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超波 洪月华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7)
“互联网+” 时代, 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很多学校营建智慧数字校园。 依托智能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 凭借其无时空限制、 学习资源丰富、 交互功能强大、 用户体验良好等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地方院校学生的青睐, 无疑成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1]。 于是, 在“互联网+” 环境里怎样指导学生的网络行为,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使学生能快速获取有效信息和使用信息, 成为当前地方院校急需处理的重要课题。
“互联网+” 时代随着各行各业和网络的联系紧密程度不断加深, 同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 对作为以后生产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很多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时把信息素养作为考核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 “互联网+” 时代, 拥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 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信息素养是学生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必备的核心素质。 当前全球学习资源共享, 虚拟课堂、学校与远程教育的出现, 给人们终身学习带来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伴随着 “互联网+” 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根据互联网进行创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 翻转课堂, MOOC, 移动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的兴起, 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学生必须提高信息素养水平, 能从网络中快速搜集信息、 同时进行研究总结, 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学会自主学习, 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最终成为互联网+时代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 “互联网+” 时代对人才的具体要求, 同时也是地方院校努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内容。 但是 “互联网+” 背景下的创新亟需信息的支撑, 这就要求地方院校培育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务必重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3]。 在互联网环境里长大的00 后大学生受互联网影响至深, 若其基于移动终端的信息检索、 加工与利用、 学习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等信息素养高, 就可以开拓视野, 激发出探索欲望, 对其养成创新意识与培养创新能力十分有利。
大学生就业是整个社会一直关注的焦点。 自李克强总理号召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广大人民的创业热情不断高涨[4]。 广大在校大学生思维相对更活跃、 更渴望成功, 创新能力也更强。兴起的各大互联网电商让年轻人的信心更加充足, 网络上的行业资料与各种成功信息也让学生的创业意识得到提高。 广大有 “双创” 梦想的在校大学生, 亟需掌握互联网思维, 了解商业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型运营模式, 使更多大学生把自主创业当作实现个人价值的 “最佳” 选择。 百度、阿里巴巴、 小米、 腾讯等国内著名公司借助互联网思维已经大获全胜, 无疑给 “双创” 人才培养打了 “兴奋剂”, 提高 “双创” 人才的信息素养势在必行, 加强学生面对海量信息时能迅速地搜索获取行业信息并辨别真伪、 有效利用等信息技能, 还能让学生获得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管理方法, 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商场环境, 从而提高创业能力。
据调查, 互联网+时代地方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同步, 整体信息素养水平不高, 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信息意识薄弱, 缺少信息检索、 获取的能力, 信息安全意识较低与信息道德法规不足, 对有价值的信息难以进行利用与创新。
信息意识是指对客观存在的信息的认知、 理解掌握与敏感程度, 是地方院校学生不断努力上进、 渴望汲取新知识的内在动力。 为了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信息意识是学生必备素质。 互联网+时代里地方院校学生尽管经常使用互联网解决日常学习、 社交与生活中的疑难问题, 但是地方院校学生的信息意识还是比较薄弱, 体现在熟悉使用的搜集信息工具少且方法单一, 只关注与课堂上学习有关的专业知识, 极少翻阅其它门类科目, 进而缺乏培养创新的信息素养, 最终导致信息意识薄弱。 大部分学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培养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对其在自身以后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理解不了。 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设计和写毕业论文时, 才做相关的信息搜集。 这样不利于培育信息素养, 更加不能培养创新思维。
互联网+时代, 多领域、 多专业与多学科的信息源源不断地出现, 给学生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 再加上, 具有迷惑性、 干扰性的无价值信息也越来越多, 检索、 获取与使用有价值的信息非常困难[5]。 面对网络里海量的信息, 如何快速对信息进行检索和有效获取非常重要。 但是据调查, 地方院校学生检索能力较弱, 不懂如何通过网络检索工具去寻找所需要的信息; 同时学生也不具备辨别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致使很难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搜集到需要的信息后, 怎样使用信息就是地方院校学生整合信息资源、 施展信息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尽管部分地方院校已经开设信息检索搜集、 使用与创新的相关课程, 但还是有很多学生欠缺对原始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 很难把专业课程内容与图书馆中的数据信息、 网络平台信息进行结合, 同时还缺乏整合与创新信息的实践操作机会, 导致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感到力不从心。
