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天山康古尔构造带红丘陵段主期构造变形温度及时代约束
——来自石英EBSD组构的证据

2021-12-24 09:18张海迪罗彦军郭伟立张丹丹刘生荣任广利
地质与勘探 2021年6期
关键词:组构东天山糜棱岩

张海迪,罗彦军,郭伟立,张丹丹,康 磊,刘生荣,任广利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造山带地质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710054)

0 引言

东天山觉罗塔格构造带是中亚增生型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了大量古亚洲洋板片的俯冲、消减,微陆块的汇聚、拼合以及碰撞后伸展等多阶段造山演化过程中的地质记录(Xiao et al.,2004;李锦轶等,2006)。康古尔构造带发育东天山地区规模最大的韧性剪切带,其物质组成及构造变形丰富,是研究和构建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增生造山过程的关键构造带,长期受到中外地质学者关注(韩春明等,2002;Xiao et al.,2004;李锦轶等,2006;王京斌等,2006;王国灿等,2019)。姬金生等(1994)和杨兴科等(1998)研究提出康古尔构造带为准噶尔板块与塔里木板块之间缝合带,发育中深层次的紧闭同斜褶皱、中深层次的顺层韧性剪切作用、右行走滑脆-韧性剪切变形和中浅构造层次的挤压膝折等4期构造变形。马瑞士等(1997)、舒良树等(1997)认为该区为与洋壳板块俯冲相关的弧间盆地带,早期发育由南向北逆冲推覆构造,晚期发育走滑剪切变形。马天林等(1998)、徐兴旺等(1998,2003)认为康古尔构造带是吐哈地块和中天山地块陆内挤压形成的南北向水平挤压韧性变形带,不存在剪切变形。已有构造热年代学研究认为早期南北向挤压形成于晚石炭-早二叠,晚期右行走滑时限为晚二叠纪-早三叠世(王瑜等,2002;陈文等,2005;王国灿等,2019)。综上,前人对康古尔构造带的空间展布、变形序列、热年代学等做了大量研究,然而对构造变形样式、变形温压条件研究相对薄弱,且对是否存在右行走滑变形尚存在分歧,直接制约了对康古尔构造带构造背景的准确判定。因此,进一步开展构造变形过程和构造变形条件的研究,对限定深入认识康古尔断裂带的构造背景和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康古尔构造带红丘陵段地质调查、剖面测制及构造解析工作,划分了2期构造变形,并对韧性变形进行了详细的显微构造、石英c轴组构EBSD分析,约束其构造变形条件,进而结合已有热年代学研究数据,探讨了康古尔构造带晚古生代构造背景和动力学过程。

1 区域地质背景

新疆东天山造山带位于准噶尔-哈萨克斯坦和塔里木板块的结合部位,由北往南依次划分为博格达-哈尔里克构造带、吐哈盆地、觉罗塔格构造带和中天山地块。觉罗塔格构造带进一步以康古尔断裂和雅满苏断裂断裂为界,划分为大南湖-头苏泉岛弧带、康古尔构造带和雅满苏岛弧带3个部分(图1a)。

图1 天山及邻区构造单元划分图(a,据王京彬等,2006修改)、康古尔构造带红丘陵段构造纲要图(b)

康古尔构造带前人称之为觉罗塔格韧性挤压带(徐兴旺等,1998)、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杨兴科等,1999)和康古尔断裂带(曹锐等,2016)等,总体呈近东西向延伸,西起大热泉子附近,向东经色尔特能、秋格明塔什、卡特恰尔塔格、康古尔塔格、夹白山、土屋、红丘陵、黄山、镜儿泉、甘肃北山再向东延伸甘蒙交界处,长度达600 km,宽约5~30 km(图1a)。康古尔构造带内卷入韧性变形的地层主要有下石炭统雅满苏组,岩性主要为中酸性火山岩及碳酸盐岩,下石炭统干墩组碎屑岩和上石炭统梧桐窝子组,以基性火山岩及碎屑岩为主。此外,各类侵入岩体包括黄山超基性岩体和各类花岗岩体均卷入了不同程度的右旋走滑变形。康古尔构造带总体上呈现出北窄南宽的不对称正扇形,依据变形强弱,从北向南可划分为北带、中带、南带,北带以脆性变形为主,且覆盖严重,中带发育中深层次韧性剪切变形,南带为中浅层次脆-韧性剪切变形(杨兴科等,1999)。康古尔构造带东西方向上变形变质级别也存在明显差别,东部苦水-黄山-镜儿泉一带可见变形和变质程度较高的绿片岩相或角闪岩相的动力变质岩,西部康古尔塔格一带为绿片岩相或低绿片岩相的动力变质岩(曹锐等,2016)。

