整治”“打击”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金融学与经济学讲席教授、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日前在“北大国发院承泽课堂·平台经济十二讲”系列直播课中表示,政府采取措施以改善平台经济的经营,重点在于“治理”而非“整治”“打击”,规范和发展并重是关键,目的是要增强创新活力、维护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利益与鼓励平台红利共享,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黄益平指出,规范政策的重点在于降低进入门槛,增加可竞争性,特别是降低竞争者进入的沉没成本。而监管政策则是在考虑平台经济特点的情况下,规范平台的行为。“建议构建综合性的治理体系,其中包括司法、监管、自律等多维度。要形成一种日常性的、回应性的监管,避免运动式的监管。同时也要为平台建立有效的申诉机制。监管政策需与时俱进,积极运用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增强监管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