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新泺 ,刘晓珠 ,卢 斌,陈继永,方贵聪
(1.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广西地质勘查院,广西南宁 530022;2.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北京 101300;3.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 541004)
滇黔桂成矿区位于滇东南、黔西南与桂西北交界处的三角区,面积约15万km2,区内发现的金矿床、矿点和矿化点有110多处(牛翠祎等,2011)。近几年来,通过采用新勘查技术与方法在老矿区深部及外围探矿,取得了一些新发现和突破,如贵州贞丰水银洞(烂泥沟)金矿(刘建中等,2017;刘建中等,2019)、广西凤山金牙金矿(严新泺等,2015)等,表明该成矿区仍具有巨大的勘查金矿资源潜力。
顶头金矿勘查区位于桂西北地区凤山县南西侧,周边已发现有世加金矿、龙川金矿、明山-那林金矿、金牙金矿、逻楼金矿等(图1)。根据前人研究成果,本区金矿主要成矿类型为微细粒浸染型(刘东升,1994;贾大成等,2001),金矿体的产出往往受断裂构造制约(庞保成等2001;周余国等2009;张知春等,2020;王涛等,2021),总体上断裂构造与金矿体的关系密切。目前本工作区处于普查找矿阶段,经过前期地表工作后,准备在有利地段布置钻探工程,由于受地形、风化层厚度等因素影响,仅靠地质填图方法难以准确判断断裂构造深部延伸方向,给钻孔的布置造成一定困难。
图1 广西顶头金矿区区域地质及矿床(点)分布图
音频大地电磁法可以较精确地探测地质体的三维形态、产状变化等,其有效探测深度可以达到800~1200 m(冯兵等,2014),同时还具有成本比较低廉、布点灵活、装备较轻便等优点(姚大为等,2015),在隐伏构造识别、金属矿产勘查等方面也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张慧等,2008;任伟等,2011;杨炳南等,2015;张德实等,2016;康敏等,2018)。本次工作应用AMT方法,旨在查明覆盖层下的地质构造情况,为布置钻孔提供地球物理依据,指导下一步找矿,达到间接找矿的目的,其成果也可为滇黔桂地区普查阶段找矿提供借鉴,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工作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准地台南西缘,右江盆地凌云隆起的北东缘(图2)。
根据本次实测地质剖面与野外填图,查明工作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二叠系(P)、中三叠统百逢组(T2bf)和河口组(T2h)(图2),各地层岩性与厚度如下:
图2 顶头金矿地质简图(据严新泺等,2015修编)
二叠系(P):主要为微晶厚层状灰岩,局部夹鲕粒灰岩,铁铝岩,总厚度为216~445 m。
中三叠统百逢组(T2bf):该层为工作区主要赋矿层位,由老到新可分为三段,一段(T2bf1)主要由灰绿色、深灰色薄-中层状泥岩、泥质粉砂岩组成,平行层理较发育,厚度40~110 m;二段 (T2bf2)主要为浅色灰、灰色中-厚层状细砂岩,平行层理亦较发育,局部见包卷层理,厚度166~323 m;三段(T2bf3) 主要由灰色、青灰色厚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组成,厚度113~242 m。区内该地层与二叠系(P)断层接触,未见有下三叠统逻楼组(T1l)出露。
中三叠统河口组(T2h) :主要是灰绿、青灰色中厚层状泥岩、钙质泥岩夹薄层砂岩,厚约388~635 m。