2 康古尔构造带红丘陵地区岩石地层单元

本文红丘陵段位于康古尔构造带东段,主干断裂为呈近北西南东向展布的康古尔断裂(F1),此外还发育近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组断裂,近东西向断裂为早期韧性挤压剪切带边界断裂(F2~F5),南北向断裂(f)切割了东西向和北西南东向断裂,为最晚期断裂(图1b)。区内地层受强烈的构造变形影响,主体为一套无序的构造岩石地层。通过区域综合对比,根据岩石组合及变形变质特征,对区内的地层系统及岩浆岩序列进行了系统厘定划分(图2)。地层包括早石炭世干墩组、晚石炭世梧桐窝子组和企鹅山组,岩浆岩包括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中酸性、基性、超基性岩体,从南往北具体特征如下:

图2 康古尔构造带红丘陵段构造剖面图

(1)干墩组,位于南部,细分为四个岩性段,一段为变碎屑岩、碳酸盐岩,多发育宽缓褶皱、同斜褶皱,岩石劈理化发育;二段为灰黑色长英质糜棱岩、石英岩、二云母石英片岩等组成,韧性变形较强,发育紧闭褶皱、石英旋转碎斑、矿物拉伸线理;三段由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组成,变形变质整体较弱;四段岩石变形变质较强,由黑云石英片岩、榴石二云石英片岩、变基性火山岩、变质砂岩等组成,局部发育重熔作用。沉积岩石组合序列显示干墩组下部为半深海-深海环境,上部为海相火山喷发相环境,自下而上粒序变细,为退积型沉积序列特征。

(2)岩浆岩带,发育晚石炭世早期和早二叠世二期岩浆活动,晚石炭世岩石组合为辉长岩、辉石岩、石英闪长岩,早二叠世由英云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岩体内部劈理化发育,辉长岩体与南部干墩组接触边界,发育强糜棱岩化带。

(3)梧桐窝子组,位于康古尔断裂南侧,主体为喷发相+深海平原相沉积岩石组合,一段主体由安山岩、英安岩、安山质火山碎屑岩等组成,劈理化发育,岩石较为破碎;二段由凝灰质粉砂质板岩夹砂岩组成,局部见水平层理、递变层理;三段为糜棱岩化安山岩、英安岩、火山碎屑岩,受韧性变形影响内部石英旋转碎斑、A型褶皱发育。

(4)企鹅山组,位于康古尔断裂带北侧,野外露头有限,大多被中新生代覆盖,主体为一套浅海相-火山喷发相组合,形成于后碰撞裂谷环境(李向民等,2004;白建科等,2018),分为三个岩性段,第一岩性段以碎屑岩-凝灰岩-碳酸盐岩为主;第二岩性段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夹少量酸性火山岩;第三岩性段以碎屑岩为主,夹玄武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及生物碎屑灰岩。

3 康古尔构造带红丘陵段构造变形特征

由于经过多期构造作用影响,野外露头尺度构造变形极为发育,区内出露的各类地层及中酸性侵入岩体均受明显构造作用影响,强劈理化、片理化、糜棱岩化特征显著,构造面理总体和区域构造面理方向一致,向北或向南陡倾。依据构造样式及截切关系,划分出2期构造变形。

D1期为近南北向挤压变形,进一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南北向挤压形成的中深构造层次变形,仅在干墩组、梧桐窝子组内局部保留,以发育原始层理(S0)的揉流褶皱、紧闭同斜褶皱(图3a,b),褶皱轴面劈理置换明显,形成东西走向陡倾的透入性劈理,与褶皱轴面劈理产状一致(图1b)。此外,在干墩组四段内局部发育重融作用、变质分异条带(图3c)等。第二阶段为南北向挤压形成的顺层韧性剪切,该阶段变形是上一阶段变形的进一步强化,形成了间隔性的挤压型韧性剪切带,糜棱面理向南东、北西陡倾,与透入性劈理面、片理面产状一致,剪切带内层间石英脉剪切褶皱、石英旋转碎斑(图3d)、A型褶皱(图3e)、矿物拉伸线理(图3f)等发育,沿构造面理发育角闪石、石英、黑云母、石榴子石,整体为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变质,矿物拉伸线理的倾伏向陡倾,为南东东或北西西(图1b)。

