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钊
(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安徽 涡阳 233600)
涡麦 66是由安徽省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莱州137×周麦16)F1 为 母本、郑育麦 9987为父本有性杂交,采用高、低肥,早、晚播轮替选择改良系 谱法选育而成。2013~2017 年该品种在国家黄淮南片各级试验中增产幅度大,表现优异。2014~2017年参加并完成了国家黄淮南片冬小麦水地组区域试验和 生产试验,2018 年通过国家审定( 国审麦 20180031) 。涡麦 66耐热耐旱, 抗倒伏,稳产性突出,且具有 800 公斤以上产量潜力,是高产( 超高产) 育种上的一个新台阶。
1.1 特征特性
1.1.1 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涡麦66属中晚熟多穗型半冬性品种,比对照品种周麦18成熟期晚0.9d。芽势强,幼苗半直立,生长健壮,冬季抗寒性中等,分蘖力中等,分蘖成穗率较高。较耐倒春寒。株高78-85cm,茎秆弹性好,抗倒伏。株型松紧适中,旗叶细小,上冲,穗层厚。后期根系活力强,耐旱性好,耐后期高温,灌浆充分,熟相好,活棵成熟。穗纺锤型,穗大穗匀,穗码较密,白壳,长芒,白粒,籽粒近圆形,半角质,饱满度好,容重较高(2015年、2016年区试平均容重792g/L、780g/L)。2015年、2016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2.2万、36.6万,穗粒数32.2粒、36.5粒,千粒重47.7g、48.2g。
1.1.2 品质特性:国家黄淮南片区试抽混合样化验2015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05g/L、蛋白质(干基)13.76%、湿面筋27.4%、稳定时间7.3min、吸水量55.2mL、沉降值38.0mL、最大抗延阻力312E.U.、拉伸面积62cm2、延伸性145mm、硬度指数62。国家黄淮南片区试抽混合样化验2016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12g/L,蛋白质(干基)12.95%,湿面筋27.1%,稳定时间3.2min。适合加工馒头和面条。
1.1.3 抗病性: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田间和实验室抗病性接种鉴定,2015年、2016年结果:条锈病:中感/高抗,叶锈病:中感/中抗,白粉病:中感/中感,纹枯病:中感/中感,赤霉病:高感/高感。综合抗病性优良。田间自然发病:白粉病、条锈病、纹枯病、赤霉病中等,叶锈病中等偏重。赤霉病发生较重的2016年,涡麦66田间发病率低,表现出较强的耐病性。
1.2 产量表现: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冬水组区试,2014-2015年度平均亩产578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10.7%,极显著,19点汇总,19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居冬水组第3组区试15个参试品种第1位。2015-2016年度继续试验,平均亩产557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8.53%,极显著。22点汇总,21点增产,增产点率95.5%,居第3组区试16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两年平均亩产567.5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9.62%,增产点率97.8%。2016-2017年度国家黄淮南片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5.6kg,比对照周麦18号增产7.34%,增产点率95.5%。高产示范: 2020年6月,在涡阳县经专家实打涡麦66 产量为12172.5kg/hm2,五处百亩以上繁殖示范田产量超过10650.0kg/hm2。
2.1 育种目标