工作区总体呈单斜构造,褶皱不发育;区域性断裂构造及次级构造较发育,可分为北西-南东向(F1、F2断层)和北东-南西向两组(F16、F17断层),其中F1断层为区域性大断裂,工作区内长6.50 km,宽1~3 m,具有正断层性质,常见有弱硅化、褐铁矿化蚀变,未见有金矿化,地表产状为200°~245°∠32°~45°,深部产状未知;F2断层大致与F1平行产出,矿区内长约3.3 km,破碎带宽1~3 m,产状210°~238°∠52°~70°,可见较强褐铁矿化,未发现金矿(化)体,深部产状亦未知;F16、F17断层,切割早期形成的F1、F2断层,局部可见有弱硅化蚀变。
工作区可见石英斑岩岩体断续出露,主要分布于F1、F2断层之间,岩体长轴方向与断层走向大体一致,未见明显蚀变与金矿化。
通过施工多条探槽工程揭露控制,发现整个工作区矿(化)体位于F1与F2之间,总体受次级断裂裂隙带控制,呈似层状、脉状产出,矿体形态与产出位置与金牙金矿矿体较相似(李泽琴,1994),地表可见矿(化)体产状为174°~250°∠60°~85°,总体产状与断裂相近,倾角稍陡,矿体中金品位为1.23~5.70 g/t,平均2.82 g/t,深部延伸方向与产状不详。
根据本次开展地表工作经验,金含量高的探槽,往往硅化、褐铁矿化蚀变较强烈;碳酸盐化、黏土化与金矿化关系不甚明显。
由于工作区勘查程度较低,地表岩石、矿石及围岩等风化程度均较高,测定的电阻率也不够准确,可能影响后续解译工作,故为了能够在工作区有效地开展AMT勘查工作,在开展野外工作之前,系统收集了邻近金牙矿区矿(化)体及围岩的电性资料。金牙金矿矿区出露地层与本工作区大体相同,地层岩性大体一致,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根据前人测试资料(见表1),该区矿化体表现为低电阻率,而围岩表现为相对中-高电阻率,物性差异相对比较明显。
表1 金牙矿区岩矿石标本视电阻率统计表 (严新泺等,2015)
根据收集与实测地质资料,推断工作区主要的构造方向为北西-南东向,故沿北东-南西向布设了3条AMT测线,即36、56、128线,线距不等,剖面观测点采用华测RTK X90仪器定点,点距约40 m,共完成物理点147点。
本次AMT测量工作,仪器采用的是美国EH-4型StrataGem连续电导率仪。沿测线方向上用不极化电极测量电场Ex;在垂直测线方向上用磁棒测量磁场Ey,离前置放大器一般需要大于5 m,用地质罗盘(经磁偏角纠正)定磁棒方向,方位差小于1°,AFE(前置放大器) 放在测量点上,并接地;测量方式为EH-4标量,采集频段覆盖1~100 kHz。为了使所有数据都可用于数据处理,对测点点位、磁棒方位、水平的现场检查超过70%;各测线均做了重复测量检查,对误差较大的点、可疑点等,进行重测或补测。
野外数据采集完成后,对所有的单点记录进行数值剔除处理,如剔除个别受高压电线干扰的无法避免的强干扰点,其次通过频谱分析等,可消除干扰(冯兵等,2014),最后采用平移法与二维反演方法进行静态效应校正。
本次野外采集的物探数据,首先采用带地形的Bostick反演,接着将反演结果用Surfer8.0软件生成等值线图,再转成MapGIS数据格式,最后用MapGIS 6.7生成视电阻率断面图,获得的AMT测深电阻率反演联合剖面(图3)基本能够反映出该区的断裂构造的延伸深度、空间分布形态及大致产状。
图3 工作区36~128线AMT剖面图
通过对工作区地表及浅部地质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合地质资料,对36、56、128线AMT剖面反演结果作出如下解释:
(1)36线AMT电阻率剖面图异常可划分为3处低阻异常带,编号分别为36-1、36-2、36-3(图3):36-1电阻率异常带浅部近乎直立(标高700~350 m),深部近乎水平(标高175m上下),总体呈南西倾斜;该带电阻率低于200 Ω·m,地表位置与剖面上F1断裂位置相吻合,推断为F1断裂破碎带;该带深部大面积呈水平状,可能由于破碎带具有矿化,同时含水叠加,导致电阻率偏低;36-2低电阻率异常带总体呈南西倾,从地表延伸至320 m标高,电阻率低于1000 Ω·m,地表位置与剖面上F2断裂位置较吻合,推断为F2断裂破碎带;36-3异常带电阻率为200~500 Ω·m,整体呈北东倾斜,与F1、F2断裂倾向方向相反,推断为次级断裂破碎带。
