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君 , 王 振
(南阳职业学院,河南 南阳 474500)
循环经济即资源循环型经济,最早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90年代进入我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循环经济逐渐进入到大众视野中并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循环经济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显著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旅游,促进了我国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循环经济理念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当前,我国大部分旅游景区还是采用粗放型管理方式,尽管能够在短时间内为旅游景区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旅游景区开发管理方式会对景区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破坏,造成旅游景区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不利于旅游景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类似这样的问题,人们开始意识到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旅游景区发展中的重要性,以此来确保旅游景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循环经济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即对物质的循环利用与再生的经济,实质上属于资源回收利用经济模式[2]。总体来说,循环经济理念是以提高资源应用效率与实现重复利用为目的,同时不破坏自然环境发展规律,使得各种物质能量能够自然运转。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通过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在帮助人们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确保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所以,通过循环经济的作用能够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发展形式,有效地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改善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在此过程中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3]。由此可以看出,循环经济理念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相一致,在今后必然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生态环境保护表示在针对某个区域开发建设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4]。而本研究关键在于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所以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将重点探讨旅游生态保护方面的内容。从本质上来看,相比较于其他产业,旅游产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在以自然景观赏析为主的景区中更加明显。所以,当旅游景区在进行开发、建设以及管理过程中,假如对景区内的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破坏,必然会影响到景区活动的开展,对景区长久、稳定发展产生较大阻碍。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深入分析并整合与景区生态环境相关联的因素,进一步提高景区管理水平,最大程度降低景区管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确保景区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并进。
尽管有较多景区已经意识到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在管理过程中注重对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然而从实际景区管理现状来看,对旅游生态的保护仅仅体现在表面上,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探索,自然没有全面贯彻到景区管理以及开发工作中。在此背景下,许多景区在进行开发与建设过程中,由于没有真正重视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在实际开发中出现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利于改善景区生态环境水平,难以确保景区能够长久、稳定发展。
在循环经济理念下,要想有效确保景区生态环境得到切实的保护,一方面要求景区管理人员拥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够科学合理地开展景区管理行为;另一方面也要能够充分领悟与运用循环经济、生态环境保护等知识内涵,从而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实现相互之间的融合,真正做到对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然而,当下这种高水平综合型人才资源严重匮乏,景区很难招收到适合的管理人员,这对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实际上,由于当下景区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不高,造成景区制定的许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也无法寻找出适宜的、可行的解决策略,一方面难以实现对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也会对景区今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不利于进一步提升景区的经济收益。
要想确保循环经济理念能够得到贯彻落实,景区在进行管理过程中需要重视管控自身的开发行为,防止不合理开发给景区生态环境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5]。然而从当下我国许多景区开发现状来看,许多景区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也没有针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具体承受力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只是从运营效应层面出发进行景区及周边环境的开发,难以真正做到对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无法实现景区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关研究表明,旅游景区的综合经济收益和游客的认知水平与消费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游客都没有树立合理消费与绿色消费的意识,在这些不良因素影响下,许多景区管理人员为了迎合游客需求而采取不科学的经营手段[6]。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景区经营效益,一些景区的开发以游客实际需求为基础,并没有深入探究游客需求是否合理,导致景区资源被过度、不合理开发,威胁到旅游景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此外,旅游景区经营主体并未形成良好的全局意识,不能够做到景区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了更好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增加自身的市场影响力,通常对一些景区资源过度开发,既造成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不稳定,也对旅游景区经济的未来长久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最后,旅游景区当地的居民也没有建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当旅游景区发展与居民自身利益产生冲突时,往往会不顾生态环境保护而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甚至会产生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产生十分恶劣的影响,阻碍了旅游景区经济的循环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进行旅游景区规划管理过程中,不仅要严格遵守旅游产业方面的法律法规,确保各项开发与施工工作都不违背法律规定,也需要结合生态旅游开发要求,加强对项目建设过程的监察以及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对后续建设产生较大影响,此外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当需要变更部分施工方案时,必须要上报到上级部门,待上级正式核实、批准之后才可以改变原有建设方案[7]。从组织管理层面来看,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不单单是景区自身的事情,同时也需要得到区域政府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在其的指导与管控下,联系景区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开展景区生态旅游发展工作,以旅游景区管理单位为主导,加强对旅游开发企业的监管与约束,全权负责旅游景区开发、改进以及管理等工作,确保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能够得到切实的保护[8]。
随着现代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旅游生态环境的过度破坏,生态旅游逐步进入到人们视线中并得到了充分的认同,并发展成为一个新型的旅游产业,对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以及旅行者等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9]。尤其是旅游景区管理人员以及建设人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旅游景观管理与运营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需要深刻领悟生态旅游、生态系统等相关方面的内容。然而当下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高水平人才资源缺失严重,对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产生了较大阻碍。为了有效解决这样的问题,旅游景区应当要加强高水平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加强对景区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学习,倡导其在工作之余加强对生态方面知识的学习,同时选取优秀的管理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汲取其他景区的开发与建设经验,领悟景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要点;另一方面,景区可以请知名人士为管理人员开展主题演讲活动,传授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强化景区管理人员的总体素养。另外,景区可以招聘一些拥有扎实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积极开展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工作,实现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是一个拥有显著计划性的活动,为了有效防范景区建设与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必然要在生态旅游各个构建阶段重视对旅游活动的管理。首先,各个旅游景区应当要紧密结合自身的景区特征,打造拥有自身特色的旅游线路,确保线路规划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其次,旅游景区要加强对导游队伍的管理,创设一支专业水平高的导游团队,可以引导各个旅行社有序开展各项旅游活动。最后,景区应当要加强对旅行者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路线图、电影等不同宣传载体的教育功能,同时科学管控景区游客规模与观赏范围等,防止对景区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破坏,影响景区的长久、健康发展。
游客的消费习惯与理念是旅游景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实现旅游景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政府部门、旅游景区以及相关旅游机构等应当要积极引导游客构建绿色消费理念,以此来保证旅游景区经济的循环健康发展。贯彻落实游客的绿色消费理念是开展旅游经济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部分,事实上绿色消费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10]:1)游客在旅游消费过程中,应当要首选未被污染的绿色旅游产品,以及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旅游产品;2)在进行景区游览过程中,游客应当要保管好自身的生活垃圾,做到垃圾不乱扔、垃圾合理分类等,有效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3)在重视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基础上,还需要倡导游客从细节上重视环保,主动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逐步转变以往消费方式与习惯,促进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开展旅游景区开发与建设工作时,应当要积极运用现代最新的技术手段,最大程度降低旅游资源的损耗,减少旅游废弃物的产生,实现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为了有效确保绿色技术在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构建相应的绿色技术体系十分重要,是旅游景区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保障。绿色技术体系一方面涵盖了污染治理技术,另一方面也涵盖了废物再利用技术以及垃圾废物清理技术,通过构建绿色技术体系既能够有效降低景区环境开发中的资源消耗,同时尽可能减少开发过程中的废物排放量,有效保护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理念在我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旅游景区管理人员应当要清晰认识到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景区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充分重视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当下,我国许多景区对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够完善,为此在接下来的发展历程中,要加强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培养,构建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机制,加强景区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