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诊断方法与防治措施

2021-12-24 07:55:13王绪梅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22期
关键词:牛群病牛病毒性

王绪梅

(江苏省邳州市官湖镇畜牧兽医站,江苏 邳州 221300)

随着牛养殖业的逐渐增多,部分养殖户缺乏一定的科学养殖技术知识,在牛养殖的过程中,对牛常见疾病的诊断以及防控措施不及时,导致病牛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病死概率增加,给养殖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这也是当前制约牛养殖业规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牛病毒性腹泻病作为常见的牛病之一,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牛群中一旦出现感染病牛,如不采取有效地防治手段,将会波及整个牛群,可能会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诊断方法以及防治措施是广大牛养殖户的必备养殖技能。

1.牛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及传播

牛病毒性腹泻病主要是由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所引发的腹泻疾病,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属于单链RNA病毒,但是在不同的毒株之间会出现病毒的变异,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不只是在牛群中传播,羊、猪等都可感染,且病毒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出现感染,发病期却一般在春天或者冬天结束两季交替的时间居多。同时,牛在各个生长阶段都有可能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最多的应属6个月龄至18个月龄之间的牛,发病概率较低,大概在5%左右,但是一旦发病的病牛成活概率仅占10%左右。且该病的传染源分布广泛,病牛的排泄物、分泌物、消化道、血液、交配等都能造成病毒的传播。与此同时,由于该种病毒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感染方式,持续性感染的病牛并无明显的发病症状,只是出现体态消瘦、精神萎靡、食量下降等症状,进而经常被养殖户忽视,对携带病毒的感染牛没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与隔离措施,进而导致牛群大范围感染的概率增加。另一方面,母牛携带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可通过胎盘直接将病毒传染给腹中的胎儿引发流产或者出生牛犊夭折。

2.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诊断方法

2.1 牛病毒性腹泻病的临床症状

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牛发病后一般有体温升高、严重腹泻、牛黏膜与牛蹄部分损伤,出现病变的部位大多集中在牛的淋巴组织以及消化道,在消化道黏膜上会出现形状各异的病变斑痕,成直线分布,就像被啃食过一样,胃部由于炎症引发的水肿与糜烂,偶尔在瘤胃黏膜上也会形成糜烂出血,随着病程的发展,牛小肠部位和大肠部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病变。通过母体传染的犊牛会出现运动障碍,脑部积水,蹄部与咽喉处黏膜出现急性溃疡炎症甚至坏死。在养殖过程中,通过这些症状可以实现对牛病毒性腹泻病进行确诊,但是牛群中携带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且没有进入病程的感染牛同样具有超强的传染能力,对于症状较轻无明显发病特征的感染牛要采用病毒检测的方式来进行诊断。

2.2 急性牛病毒性腹泻病

急性牛病毒性腹泻大多发病于牛犊,急性的主要特征就是发病快、病程短,病死率极高。发病的病牛会出现体温高热、精神萎靡、食量下降、眼周分泌物增多,口腔黏膜、舌苔出现溃疡症状导致病牛流涎不止,口气腥臭难闻等等。与此同时,病牛会出现腹泻症状,排泄物带有黏液或者血丝。一般发病在半个月之内就会病亡,极小概率病牛病程超过一个月以上,怀孕的母牛感染发病可能导致直接流产,即使侥幸出生的犊牛亦会因为发育不全而早早夭折。

2.3 慢性牛病毒性腹泻病

慢性牛病毒性腹泻的病牛不会有太明显的体温升高,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体形消瘦,眼周分泌物增多,口腔牙龈发红,蹄部会出现发炎或者坏死导致病牛走路跛脚,且耳朵皮肤出现鳞状病变,排泄物中带有黏液或者血丝。病程发展过程大约持续2个月至6个月后会才会死亡,亦有小概率病牛的发病过程可以超过一年以上。犊牛在发病过程初期主要临床表现为行动障碍、四肢失调无法站立。怀孕母牛发病后会导致胎儿早产、流产、死亡。