(2)56线电阻率剖面图上,高电阻率和低电阻率均有出现,低电阻率多呈条带状,高电阻率比较零散,无明显形态特征,该电阻率剖面图异常大致可划分为4处低阻异常带,编号分别为56-1、56-2、56-3、56-4(图3)。56-1电阻率异常带近乎水平展布(标高500~650 m),倾向南西,电阻率均小于100 Ω·m,结合地质资料,可能为次级断裂破碎带;56-2电阻率异常带,在500~700 m标高近乎直立,500 m标高以下产状变缓,总体向西南倾斜,根据地质剖面资料,该带地表位置与F2断裂位置较吻合,推断为F2断裂破碎带;56-3低电阻率异常带在600~700 m标高较缓,呈串珠状,500~600 m标高以下逐渐变陡,500 m标高以下又变缓,总体电阻率为200 Ω·m左右。结合剖面地质资料,浅部推断为F1区域断裂破碎带,深部大面积的低阻异常,可能为F1区域断裂破碎带所致,不排除有F2断裂参与。56-4低电阻率异常带在0~300 m(未见底)标高左右展布,可能与隐伏次级断裂有关,也有可能是二叠系灰岩溶洞。
(3)128线AMT电阻率剖面图异常可划分为3处低阻异常带,编号分别为128-1、128-2、128-3(图3)。128-1低电阻率异常带,从地表一直延伸至0 m标高以下,其中700~500 m标高较缓,向西南倾斜,500~200 m标高逐渐变陡,总体电阻率低于500 Ω·m,200 m标高以下有往北动方向变化的趋势,整体呈“C”形状,结合地质资料,推断为F1断裂破碎带引起;128-2低电阻率异常带从地表一直往下向西南倾斜延伸,倾角稍陡,推断为F2断裂破碎带引起;128-3低电阻率异常带在800~500 m标高展布,向北东方向倾斜,与128-1、128-2低电阻率异常带相交,电阻率多小于100 Ω·m,推测为次级断裂带,再间接含水引起。
综合36、56、128线AMT剖面(图3),可以得出F1、F2断层深部总体仍向南西倾斜,由36、56线可以发现F1断裂破碎带展布形态较相似,高程南高北低,有可能F1断裂破碎带在56线以北有向北西侧伏的趋势,需要在详查阶段布置更多物探剖面进行控制。由于深部断层产状变陡,布置钻孔时应布置斜孔,方位南东。
为了验证该方法解译的可靠性,以及对构造识别的有效性,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在36线、56按照工程网度,垂直构造方向上选择成矿有利部位布置了2个钻孔,钻孔编号为ZK3602、ZK5602(图4),其中ZK3602进尺64.50 m,在孔深36.35~38.95 m处出现金矿体,金矿(化)体累加真厚度为0.81 m,平均品位2.62 g/t,最高品位达2.92g/t;ZK5602进尺158.79 m(图4),在孔深88.56~94.28 m处出现金矿体,金矿(化)体累加真厚度为3.65 m,平均品位1.74 g/t,最高品位达2.25 g/t,位置均与AMT断面对应的中-低阻带相吻合,说明在工作区应用AMT法是有效的;在钻孔ZK360与ZK5602中,矿(化)体上、下部均可见有碎裂岩,说明推断的断裂带存在,总体表明AMT在工作区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
图4 36线AMT测量结果与钻孔验证图
(1)本次在顶头金矿工作区施测了3条AMT剖面,由剖面可以看出:地表至深部100 m标高处存在中低阻异常,结合地表及浅部地质特征,推断F1~F2断裂在深部总体向南西延伸。
(2)经过在36线、56线布置钻孔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达到了查明断裂构造深部延伸情况的目的,为后期探矿工程提供依据,在下一步工作中,可以在128线布设钻孔加以验证,同时亦可以在36线、56线布置第二排深孔加以验证。总体表明AMT方法在该区识别断裂构造是有效的,再加上该方法布点灵活、比较低廉等优点,可在该区域勘查同类型金矿时进行推广应用。
[附中文参考文献]
冯兵,李建国,赵斌,王玉,王珺璐,张继锋.2014.音频大地电磁法在南岭于都赣县矿集区银坑示范区深部矿产资源探测中的应用[J].地质学报,88(4):669-675.
