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 年)》的理论解读

2021-12-24 13:01青海余秀生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1年3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规划

青海 余秀生

【热点背景】

2021 年1 月10 日,中共中央印发了《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 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专门规划,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是“十四五”时期统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总蓝图、路线图和施工图。

《规划》指出,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开创了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为在新的起点上建设法治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划》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全面对外开放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把全面依法治国摆在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保障性位置,向着全面建成法治中国不断前进。

《规划》指出,到2025 年,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备,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日益健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司法权运行机制更加科学有效,法治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内法规体系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 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形成,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理论解读】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规划》指出,持续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破除隐性准入壁垒,普遍落实“非禁即入”。全面清理、废止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不合理规定,坚决纠正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全面清理违法违规的涉企收费、检查、摊派事项和评比达标表彰活动。

2.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指出,推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完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创新驱动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急需的法律法规。

3.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规划》指出,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法治保障。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规划》指出,健全立法征求意见机制,扩大公众参与的覆盖面和代表性,增强立法透明度。对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立法项目,充分听取有关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健全立法征求公众意见采纳反馈机制,对相对集中的意见未予采纳的,应当进行说明。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为立法中的重大事项提供统计分析和决策依据。

2.履行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规划》指出,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着力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更加注重用法律和制度遏制不正当干预经济活动的行为。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持续整治变相设置行政许可事项的违法违规行为。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权。《规划》指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切实担负起宪法监督职责,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并将其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报告的重要事项。

4.我国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规划》指出,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服务重点领域和高频事项基本实现“一网、一门、一次”。2022 年年底前建成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涉及国家秘密等外,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平台办理,全面实现“一网通办”。

5.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规划》指出,牢牢把握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法治中国建设的正确方向。

6.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规划》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7.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规划》指出,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强人权法治保障,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限制、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和权利。

8.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规划》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作为首要任务,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将宪法实施和监督提高到新水平。

9.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规划》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10.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规划》指出,加强立法协商,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教育具有普及文化、提高文化水平的功能。《规划》指出,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

2.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划》指出,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到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中。

3.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划》指出,围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完善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规划》指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

四、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划》指出,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法治建设总体进程、人民群众需求变化等综合因素,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确保各项制度设计行得通、真管用。

2.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规划》指出,到2025 年,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备,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日益健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司法运行机制更加科学有效,法治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内法规体系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初步形成。

3.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规划》指出,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坚持符合国情和遵循司法规律相结合,坚持和加强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规划》指出,对立法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依法及时作出授权决定或者改革决定。授权决定或者改革决定涉及的改革举措,实践证明可行的,及时按照程序制定修改相关法律法规。

5.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规划》指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做好法治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实现集中领导、高效决策、统一部署。

6.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规划》指出,深化监狱体制机制改革,实行罪犯分类、监狱分级制度。立足我国国情和实际,加强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研究,尽快构建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法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7.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规划》指出,加强信息技术领域立法,及时跟进研究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法律制度,抓紧补齐短板。

【创新训练】

1.持续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破除隐性准入壁垒,普遍落实“非禁即入”。全面清理、废止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形式不合理规定,坚决纠正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这有利于( )

①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②激发市场主体的主导作用

③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规划》指出,到2035 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形成,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下列属于法治政府建设的有( )

①依法执政,领导立法

②依法行使,惩处失职

③依法行政,接受监督

④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我国积极参与执法安全国际合作,共同打击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贩毒走私、跨国有组织犯罪。这符合( )

①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②我国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基本立场

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

④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这是因为( )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把宪法、法律学习列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培训教育体系。抓住“关键少数”蕴含的哲理与下列一致的有( )

①梅花香自苦寒来

②一个篱笆三个桩

③好钢用在刀刃上

④牵牛要牵牛鼻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着力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更加注重用法律和制度遏制不当干预经济活动的行为。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持续整治变相设置行政许可事项的违法违规行为。大力推行清单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编制完成并公布中央层面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备案管理事项清单。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切实防止违法决策、不当决策、拖延决策。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在重大行政决策中的作用。

(1)结合材料简要谈谈法治中国建设的政治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政府为法治中国建设如何作为?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选项分析】材料中采取的这些措施有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①③符合题意;②中“主导作用”的说法有误;“共同富裕”在材料中未涉及,④排除。故本题选B。

2.【答案】C

【选项分析】“依法执政,领导立法”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题目说的主体是政府,①不符合题意;②③属于法治政府建设方面的内容,符合题意;“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的主体是司法机关,④排除。故本题选C。

3.【答案】B

【选项分析】我国积极参与执法安全国际合作,共同打击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贩毒走私、跨国有组织犯罪。这符合世界各国的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符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①③符合题意;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②错误;世界多极化与材料无关,④排除。故本题选B。

4.【答案】A

【选项分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①②符合题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③错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④错误。故本题选A。

5.【答案】D

【选项分析】抓住“关键少数”蕴含的哲理是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进程,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梅花香自苦寒来”体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①不符合题意;“一个篱笆三个桩”强调“三个桩”,即强调次要矛盾的重要性,②不符合题意;“好钢用在刀刃上”和“牵牛要牵牛鼻子”体现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6.【参考答案】(1)法治中国建设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①依法全面履行好政府的职能,有效发挥作用;②正确处理好与市场、社会的关系;③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推行清单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④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⑤政府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法治规划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规划·样本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