图3 D1期构宏观变形特征

卷入韧性挤压的岩石表现为强烈的糜棱岩化,韧性剪切带由角闪黑云糜棱片岩(图4a)、安山质糜棱岩、长英质糜棱岩(图4b)、绢云母长英质千糜岩、二云母长英质千糜岩等组成。显微镜下,糜棱岩构造组构发育,主要由残斑和基质两部分组成,残斑含量约5%~15%,少量残斑达到60%~85%(图4b),主要由石英、长石、岩屑类等组成,呈浑圆状,眼球状,长轴定性排列,基质绕过其定性分布,基质主要由云母类、长英质、细粒碎屑物等组成,云母主要为绢云母和黑云母,呈条纹状定向排列,部分发生炭化,岩石变形程度从初糜棱岩到超糜棱岩。

图4 D1期韧性挤压剪切带内变形岩石显微构造特征

显微尺度观察到石英脉紧闭同斜褶皱发育(图4d),指示D1期南北向挤压构造变形,在韧性挤压变形过程中,糜棱岩内常发育塑性剪切流变构造,流变体一般为长英质和云母类,在挤压分层剪切应力作用下形成条带状构造(图4e)。干墩组变质岩石沿构造面理发育的变质矿物组合黑云母+斜长石+绿泥石+绿帘石,石榴子石+黑云母+白云母+斜长石+石英,角闪石+黑云母+绿帘石+长英质组合。长石、石英残斑均可见到晶内裂隙,大多被压扁定向拉长(图4b)。石英呈细条状、矩形状、竹节状,塑性变形特征明显(图4e),主要表现为亚颗粒、动态重结晶、塑性拉长、带状消光等变形特征,石英由于重结晶作用强烈细粒化,动态重结晶以颗粒边界迁移重结晶和亚颗粒旋转重结晶为主(图4e,f),颗粒边界迁移重结晶形成的新生矿物晶粒多呈现石英多晶条带存在显著的定向性,并出现带状消光现象(图4e)。长石呈表现为旋转碎斑、石香肠构造(图4g),S-C组构(图4h)、晶内破裂、机械双晶等组构发育。此外,在较高的变形温压条件下,发育长石膨凸重结晶现象(图4i),长石大部分发生蚀变形成钠长石、云母类矿物(图4g,i)。综合变质矿物组合及石英、长石显微组构分析推测D1韧性挤压糜棱岩化形成于绿片岩相或低角闪岩相变质环境,变形温度在450~550℃(Stipp et al.,2002;向必伟等,2007;胡玲等,2009)。

D2期为右行走滑剪切,沿康古尔构造带包括克孜尔塔格英云闪长岩、黄山超基性岩体等各类侵入岩体均卷入到不同程度的右旋走滑变形而呈现出不对称的透镜状形态。红丘陵地区宏观尺度上右行剪切表现为D1期构造面理的牵引褶皱、英云闪长岩透镜体,露头上沿构造面理发育石英脉层间褶皱、旋转碎斑(图5a,b),英云闪长岩体内剪切透镜体等构造,显微尺度糜棱岩化黑云石英片岩内见斜长石书斜构造(图5c),露头及显微尺度观察到黑云母-绢云母-石英变质矿物组合,为低绿片岩相变质,此外,显微镜下糜棱岩内保留D2期右行剪切截切早期挤压糜棱面理现象(图5d)。

图5 D2期宏观和显微构造变形特征

4 EBSD石英c轴组构特征

电子背散射(EBSD)技术通过晶体背散射衍射图像来确定晶轴方向,进而确定晶体颗粒排列的取向性。该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晶向敏感度及精准的晶向分布与结构图像。由于测试颗粒多,其更能客观地反映样品中矿物颗粒排列的优选方位定向(刘俊来等,2008;许志琴等,2009;黄学猛等,2016)。石英是自然界中最主要的造岩矿物之一,并且在韧性剪切带中广泛出现,且滑移系很多,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和充分的矿物。石英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启动的滑移系类型、应变型式和应变量等因素决定了变形岩石组构的基本型式。因此,对韧性剪切带糜棱岩中石英c轴组构的测量可以为韧性剪切带变形条件提供重要信息。

