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蟹黄玉柱、百合水引、俏冤家、无肠公子,还有新鲜刚运来的青门绿玉房。”
上面几句话如今看来像是接头暗号,但在古代却很寻常。因为古代菜品即便是最普通的馒头、面条,也有着别致的雅称。
水引 古人称面条为“水引”,并将其归入“饼”类。北魏著作《齐民要术》记载了“水引”的做法:”挼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就是先将面团揉搓成筷子粗细,一尺长,侵入水中,再搓成韭叶那么薄下锅煮沸。
到宋朝,水引的形状逐渐变成更细更长的长条状。
玉柱 “馒头”最初写作“蛮头”。据《事物纪原》记载,诸葛亮平蛮后班师回朝,却路遇泸水难以通过,有人献策说,用人头献祭可顺利通过泸水。诸葛亮便命令下属将猪羊肉裹上面团,做成人头的样子,代替活人献祭,称为“蛮头”。后人逐渐将“蛮头”传为“馒头”。
唐以后,“馒头”也常被称作“玉柱”。王世贞撰、邹善长重订的《汇苑详注》中记载:“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
不过,包子馒头均是俗称,走进古代酒肆,最“上流”的點包方式还得是:“小二,来二两蟹黄玉柱。”
无肠公子 把螃蟹称无肠公子最早应是葛洪的手笔。(据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