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下成长的养蜂人
———记赣南著名养蜂专家刘吉海

2021-12-24 18:54:56龚文广
蜜蜂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安远安远县蜂种

龚文广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凯旋新村8-3-307,浙江 杭州 310020)

1 永跟党走,永葆初心

1938 年,在江西赣州南康凤岗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一个贫苦人家的儿子——刘吉海降生了。19 岁的刘吉海,勤奋努力,顺利考入了江西省樟树农校植保专业。20 世纪60年代初,21 岁的他,毕业分配在江西省养蜂研究所工作,那时,“蜜蜂是一宝”。养蜂投资小,见效快,无风险,不占田,不占地,为农作物传花授粉,可以获得多种收益。是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家庭富裕的好产业。省里要在全省发展养蜂,要挑选、下派优秀年轻干部去支援地方,去传授养蜂技术。时年他20 出头,血气方刚,充满抱负理想。毅然决然地报了名,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落后的赣南去,到偏远的山区去。

江西省养蜂研究所党委批准了他的请求,决定派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来实习的董秉义等4 位大学生一并下到赣南,为当地筹建一个标准示范性蜂场。肩负使命,怀揣初心,他们为蜂而行,一起来到了安远这个安详边远的小县城。这些年轻人,没有辜负党的重托与期望,与农民一起劳动,一起早出晚归,同吃同住。他们钻深山老林,爬高山峭壁,淘野生蜜蜂,寻觅中蜂种,经常是一脚泥土,满身汗水。他们一切从零开始,尽管采收蜂种辛苦,但是一旦发现了野生蜂,收获到一群蜂种,他们便会由衷地快乐与欢笑。一年后,奋斗在养蜂事业第一线的刘吉海被批准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成为一名在党旗辉映下成长的养蜂人。入党后的他,在养蜂道路上初心愈坚,奋斗不止。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刘吉海及其同事们的辛勤努力下,开赣南之先河,安远县岽坑乡首个国有示范蜂场办起来了。说来有趣,起初的蜂群共97 群,由不同造型的“蜂箱”盛装——有老式橱柜、旧窗框、木制水桶、装稻谷的圆木兜、大树窟窿,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消息传开,人们听说岽坑乡办起了示范养蜂场,周边乡村的农民学习养蜂的热情陡然高涨,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见此情景,刘吉海与同事们十分欣喜,他们热情接待,分工合作,做完了集体蜂场的事情,又轮流去帮助左邻右舍收捕野生蜜蜂,传授过箱技术。

然而,好事多磨,当时常有中蜂飞逃现象发生,好不容易收回的蜂群又飞跑了,严重挫伤了农民养蜂的积极性。面对此情此景,刘吉海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领着同事们攻坚克难,不分周末与节假日,认真查找与分析发病机理与原因,最终发现是巢虫危害与缺蜜所致。于是,他们便对所有蜂群进行大检查,经常性地清洁蜡屑与堵塞蜂箱缝隙,查看蜂脾情况,从而有效阻断了巢虫的传播途径,防止了巢虫的发生,一举破解了中蜂飞逃的根源,重新激发了农民的养蜂热情。

与此同时,刘吉海还带领同事们亲自动手做新式蜂箱,对中蜂蜂种进行本品种选育与提纯养蜂事情一件一件,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地进行着。梅花香自苦寒来!刘吉海及同事们对养蜂事业的执着和努力,终于酿出了醉人的甜蜜。

2 牢记使命,毫不动摇

经过2 年的努力,有大部分的乡村农民掌握了基础养蜂技术,开展了蜜蜂饲养。这时,与他一起来支持乡村建设、开辟养蜂发展的同事,由于水土不服、语言不通,加上年龄偏大,没有成家,都陆续调走了,有的调回了省城,有的回了原单位。

不能回避的现实考验着他。他也想走,也想返回省城呀。他犹豫、彷徨,甚至有些动摇,回省城,生活条件好、工作环境好,且读书人不就是为了脱离农村、改变命运吗?他在做思想斗争,甚至是彻夜思考。但是,转念一想:“我也走了,国营蜂场谁来负责?蜜蜂谁来管理?蜂农谁来引导?国家的投入、之前所有的付出,岂不是白白浪费了?”他心疼,他难以割舍啊!他舍不得这里的农民,农民们依然需要他去指导分蜂,需要他指导防控蜂病,需要他提供优良蜂种;他舍不得这里一群群捧回来的蜜蜂;他舍不得一只只自己不分白天黑夜自制的蜂箱……,26 岁的他,坚定留下来了,继续坚守那不变的初心——既然选择了为党奉献一生,那我就为人民服务到底了。使命感在不断鞭策着他,责任感在时刻提醒着他。他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这块安宁、吉祥之地,挽留着胸襟如海的他。从此,刘吉海全心全意、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蜂场规模的壮大与技术设备的改进中。