本次采集的EBSD实验样品的前期处理、实验分析及测试数据处理均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测试样品选自康古尔构造带红丘陵剖面中不同位置变形较强的岩石,具体位置见图2。首先依据手标本中矿物线理、面理,选取XZ面切制定向光学薄片,薄片厚度约为30 μm。测试样品要先经过高度机械抛光及贴导电胶条,然后将样品以70°左右倾斜置于SEM样品室进行测定,测试过程中以人机交互模式手动控制分析的精度以及测量颗粒数量具体实验原理、流程及判别方法参见(徐海军等,2007;刘俊来,2008;许志琴等,2009;夏浩然等,2011),分析结果见图6。

图6 红丘陵段石英c轴组构图

PM07-53-1(糜棱岩化英安岩)和PM07-26-2(英安质糜棱岩):石英c轴组构由X-Z面上靠近Z轴的II-IV 和I-III象限里的二对点极密组成,有较明显的交叉环带样式特征,由底面和菱面滑移系共同作用,显示中低温组构特征,两者区别在于PM07-26-2极密及交叉环带较为明显,可能是由于不同的变形温度条件所致。

PM08-4-1(石榴石黑云母石英片岩)和PM09-17-1(绢云母长英质千糜岩):石英c轴组构型式近乎相同,表现为在XZ面上II-IV 象限里的一对点极密和一组靠近Z轴的点极密,为底面滑移形成的组构,代表了简单剪切条件下的变形。

PM09-19-1(千糜岩):石英c轴组构由一组近平行于X方向的主极密和一组位于X-Z面上I-III象限的次极密,主极密可以认为是中高温柱面滑移形成的,次级极密的发育可能与后期低温底面滑移的有关,且极密的位置偏离了Z轴为右行剪切。

PM08-36-1(黑云石英糜棱片岩):石英c轴组构由一组靠近且平行于X方向的一对点极密构成,代表柱面滑移,是中高温变形产物。

PM 04-2-1(细粒黑云石英片岩):石英c轴组构为一组靠近Y轴平行X轴的主极密,柱面和柱面共同滑移形成,为中高温环境。

PM 08-41-1(含石榴石斜长角闪片岩):C轴组构主要由4个点极密构成,其中2个靠近Y轴,2个靠近Z轴,为底面和柱面2个滑移系共同作用,指示其形成于中低温的绿片岩相环境中,反映中-低温变形环境。

PM09-9-1(强蚀变玄武安山岩):发育一组近平行X0方向主极密和一组X-Z面上II-III象限的次级极密,X方向主极密说明以中高温柱面组构滑移为主,II-III象限的次级极密表明经历了晚期低温变形影响。

综上所述,石英c轴组构图显示研究区经历了二期韧性变形,早期变形以柱面、菱面滑移为主、少量柱面滑移,变形温度为中高温(500~650℃),少量柱面滑移的特征可能与该位置发育同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系,推测其对应D1期南北向挤压韧性变形。晚期右行走滑变形以菱面和底面滑移为主,为低温变形组构,变形温度约(<350℃),石英c轴组构不对称的极密图表明矿物非共轴变形的存在,同时组构图反映的剪切方向主要为右行剪切,代表了右行剪切的石英组构特征,与宏观尺度及显微构造剪切方向一致。此外,部分样品中存在两期变形组构共同存在的现象,显示右行剪切变形对韧性挤压构造变形的改造。