贾大成,胡瑞忠.2001.滇黔桂地区卡林型金矿成因探讨[J].矿床地质,20(4):378-384.
康敏,康健,秦建增.2018.音频大地电磁法对隐伏构造的识别与应用-以河南省郑州市老鸦陈周边为例[J].物探与化探,42(1):61-67.
李泽琴,陈尚迪,李福春.1994.广西金牙金矿床成矿热液组份特征及物理化学条件[J].广西地质,7(3):31-40.
刘东升.1994.中国卡林型(微细浸染型)金矿[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421.
刘建中,陈景河,邓一明,付芝康,陈发恩,陈明,游彬.2009.贵州水银洞超大型,金矿勘查实践及灰家堡矿集区勘查新进展[J].地质调查与研究,32(2):138-143.
刘建中,李建威,周宗桂,王泽鹏,陈发恩,祁连素,杨成富,侯 林,靳晓野,李俊海,杨炳南,徐良易,张 明,张锦让,谭礼金,李松涛,龙成雄,付芝康,何彦南,蒙明华,汪小勇.2017.贵州贞丰普安金矿整装勘查区找矿与研究新进展[J].贵州地质,34(4):244-254.
牛翠祎,王科强,李绍儒.2011.滇黔桂成矿区金矿资源预测评价[J].中国地质,38(6):1576-1583.
庞保成,林畅松.2001.右江盆地微细浸染型金矿的成因探讨[J].地质与勘探,37(4):488-494.
任伟,金胜.2011.应用音频大地电磁法探索内蒙古巴丹吉林高大沙山结构及成因[J].现代地质,25(6):1167-1173.
王涛,李云飞,和建华,易丙红,李宾,俞少颖,佘中明.2021.滇东南富宁地区“半瓦型”辉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金矿成矿关系[J].地质与勘探,57(4):895-909.
严新泺,胡华清,张厚云,吴刚,李建良,方贵聪.2015.广西凤山县金牙金矿CSAMT法深部找矿预测研究[J].地质与勘探,51(1):143-150.
杨炳南,周琦,杜远生,胡祥云,谢小峰,沈小庆,朱大伟,王家俊.2015.音频大地电磁法对深部隐伏构造的识别与应用-以贵州省松桃县李家湾锰矿为例[J].地质科技情报,34(6):26-32.
姚大为,朱威,王大勇,王刚,张振宇.2015.音频大地电磁法在武山外围深部勘查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39(1):100-103.
张德实,沈小庆,何帅.2016.音频大地电磁法在松桃县寨英锰矿区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13(3):294-298.
张慧,谢玲琳,吴湘滨.2008.大功率激发极化和音频大地电磁联合方法在额尔古纳成矿带寻找隐伏矿的应用研究[J].地质与勘探,44(5):76-80.
张知春,阳纯龙,龙鹏.2020.桂西北林旺金矿床构造控矿规律及成矿模式探讨[J].地质与勘探,56(2):277-287.
周余国,刘继顺,王作华,欧阳玉飞,高启芝,刘德利,黄元有.2009.从滇黔桂“金三角”区域地层地球化学演化特征探讨卡林型金矿物质来源[J].地学前缘,16(2):199-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