20 世纪80 年代,赣州地区成立养蜂学会,缺乏专业养蜂干部。这时,刘吉海正潜心努力,致力于为蜂农排解蜂箱规格不统一、取蜜不卫生科学、饲养模式陈旧,沉浸在为蜂农解除巢虫困扰的关键时刻,却收到了干部调动函,提拔他到城里,去主管全区的养蜂工作,并分配给他一间48 m2房间给他。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初期,这可是科技人才才可享受的待遇呵!然而,刘吉海再一次放弃了这份进入城里的机会。最终还是选择留下来,矢志不渝,坚守初心,体现了一颗永不言弃、永不懈怠的共产党人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他认为,安远是山区,接地气,近百姓,便与蜂农打交道,好搞养蜂科研,好做养蜂的事情,有现成的实验基地。他婉言谢绝上级的调动,并真诚地承诺——只要是养蜂的事情,会议、培训、讲课,我服从组织,随叫随到,并衷心欢迎兄弟县学习养蜂的同志到安远来,互相学习交流、取长补短。

安远,仿佛令刘吉海中了魔,沾了就离不开。其实,他不愿离开安远的原因,是因为他喜欢上了这里的山水,甚至是一草一木、一花一蝶;是因为他爱上了这里的蜂农,他让当地一大批的老百姓学会了养蜂,尝到了养蜂的甜头。是呵,刘吉海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党旗的辉映下,坚定党性,保持初心,不忘本色,与蜂共舞,与当地蜂农水乳交融。多年来,老百姓们回忆起刘吉海,仍然念念不忘,直说他好,是一个好干部、好党员。

3 不辱使命,福祉蜂农

安远县双芫乡国有种蜂场,经过3 年的发展,成为整个赣南区的示范样板。当时,由于蜂箱不一致,巢框规格大小不一致,取蜜摇蜜,操作不便,浪费时间,压榨取蜜,污染蜂蜜,损伤子脾。于是,他便自费去外地考察学习,引进先进饲养模式和技术,他借鉴湖南省醴陵市先期使用朗式蜂箱法进行改进,采用了中蜂新法活框饲养模式,在当地逐步进行示范与推广。他买来锯子、铇子、锤子、凿子等木工工具,用业余时间,甚至是晚上休息的时间,摸索制作蜂箱,并将自己制作的蜂箱无私地奉献给集体蜂场使用,或送给附近有困难的农民朋友养蜂用。他谋划养蜂事业像头拓荒牛,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不断地创新发展——他自费从东北买来了第一代巢础加工机具,进行巢础生产;他学习运用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植入巢础,率先进行中蜂巢虫生物防治;他推广中蜂新法活框养殖技术,教育蜂农如何收捕野生蜜蜂,如何扎脾吊脾?如何过箱?如何保温过冬?如何选育蜂种?一样样,一件件,无私地传授给蜂农。不断探索的养蜂路上,脚踏实地的他,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养蜂工作任务摆进去。

20 世纪70 年代初,版石镇下坑村,是一个有370 户人家,1 200 口人的穷乡村,山上有许多茶树,却疏于管理,也苦于没有养蜂技术,而空有一片蜜源。县政府为改变这个贫穷山村的落后面貌,决定引进养蜂产业以带动农民脱贫,县里把这个工作交给了他。他立下军令状——不改变该村面貌,决不收兵!3 年来,1 000 多个日日夜夜,他奋战在山里,对茶树进行治理,疏松土地,增施肥料,走村串户,他蹲在蜂箱边,手把手指导农民学习养蜂。古永清、李文汉、李金旺3 户均是贫困户,刘吉海出钱出力出技术,帮助他们发展养蜂生产,送蜂种,传技术,帮摇蜜。最终,他与农民群众一起,居然把一个全县最落后、最贫瘠、最困苦的村子,改造成了“千担茶油,万斤蜂蜜”的全县出名的富裕小山村。为此,刘吉海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嘉奖,被授予全县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有人说,刘吉海的心像党旗一样,鲜明红火,永远照耀人民。刘吉海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养蜂专家。他扶助钟俊炳饲养蜜蜂,钟俊炳是个孤儿,幼儿时,因发高烧,错吃了药物,烧坏了眼睛,有一只眼睛视力只有4.3。1971 年,他指导钟俊炳养蜂,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提供蜂种,还送了10 只蜂箱给钟俊炳,钟俊炳当年就养蜂27 群,群产蜂蜜近20 kg,一年就收益400 多元。那时候,农民生产劳动一整天,10 个工分,才值0.80元!这可是比全年劳动的收益还多呀!钟俊炳是千恩万谢,感谢刘老师,刘老师说不用谢,我是做这个工作的,我的工作就是帮助你们发展养蜂,为你们服务。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暖心窝的话语。2016 年,钟俊炳骑摩托车去10 km 外的山里,放养蜜蜂,在回家的路上,由于大雨,摔在路坎下3 个多小时,没有人发现,出血造成昏迷,不久后去世。留下了一个同样先天残疾,个子只有一米多的妻子和一个读小学的孩子。逢年过节,刘吉海会专门去看望她们母子俩,每次都要从自己的工资中挤出500 元接济他们。