我国是世界小麦产量和消费量第一大国,安徽是我国小麦主产省份之一。但受耕地资源约束,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提升小麦产量增长的空间有限,加之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多地少矛盾日益加剧,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单位面积产量的持续提高是确保小麦总产稳定的关键。高产基础上的品质改良是我国小麦育种的不二法门。高产、稳产、广适为我们育种的首要目标。
2.2 选育技术
采用高、低肥,早、晚播轮替选择新技术选育超高产、稳产、抗病、广适的小麦新品种。一是充分挖掘、聚合、累加产量三要素高产性能的有效等位基因,稳定群体,根据穗粒数和粒重的增加选择单穗生产力,进行高产超高产育种,保证产量潜力递增。二是选择品种对各种病害(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和逆境的综合抗性,把病害及不良环境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保证品种产量的稳定性。三是优化株型,增加穗部的光合生产能力,截获更多的太阳能,提高光合效率为主导思想。四是大田密度条件下的抗倒伏性作为重点性状,在杂种后代选拔过程中不断强化。五是对春季发育节奏和熟相细化甄别选择,选育的品种既抗寒耐冷,又能抵抗干热高温。六是籽粒要大而饱满,腹沟浅,出粉率高,粉白,满足下游制粉工业要求。
2.3 组合亲本的选配
不同亲本间要优点多、缺点少。追朔各亲本系谱组成,了解抗病、抗逆、优质、高产等基因供体,这些基因供体最好来自于不同的遗传背景。通过对涡麦66亲本组成系谱分析,看出涡麦66的三个亲本来自不同的遗传背景:
莱州137典型胶东生态型,株高65-70厘米,倒3叶以上叶片较小,透光率高,抗倒抗病。 1999年经专家验收,抽测实打面积2.326亩,亩产达到773.86千克,创全国冬小麦区单产最高纪录。其丰产基因来自两个地方品种蚰子麦和蚂蚱麦,抗病性遗传了洛夫林系列。周麦16则是周麦系列的代表性品种。分蘖力强,株型紧凑,株高70厘米左右,抗倒伏,多花多实,结实性好,抗病性好,适应性广。多花多实和抗病基因来自小黑麦。郑育麦9987是豫麦类型优良继承者。株高78厘米左右,抗倒伏,耐后期高温,多花多实,粒重高。耐纹枯病。
2.4 后代选拔技术
一是早代筛选时及时确定为重点组合,充分放大后代群体,以保证优良等位基因的聚集,保证优良性状聚合单株大概率出现和选中。选择半冬性、分蘖力强、苗势壮、成穗率高、群体综合抗病性强、叶功能持续时间长、穗大粒多的组合或株系;二是在田间分阶段对有关性状进行选择 , 特别是中后期,对株型、株高、结实性、抗病、抗倒、熟相等要严格把关,选择株型紧凑、茎秆韧性强、落黄转色顺畅、各种病害的综合抗性优良的株系或株行;在室内对籽粒饱满整齐度、穗粒重等严格考种 , 以保证多抗、高产目标的实现 。三是采用高、低肥,早、晚播轮替选择技术,以利广适、丰产、抗逆优良单株、品系的选择和高产育种目标的实现。选择株高适宜、耐早晚播、耐瘠薄、对肥水投入敏感、耐密性好、穗容量大、株行间透光优良的株系或穗系。
探寻产量三要素积最大值的最佳平衡点,可能存在多种路径。保证合理群体的基础上,粒数与粒重积即穗粒重便是我们要选择产量函数的变量。因此,黄淮南部麦区特别是安徽淮北地区小麦高产育种要把增加穗粒重,作为超高产育种的主攻方向。黄淮南部麦区高产小麦品种应具备如下特征特性: 芽势强,冬性或半冬性,冬季抗寒性强,耐春季低温,播期弹性大,分蘖成穗率高,年前生长繁茂,年后生长稳健,茎蘖整齐,穗分化时间长,粒叶比和收获指数高、春季温钝光敏,高矮适中(73—83cm),茎秆细韧,抗倒伏,株型松紧适中,旗叶短小、直立上冲,叶功能持续时间长,落黄优良,不早衰,早中熟。长方型穗,穗码疏密适中。亩穗数43万左右,穗粒数40粒上下,千粒重45克以上,籽粒整齐饱满,容重高,商品性好。抗性要求中至高抗条锈病、白粉病,中感至中抗纹枯病、赤霉病。品质达到中强筋粉标准。安徽省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仍在继续增长,主要源于穗粒重的提高。抓住产量结构的同时,高度重视株型、抗倒抗病性、熟相等性状的遗传改良,是安徽省今后育种的主要方向。常规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统筹兼顾,实现定向、精准改良小麦生理生化性状、提高光能利用率、挖掘产量潜能;提高改善田间选择效率及目的性是未来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