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自律 家里的安全感得“落地”

2021-12-24 10:00薛畅
文萃报·周二版 2021年50期
关键词:生活节奏预判养育

自律从来都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能力,而不是责骂或教训的结果。孩子的自律,是评价其具备全情投入特定情境事件时所具有的某种社会化能力。而孩子的“全情投入”,则需要一个在他可预知、可控制的环境下,才能实现。

“可预知,可控制”的环境,通常约等于心理学常常提及的“安全感”。抚养者和长期生活节奏的稳定,让孩子安心。

我们观察“好的养育”,大概会具备以下几个因素:

主要照顾者要稳定。母亲或其他养育者(如家中老人),我们都建议尽量稳定。我们发现,在一些家庭中,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频繁交替抚养婴儿,婴儿往往更容易表现出难以安抚的情形。

日常生活节奏的稳定。这个很容易被忽略。总有不少初为父母者,太想要带着孩子“出去见世面”了,比如特别喜欢带着婴儿频繁远行,每个周末都给幼儿安排眼花缭乱的外出项目……换言之,即便养育者稳定,但日常生活节奏混乱,也无法为孩子营造出稳定感。

通常情况下,对于3岁以内的宝宝来说,婴幼儿难以区分和理解时空上的差异,旅行的新奇刺激恐怕只限于成人去体验,而留给婴儿的,只是不断适应带来的压力与焦虑。

恰恰是养育者的稳定,日常生活节奏的稳定,带给了婴儿“可预判”的直觉感受。通过“母婴观察”我们看到,在稳定状态下生活,每天上午吃过早饭,母亲开始穿外套时,婴儿就会表现出异常兴奋,他凭直觉知道,马上妈妈就要带他出去玩了。这种最初的对生活的预判和“可控感”,就是安全感的雏形,恰恰是这一类核心感受,养成了日后孩子的延时满足能力。所以说,稳定抚养者和长期稳定的生活节奏,是一种打造安全感的“落地”措施。

所以在进幼儿园前,请尽量给孩子提供稳定的照顾者和稳定的生活节奏。

规则的稳定。当父母与孩子作约定时,无论事情大还是小,规则建立要慎重,而一旦建立规则,则需要在家长的维护下,坚定地执行。

不仅如此,除了多人抚养的情境外,即便养育者稳定,规则不稳定的现象也不少见。比如,孩子在游乐场玩耍,父母如果不加设定,突然告诉孩子“我们要回家了”,孩子往往留恋难舍,极不情愿。在这种情形下,有些家长会强行带孩子走,而有些家长虽然“拗不过”孩子的兴致,允许孩子继续玩,但一等再等后,却最终因忍无可忍而强行带孩子离场。类似这样的处理,无论是“言出必行”的“果断”,还是“忍无可忍后的雷厉风行”,多是随着家长的心情而定。类似情况如果成为常态,孩子在投入游戏的过程中就难以专注,他会担心自己会随时被带走,游戏活动变得既无法预期,也不可控制。

总之,在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里,在比较明晰的规则和节奏里建立起基本安全感,才能讓孩子在日后全情地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所以说自律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能力,而不是责骂或教训的结果。

(摘自《中国青年报》12.17  薛畅/文)

猜你喜欢
生活节奏预判养育
好的预判是羽毛球技术的成熟表现
镜子里的白胡须
透气感
可爱的黏土小蜗牛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谐图趣语
微博负面热点新闻预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