5 讨论

5.1 构造变形序列及变形温度

康古尔构造带红丘陵段宏观尺度以原始层理为变形面形成的紧闭同斜褶皱、揉流褶皱、变质分异、重融作用和显微尺度石英脉紧闭同斜褶皱、变质分异条带、长石石香肠构造的发育,均表明区内岩石经历了近南北向挤压构造作用。该期构造形成的轴面劈理与区域上普遍发育近东西向近直立的透入性劈理产状一致,总体呈“北侧劈理高角度倾向南、南侧劈理高角度倾向北”的特点,与康古尔构造带在剖面上表现的北窄南宽的“正扇状”构造样式一致(王凯等,2019),可能是由于南北向近共轴挤压作用形成(徐兴旺等,1998)。区内沿早期构造面理普遍见石英旋转碎斑、剪切褶皱、构造面理不对称褶皱等变形特征,显示红丘陵地区存在右行走滑变形,两期面理产状露头尺度区分度不明显,但在显微尺度局部保留晚期右行剪切面理截切早期面理现象,加之有学者通过制图明显发现该期右行走滑变形带与早期南北向挤压变形劈理小角度相交(王国灿等,2019)。综上笔者认为康古尔构造带存在2个不同阶段韧性构造变形作用,早期为南北向挤压韧性变形,晚期为右行韧性剪切变形。

红丘陵地区变形岩石在宏观及显微尺度的同构造变质矿物组合显示挤压韧性变形为高绿片岩相或低角闪岩相变质,显微组构特征下石英表现为矩形条带、动态重结晶、波状消光现象,长石表现塑性变形、晶内破裂且沿着裂隙具重结晶、局部出现膨凸重结晶现象,表明韧性挤压变形可达到中高温(500~650℃)变形。石英EBSD组构中石英的优选方位揭示以柱面、底面滑移为主,少量菱面和柱面滑移,指示其经历了早期(D1)中高温变形(500~650℃)和晚期(D2)低温(<350℃)变形。康古尔构造带中同构造矿物组合、显微构造及石英轴优选方位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均指示南北向挤压发生在(500~650℃)的高绿片岩-低角闪岩相环境下,晚期叠加了低温(<350℃)的绿片岩相右行剪切作用。

5.2 不同期次构造时代分析

康古尔构造带韧性变形时间的热年代学研究成果诸多,李华芹等(1998)在康古尔金矿床卷入韧性变形的流纹岩中获得300±13Ma全岩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和299±16Ma的锆石U-Pb年龄,陈文等在石英滩金矿东南获得韧性挤压变形带中未变形花岗斑岩体钾长石40Ar-39Ar年龄(280.2±1.4)Ma和韧性挤压变形形成的白云母绿泥石糜棱岩的全岩40Ar-39Ar年龄(283.7±2.4)Ma。以上年龄信息表明早期南北向韧性挤压时间约在300~280Ma之间,本文获得红丘陵地区卷入韧性剪切的英云闪长岩体锆石U-Pb测年结果为294.8±2.0 Ma(另文发表),可进一步限定南北向挤压变形时间为294~280 Ma之间。区域上康古尔构造带内的侵入体普遍卷入了右旋剪切变形,已有数据显示卷入右行剪切的花岗岩和超镁铁岩锆石U-Pb年龄主体集中在280~267 Ma(焦建刚等,2013;Wang et al.,2014;尤敏鑫等,2017),反映右旋走滑剪切变形发生在晚二叠-中三叠世期间。此外,王瑜等对克孜尔塔格岩体中角闪石、黑云母等单矿物40Ar/39Ar测年认为右行走滑主要集中于276~253.9 Ma(王瑜等,2002;Wang et al.,2008),陈文等(2005)通过获得多个康古尔金矿糜棱岩的Ar-Ar年代学数据认为右行剪切的主活动时代为262.9~242.8 Ma,以上信息表明右行剪切变形时间为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

5.3 区域地质意义

天山及邻区普遍发育下石炭统与下伏地层之间角度不整合(王立社等,2005;李向民等,2006),且已有研究结果表明东天山地区与洋壳俯冲相关的岩浆活动均早于320 Ma(顾连兴等,2006,2007;周涛发等,2010),以上地质现象说明区内古洋盆早石炭早期已经闭合。早石炭世之后觉罗塔格地区已经进入碰撞后伸展阶段(夏林圻等,2002,2008;王京彬等,2006),并形成康古尔有限洋盆(Xia et al.,2005;王国灿,2019)。红丘陵地区与康古尔洋盆有关的陆缘沉积体系干墩组、梧桐窝子组和企鹅山组半深海-深海火山-沉积建造组合就是对应的沉积记录,大约在早二叠世早期(290~280 Ma)康古尔有限洋盆闭合(王国灿等,2019),区内进入碰撞后陆内挤压和后造山阶段(韩宝福等,1998;顾连兴等,2006;李锦轶等,2006;Zhang et al.,2003)。这一闭合时限与南北挤压构造变形时间基本一致,表明区内广泛发育的南北向挤压变形构造是由于康古尔有限洋盆闭合,中天山地块与吐哈地块南北向碰撞挤压作用形成的,代表了觉罗塔格地区挤压环境的构造记录。区域地质资料表明晚二叠-早中三叠世由于天山造山带东段、东准噶尔造山带和西侧哈萨克斯坦弧形造山系东缘三向汇聚的作用(Xiao et al.,2015,2018),觉罗塔格地区发生陆内挤压缩短变形,红丘陵地区右行剪切变形反应了该期陆内转换压缩变形(王国灿等,2019)。

