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正,晋 颖,杜兴涛
(河北金融学院保险与财政学院,河北 保定 071051)
深度贫困地区要巩固脱贫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农业生产经营受自然灾害因素影响大,农业保险可以保障农业风险,对农户的损失进行保险赔偿,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手段。课题组通过对农业保险参与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内在机理的研究,围绕具体的实践模式进行分析,对农业保险参与产业扶贫以及完善农业保险产业扶贫机制的发展进行经验总结和科学评估[1]。
相比于一般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呈现出自然环境更恶劣、资源更匮乏、地域集中连片的特点。分析深度贫困地区面临的致贫返贫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脱贫不稳定导致返贫。脱贫不稳定的原因在于相比其他地区,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没有稳定持续的收入。脱贫不稳定主要表现为不同年份间收入波动大,应当脱贫不脱政策,同时加大力度健全返贫预警机制。另一方面,偶发因素导致返贫,主要类型有因病返贫和因灾返贫。由于突发的重大疾病或意外事故导致家庭丧失劳动力,收入减少的同时支出急剧增加,或者受到旱灾、洪灾的影响导致当年收入下降。由偶发因素导致的返贫,除了政府直接救济外,更好的解决方法是通过保险的方式化解风险[2]。
在农业保险产业扶贫的过程中,通过保险机制可充分利用好扶贫专项资金,实现财政资金投入放大效应,提高困难贫困户抵抗风险的能力,为贫困地区增信、融资,降低贫困地区再次陷入贫困的可能性。
第一,农业保险具有风险保障效应,为农户的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基本保险保障,具有普惠性质。以三大主粮保险为例,目前已经实现了保费补贴比例100%,不需要农户自缴保费,且当发生自然灾害时可以得到保险赔偿。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政府为农民统一购买了大病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农房保险,为农民提供了一揽子保险计划,防止他们因病返贫、因灾返贫[3]。
第二,农业保险具有精准扶贫效应,以事前的保费补贴代替了事后的救济金发放,减少了权利寻租,提升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农业保险有利于解决传统扶贫工作中的顽疾,如扶贫款被挪用、截留或冒领等。从农民的角度,农户根据实际受灾损失情况获得保险理赔,体现了社会公平;有损失的农户都能得到赔偿,减少了腐败和权利寻租,从而提升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实现精准扶贫的效果。从政府的角度,农业保险以较少的保费财政补贴撬动了更多的社会资金和农民个人资金,解决了传统灾害救济工作的痛点。
第三,农业保险具有产业支持效应。农业保险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主要路径有3个:1)特色农险方式。围绕深度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业开发创新型保险产品,并提高各级财政特别是县级财政的保费补贴比例,以特色农险保障深度贫困地区脆弱的产业发展。2)险资直投方式。保险公司成立专项产业扶贫资金,在全国范围内筛选项目定向扶持特色产业发展,通过提供行业标准、技术支持、人员辅导等多种方式,构建“政府+企业+合作社”的产业新模式。3)“政融保”方式。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农户普遍无可抵押资产、融资难的难题,使用农业保险为农户增信,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化扶贫项目、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支持重点,实现“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4]。
河北省阜平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属于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深度贫困县。2012年,阜平县成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扶贫开发工作的第一站,也由此吹响了全国精准扶贫的号角。2020年,阜平县退出贫困县序列。阜平县精准扶贫的模式是“金融扶贫,保险先行”。在风险保障方面,阜平县政府和保险公司合作,共同开发特色农业保险产品,包括核桃、大枣、食用菌等,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在保费缴纳方面,农户缴纳一部分保费,其余由省财政、县财政提供资金进行保费补贴,实行“基本+补充”的保险模式。在产业扶持方面,通过保险深度参与产业精准扶贫的全过程,提升了产业的发展水平,形成了以大枣、核桃、肉牛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特色产业,有力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在融资模式方面,通过“政府搭台增信+惠农担保公司+保险兜底保证”的方式解决了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题。
甘肃省内的临夏州和四省藏区属于“三区三州”,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针对“三区三州”的精准扶贫,政府先后推出了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金融扶贫等多项措施,产业发展对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成效。其中,在保险支持产业扶贫方面,甘肃省针对贫困户推出了18个保险品种,实现农业保险对全省主要特色优势产业和贫困户全部种养产业的全覆盖。“贫困户”全覆盖方式下,重点对现有贫困户、返贫户和新识别贫困户全覆盖,实现“一户一保”。“特色产业”全覆盖下,因地制宜,精准设计险种,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开发险种,兜底损失[5]。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县、革命老区县、国家重点贫困县,2017年,被列为海南省唯一的深度贫困县。2020年,白沙黎族自治县正式脱贫,退出贫困县序列。“保险+期货”是一种目标价格类保险,通过将作为保险对象的农产品到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减少价格波动的影响,保证产品的销量,尽可能地降低农业活动的风险。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进行的“保险+期货”主要是橡胶保险,以市场化的方式降低了胶农的风险。橡胶“保险+期货”实现了三赢:提高了胶农的收入,助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稳定了橡胶这一战略物资的供应。