互联网+时代, 网络钓鱼、 APT 攻击等网络威胁层出不穷, 卡巴斯基实验室里国际著名的信息安全专家提出, 不能全部依靠外部机制来获得信息安全, 用户也需要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据调查地方院校学生的信息安全素养较低, 某些学生迷恋网络网络缺乏社交安全意识, 结交网上损友进而被欺骗[6]。 而有些学生对信息道德和法规的认识不够深入, 不尊重个人隐私权和他人的知识成果, 在网络上盲目传播, 甚至传播一些不道德、 虚假的不良非法信息, 严重的还犯罪, 近期我国首例微信解封入罪案, 就是两名在校大学生利用微信自助解封功能帮别人解封微信账号以此兼职赚钱。
为了从根本上满足当代学生快捷、 直观、 碎片化的学习需求, 以适应以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的学习特点, 必须对原有的信息素养教学课件等教育资源进行重构。 以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内容上不适合传递大容量文本, 因此内容上以简短视频、 音频、 流媒体、 简洁的网页、 图片等信息点呈现为宜。 由于移动终端性能不一, 支持的学习资源格式各不相同。 再加上学习者不同对学习资源的接受程度也不同。 要求同一移动学习内容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表达, 确保学习内容能够在移动终端上有效呈现。
在校学习期间, 地方院校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专业课教师, 为了发挥其对学生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贯穿信息素养教育[7]。 这就必须改革专业课程的原有教学模式, 通过让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处理专业课程的难题, 引入 “互联网+” 的教育手段, 引导学生规范化开展信息资源的搜集、 检索、 分析与使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的信息素养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 让学生从思想根本上重视信息素养, 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信息素养能力得以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延续、 深化。
移动学习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对信息素养的要求较高, 在学习过程中对信息的检索查找、 正确评价、 科学组织处理、 表达发布交流和创新应用贯穿始终。 疫情常态化以后, 移动学习尤其重要[8]。 因此, 要重点培养在移动终端使用中的信息素养。 地方院校学生要有意识地将移动学习与信息素养相结合, 通过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移动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获得全面提升。 地方院校学生在移动学习时通过对移动终端的长期广泛使用, 为了获取学习资源进行的充分检索, 能逐步地培育信息意识、 慢慢地提升信息的组织、 评判和应用能力, 信息素养进而逐渐得到提升。 移动学习经验越是丰富, 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体现其信息素养就越高, 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为了完善地方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基础和课程体系。 “互联网+” 时代, 地方院校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育应根据其不同学习成长阶段来分层次有序展开, 主要分为三个知识阶段:基础、 通用和专业。 基础知识阶段主要是对大一新生进行信息素养基础知识的培育, 开设计算机安全教育课和计算机基础课, 使学生初步认识信息素养的内涵、 定义和重要意义。 通用知识阶段是对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开设文献检索课, 进一步通过学习掌握常用数据库和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对专业疑难问题能通过自主化的探究式学习, 利用信息解决。 专业知识阶段主要教育对象是大四毕业生, 主要教学内容是专业数据库的使用, 熟悉国内外本专业的核心期刊, 学会逐步关注专业研究的最新学术动态, 第八学期撰写毕业论文时强化信息素养课程的教育和实践。
地方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到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快速, 伴随着教育全球化的同时信息素养的相关知识也在不断更新。 因此教师必须定期参加信息素养培训。 经过培训, 教师获得新的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知识, 从而持续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提高了信息素养。 教学过程中, 教师把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深度融合,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传播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营建良好的信息素养学习环境, 进而间接地提升地方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
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的必备素质, 是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前提条件。通过结合当下地方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情况, 对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具体的策略, 旨在通过使用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大幅度地提高地方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 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的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