6 结论

(1)康古尔构造带红丘陵段发育2期韧性变形作用,D1期为南北向挤压变形作用,形成于晚石炭-早二叠,D2期为右行走滑构造,形成于晚二叠-早中三叠世。

(2)康古尔构造带红丘陵段同构造矿物组合、显微构造及石英c轴组构综合指示D1期南北向挤压变形温度为500~650℃,糜棱岩化环境相当于高绿片岩到低角闪岩相;D2期右行走滑剪切变形为低温变形,温度小于350℃,糜棱岩化环境相当于低绿片岩相。

(3)结合已有的年代学资料提出南北向挤压韧性变形是由于康古尔有限洋盆闭合,中天山地块与吐哈地块南北向挤压作用形成的,反映了觉罗塔格地区挤压环境的构造记录,而右行走滑变形可能代表了碰撞后陆内转换压缩变形特征。

[附中文参考文献]

白建科,刘池阳,张少华,卢进才,孙吉明.2018.东天山吐哈盆地南缘企鹅山群玄武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对北天山洋闭合时限的约束[J].岩石学报,34(10):2995-3010.

曹锐,木合塔尔·扎日,王敦科,曹福根.2016.东天山觉罗塔格造山带康古尔塔格断裂带构造特征及边界属性研究[J].西北地质,49(3):28-38.

陈文,孙枢,张彦,肖文交,王义天,王清利,姜立丰,杨俊涛.2005.新疆东天山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40Ar-39Ar年代学研究[J].地质学报,79(6):790-804.

顾连兴,张遵忠,吴昌志,唐俊华,三金柱,汪传胜,张光辉.2007.东天山黄山-镜儿泉地区二叠纪地质-成矿-热事件:幔源岩浆内侵及其地壳效应[J].岩石学报,23 (11):2869-2880.

顾连兴,张遵忠,吴昌志,王银喜,唐俊华,汪传胜,郗爱华,郑远川.2006.关于东天山花岗岩与陆壳垂向增生的若干认识[J].岩石学报,22(5):1103-1120.

韩宝福,何国琦,王式洸,洪大卫.1998.新疆北部后碰撞幔源岩浆活动与陆壳纵向生长[J].地质论评,44(4):396-406.

韩春明,毛景文,杨建民,王志良.2002.东天山晚古生代内生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和成矿规律[J].地质与勘探,38(5):5-10.

胡玲,刘俊来,纪沫,曹淑云,张宏远,张忠岩.2009.变形显微构造识别手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1-96.

黄学猛,张进江,许志琴.2016.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在地壳构造变形研究中的应用[J].地质学报,90(6):1130-1145.

姬金生,陶洪祥,曾章仁,杨兴科,张连昌.1994.东天山康古尔塔格金矿带地质与成矿[M].北京:地质出版社:1-89.

焦建刚,郑鹏鹏,刘瑞平,段俊,姜超.2013.东天山图拉尔根Ⅲ号岩体锆石年龄及地质意义[J].地质与勘探,49(3):393-404.

李华芹,谢才富,常海亮.1998.新疆北部有色贵金属矿床程开个作用年代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62-105.

李锦轶,王克卓,孙桂华,莫申国,李文铅,杨天南,高立明.2006.东天山吐哈盆地南缘古生代活动陆缘残片:中亚地区古亚洲洋板块俯冲的地质记录[J].岩石学报,22(5):1087-1102.

李向民,夏林圻,夏祖春,徐学义,马中平,王立社.2006.东天山石炭纪企鹅山群火山岩岩石成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36 (3):336-390.