中寨乡大坝头村,蜜源资源相当好,可却没有几个人爱养蜂,年轻人不感兴趣,认为赚不到钱。此时,他已退休。他为了带动当地农民饲养蜜蜂,他自掏腰包,出资金6 000 元,饲养了43 群中蜂,创办起了实验养蜂场。他依然保持着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像老黄牛一样风雨无阻,常常骑着电动车,从县城到大坝头村的蜂场,往返15 km 山路,去看护与管理蜂群。有时电动车没有了电,有时轮胎被扎破了胎,没有电话,没有遇见过往的人报信的话,他几乎是推着电动车,三更半夜才能够回到家,这种情况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回!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他注重了蜜源资源,选种育种,饲养强群和精细管理,蜂蜜产量达到23.7 kg/群。创造了有史以来全县蜂蜜群产量最高纪录。当年收获蜂蜜1 000 kg,收益5 万多元。他的成功与养蜂技能,很快激发与带动了附近27 户农民学习饲养蜜蜂,依托养蜂产业脱贫致富。目前大坝头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饲养蜜蜂大村,村里的蜂农依旧在念叨着他、传颂着他。

4 鞠躬尽瘁,千古蜂流

党旗猎猎,是血染的风采。1964 年,撤销赣南行政区,成立赣州专区,从那个时候开始,由于安远的养蜂生产有特色,有成效,由于他在双芫、版石、中寨3 个乡镇建立与发展了规模蜂场,奠定了安远县的养蜂框架与坚实基础。他指导养蜂,带领农民养蜂致富,整个安远县的养蜂事业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20世纪70 年代初,赣州专区为了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发展养蜂,就选点确定在安远县孔田镇召开全地区养蜂工作会议,这也是赣南有史以来,级别最高、主题最突出的一个重大养蜂会议,由此,养蜂业在农业生产中,有了不可或缺的地位,这其中有刘吉海一份功绩。

1990 年,赣州地区农业局畜牧科在安远县版石镇举办全区养蜂技术培训班;2001 年,赣州市农牧渔业局饲料站在信丰县古坡镇金盆山村,举办全市乡村养蜂技术讲座;2012 年3月,赣州市农业和粮食局饲料站在安远县版石镇下坑村,宣传贯彻农业部《养蜂管理办法》……也许是冥冥之中蜜蜂的精神浸润了他的身心,也许是爱蜂的情怀偏爱、袒护着他,地区、市里、县里每次大的养蜂事件与活动,他一次都没有落下,全部参加了,他均到场唱主角,是重点授课人。在养蜂人心目中,刘吉海从未停止为蜂奉献、为民服务、造福蜂农的甜蜜事业,时时处处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知行合一的优秀品质与修养。

1993 年,由于他养蜂的特殊贡献,农业部通知他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33 届国际养蜂大会”,并作学术交流。他将几十年的养蜂工作经验进行总结,撰写了论文《赣南中蜂高产稳产技术措施》,递交大会会务组,并做了宣读;由于他的刻苦努力,安远县的养蜂业呈现辐射面广、规模大、产量高的先进性、代表性、特色性,多次被评为全省全地区养蜂先进县;由于安远县地理环境好,绿水青山,蜜源资源丰富,养蜂基础好,他退休后还办起了家庭示范蜂场,以安远县老年科协主席职务和赣州市老科协专家讲师团成员的身份经常指导各地蜂农养蜂; 2019 年,安远县双芫乡再一次受到中国农技协、赣州市政府、江西农业大学、安远县委重视,设立了全国为数不多的一个养蜂科技小院,受到养蜂界的支持和关注。在刘吉海的感召下,安远的养蜂在迅速发展,在阔步前进,如今熠熠发光,闪烁光辉,整个县域养蜂的群落,宛若广袤夜空的星星,洒落在安远的群山之间。

2018 年2 月20 日,80 岁的刘吉海,告别了人世间。青山呜咽,森林悲怆。刘吉海走了,但是刘吉海的精神却始终影响着一代代养蜂人,安远的老百姓铭记他,赣南的养蜂人缅怀他。铭记这位好党员,缅怀这位好心人。

猜你喜欢
安远安远县蜂种
钟晓辉绘画作品选
昔日江上渔民,今日长江卫士
口吃男孩的福尔摩斯
蜜蜂育种中对种用雄蜂的培育
青年生活(2019年5期)2019-09-10 07:22:44
“老顽童”爸爸
种蜂王的选择
中国蜂业(2018年7期)2018-07-27 03:50:00
“秀”出宝贝的“全身照”
江西安远:主动作为拓富路 内外兼修促脱贫
中国公路(2017年16期)2017-10-14 01:04:33
不同赤眼蜂蜂种对大豆食心虫的防治效果
安远县:猕猴桃迎来采摘季
老区建设(2017年23期)2017-03-24 07: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