3.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诊断方法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导致该种病毒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就是在牛群中一直潜伏携带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感染牛,且在感染牛发病之前症状较轻,不仔细甄别无法发现。因此,简单、准确、快速的病毒检疫检测方法来甄别牛群潜伏的携带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是感染牛已经成为防治该种病毒的重要措施。当前阶段,我国运用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诊断方法相对较多,病原学检测方法主要采用的诊断方式是采用电镜技术将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诊断方法相对较多,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等。随着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检测技术的不断研究与改进,由原来的病毒源分离鉴定以及免疫学检测诊断已经逐渐发展成机芯序列与结构测定的分子生物学水平。应用酶联免疫ELISA试剂盒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可有效检测出牛群中的感染牛,这种检疫方法可有效在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的初期临床症状不明显的阶段,实现对牛群中潜伏携带病毒的感染牛,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将养殖户的损失降到最低。

4.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4.1 接种免疫疫苗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目前我国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为了有效防治该种病毒的感染,养殖人员应当定期为牛群接种牛黏膜病弱毒疫苗或灭活苗,用在增加牛自身的免疫能力,增强牛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抵抗力,降低牛在牛群中的感染概率,虽然疫苗可以实现牛群个体之间的传播,但是为了降低感染风险,牛群中出现感染病牛养殖户还应当将病牛与牛群隔离,进而保障牛群其他健康牛的安全。病毒性腹泻囊素油乳剂灭活疫苗是当前比较安全有效的免疫疫苗,与常规灭活苗以及弱毒苗相比其免疫效果更好,保护率亦有所提高。

4.2 药物治疗

牛病毒性腹泻病并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根据病牛的症状采取对症的治疗措施,并加强护理来缓解病牛的脱水、继发性感染、电解质紊乱等症状。对于发病的病牛可以用利巴韦林、大青叶等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进行肌肉注射治疗。或者用葡萄糖注射液、海达注射液、VC、碳酸氢钠注射液等药物进行静脉注射。与此同时,经过相关技术人员的大量实验表明,牛病毒性腹泻病的治疗中,采用中药治疗效果效果明显,在治疗过程中,主要是用乌梅、白头翁、黄连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中药材,采用水煎方式熬成中药液,每日灌药两次,对犊牛病毒性腹泻治疗效果明显。

4.3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方法主要是根据病毒的特性以及弱点,营造不适宜病毒生长传播的环境,进而实现对病毒的抑制。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对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比较敏感,传播能力有所降低,同时pH值维持在3以下,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活性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

根据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特性,结合该病的发病规律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牛群的感染。与此同时,在引进牛、羊、猪等牲畜时,应当严格对引进牲畜进行隔离检疫,确保其没有携带致病病毒方可进入养殖场内。养殖人员应当保持牛舍的卫生环境,及时清理牛排泄物,保障牛舍通风良好,并定期对牛舍进行消毒工作。同时要加强对养殖场内的管理,出入人员的车辆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工作,尽量杜绝混合放牧避免造成牛群的交叉感染。对出现病症的疑似病例应当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在进行进一步的诊断治疗。另一方面,对于发生死亡的病牛养殖人员应当采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彻底清除传染源。想要彻底阻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传播,广大牛养殖人员应当加强对优良牛种的选择、饲养模式管理、饲料科学配比、牛舍环境优化等方面进行优化,同时定期为牛群接种免疫疫苗,加强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建议检查工作,最大限度降低该病在养殖场内的传播,避免由于该病毒传播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5.结束语

总而言之,虽然现阶段我国对牛病毒性腹泻病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或者方法,但是我国当前的病毒检疫检测、疫苗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免疫效果相对较好。因此,广大养殖人员,应当积极为牛群接种疫苗,提高牛群的免疫力,最大限度上降低牛群的感染风险,与此同时,养殖人员还可以定期对牛群进行病毒检疫,及时发现牛群中潜伏的感染牛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避免波及整个牛群大面积感染,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猜你喜欢
牛群病牛病毒性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湖南饲料(2021年4期)2021-10-13 07:32:40
2030消除病毒性肝炎:未来10年该怎么做?
肝博士(2021年1期)2021-03-29 02:31:58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在内蒙古小牛群铜多金属矿的应用
矿产勘查(2020年5期)2020-12-25 02:38:48
与牛共眠
中国慈善家(2020年3期)2020-09-10 03:23:47
牛瓣胃阻塞的发病机理和治疗
兽医导刊(2019年8期)2019-02-12 16:38:43
秋季牛常见病的治疗方法探讨
兽医导刊(2019年8期)2019-02-12 16:38:43
牛呼吸道感染诊治
清热利湿法联合中医辨证施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如何防治子猪病毒性腹泻
湖南农业(2017年1期)2017-03-20 14:04:43
慧眼识病牛
乡村科技(2014年19期)2014-03-03 19: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