李向民,夏林圻,夏祖春,徐学义,马中平,王立社.2004.东天山企鹅山群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J].地质通报,23(12):1215-1220.

刘俊来,曹淑云,邹运鑫,宋志杰.2008.岩石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组构分析及应用[J].地质通报,27(10):1638-1645.

马瑞士,王赐银,叶尚夫.1993.东天山构造格架及地壳演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60-170.

马天林,孙立,徐兴旺.1998.新疆东天山康古尔金矿控矿构造特征[J].地质力学学报,4(2):47-54.

舒良树,马瑞士,郭令智,孙家齐.1997.天山东段推覆构造研究[J].地质科学,32 (3):337-350.

王国灿,张孟,冯家龙,廖群安,张雄华,康磊,郭瑞禄,玄泽悠,韩凯宇.2019.东天山新元古代-古生代大地构造格架与演化新认识[J].地质力学学报,25(5):798-819.

王京彬,徐新.2006.新疆北部后碰撞构造演化与成矿[J].地质学报,80(1) :23-31.

王凯,计文化,孟勇,张欣,朱晓辉,李平.2019.天山造山带东段构造变形对增生造山末期的响应[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43(5):894-910.

王立社,夏林圻,董云鹏,徐学义,夏祖春,李向民,马中平,杨鹏飞.2005.天山地区下石炭统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的地质意义[J].西北地质,38 (1):26-30.

王瑜,李锦轶,李文铅.2002.东天山造山带右行剪切变形及构造演化的40Ar~39Ar年代学证据[J].新疆地质,20 (4):315-319.

夏浩然,刘俊来.2011.石英结晶学优选与应用[J].地质通报,30(1):58-70.

夏林圻,李向民,徐学义,夏祖春,马中平,王立社.2005.巴音沟蛇绿岩岩石成因演化:天山早石炭世“红海型”洋盆的地质记录[J].地质学报,2(2):255.

夏林圻,夏祖春,徐学义,李向民,马中平.2008.天山及邻区石炭纪-早二叠世裂谷火山岩岩石成因[J].西北地质,41(4):1-68.

夏林圻,张国伟,夏祖春,徐学义,董云鹏,李向民.2002.天山古生代洋盆开启、闭合时限的岩石学约束-来自震旦纪、石炭纪火山岩的证据[J].地质通报,21(2):55-62.

向必伟,王勇生,朱光.2008.晓天-磨子潭断裂糜棱岩化过程的温压环境及其指示意义[J].矿物学报,28(2):161-168.

徐海军,金淑燕,郑伯让.2007.岩石组构学研究的最新技术--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J].现代地质,21 (2):213-225.

徐兴旺,马天林,孙立倩,李贵书.1998.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韧性挤压带基本特征及动力学意义[J].地质科学,33(2),147-157.

许志琴,王勤,梁凤华,陈方远,许翠萍.2009.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在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J].岩石学报,25(7):1721-1736.

杨兴科,姬金生,陈强,陶洪祥.1999.东天山区域韧性剪切带特征[J].新疆地质,17(1):56-65.

杨兴科,张连昌,姬金生,曾章仁,陶洪祥.1998.东天山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分析[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3):13-20.

尤敏鑫,张照伟,王亚磊,钱兵,张江伟.2017.东天山黄山南镁铁-超镁铁质岩体锆石U-Pb年龄及岩浆演化过程探讨[J].地质与勘探,53(5):903-914.

周涛发,袁峰,张达玉,范裕,刘帅,彭明兴,张建滇.2010.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花岗岩类年代学、构造背景及其成矿作用研究[J].岩石学报,26(2):478-502.

猜你喜欢
组构东天山糜棱岩
岩石磁组构对剩磁稳定性的制约探讨: 以印支地块中生代碎屑岩和拉萨林周盆地设兴组红层为例
粤西河台金矿成矿构造系统简析
粤西河台金矿田糜棱岩XRD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东天山中段晚古生代剪切带叠加特征及构造控矿作用
东天山卡拉塔格矿集区奥陶—志留纪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彭水廖家槽地区灯二段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
粤北花岗岩型铀矿矿集区糜棱岩带特征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
空间组构与空间认知
探讨变质核杂岩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东天山三道岭地区泥盆纪岩石地层单位厘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