通过以上农业保险参与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案例,可以发现农业保险在脱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验有以下三方面:农业保险通过风险兜底保障扶持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农业保险通过为农户增信的方式帮助贫困户获得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农业保险通过创新型保险品种削减价格波动给经营收入带来的影响。当前的农业保险产业扶贫机制也存在弊端和不足,主要问题为以下几方面:保险扶贫的效果受政策的制约较大,农业保险参与产业扶贫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农户的风险意识有待加强,农业保险扶贫作用机制有待完善[6]。
为了更好地实现农业保险的产业扶贫效应,建议从政府部门、贫困户、金融机构等多方入手,创新农业保险产业扶贫机制。
政府部门在农业保险产业扶贫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建议在顶层设计上对农业保险的惠农政策进行完善,脱贫不脱政策,加大保费补贴力度,对支持产业发展的特色农险在保费补贴上进行倾斜。省级财政部门继续完善特色奖补政策,将更多需要补贴的现象纳入到省级财政奖补当中。建议在协调机制上构建财政部门、气象部门、农业部门、地方银保监局共同组成的农业保险工作小组,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农业保险政策的决策效率[7]。鼓励开放性、政策性的金融机构在业务范围内为乡村振兴提供长期信贷支持,始终坚持农业政策性的职能定位,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粮食安全、脱贫攻坚等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重要作用。
风险保障功能是保险的基本职能。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需要保险公司改进其产品和服务。在承保环节,保险公司应当充分向农户介绍保险产品的具体信息和保险的作用,减少强制摊派;在核保环节,应发挥村级金融服务站的职能,对保险对象进行核保;在风险管理服务环节,保险公司应同气象部门一起,及时对极端天气进行预警,尽可能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在理赔环节,保险公司应当准确迅速地查勘定损,在第一时间完成理赔,将理赔款交给受灾农户。开展农产品的保险试点,按照全市统筹、专款专用的原则,保费补贴纳入在承保公司开设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费专用账户管理,独立建账,单独核算。财政资金与保险资金的结合,是继财政运用贷款贴息、民办公助等手段之外,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的又一重大创新方式,对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将发挥重要作用[8]。
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目前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融资贷款难题,已经形成了“政融保”“政银保”“险资直投”等模式,未来需要因地制宜,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第一层面是个体农户。个体农户贷款金额低,但是缺乏抵押物,抵御风险能力差,建议通过风险保障、贷款保证保险为农户增信,带动农户致富。第二层面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规模较大,贷款需求更高,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吸纳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对贫困户致富有带动作用。建议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专项贷款支持,从政策、利息等多方面提供优惠[9]。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推动扶贫产业落实农业保险,开发特色农业保险,探索推进天气指数、价格保险等特色保险,构建扶贫产业保险综合体系。目前,重庆市、宁夏盐池县、海南白沙县、河北阜平县等地的经验表明,深度贫困地区历史情况、地理环境、主要产业各不相同。因此,扶贫保险产品需要一县一方案,建议针对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特色产业、农户收入等情况专门设计,以一揽子保险方案对农户的生产经营风险、农房风险、大病风险等进行统保,从而做到通过保险产品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同时,建议加大对创新型保险产业的探索,如指数保险、价格保险等,以应对不同的农业经营风险。
保险科技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越来越丰富。伴随着这一趋势,建议将智慧农险同产业扶贫进行结合,开发和探索适用于贫困地区的智慧农险方案。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多位于地形条件复杂、交通较为不便的地区,包括智能理赔、无人机、牛脸识别在内的新科技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和应用空间[10]。
靠着艰苦卓越的努力,深度贫困地区已经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然而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依然在路上。为了帮助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项目组构建了农业保险的产业扶贫机制,通过农业保险和产业扶贫的深度融合,争取实现以保险创新和保险发展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升级,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