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宇 庄 蕾 赵 宇
(辽宁开放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是国家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出台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通过提高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培养优秀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办好类型特色突出、教学质量过硬的职业教育,巩固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举措。国家大力支持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举办或参与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1]。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巩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生产实践为指导,推动校企双方在资源统筹与共享、技术创新与服务、人才交流与培养、学生实习与就业等方面展开深度融合与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大批产业需要的优秀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合作原则,实现校企“产、学、研、用”协同发展。
总体来说,校企合作对学生、学校及企业三方是互利共赢的。
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引入合作企业,通过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及企业实习实训培养,基本实现了教学理念、实践环境、企业文化等多方面的融会贯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了综合竞争力,为进入社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对于学校来说,引入企业进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仅可以解决学校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的场地及资金问题,还可以使学校培养出符合企业甚至是行业要求的杰出人才。通过合作,校企双方有了深入的了解,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及办学效益。企业能够立足于该行业,一定有其竞争优势,或是技术实力,或是管理实力。但无论是哪一种实力,对学校人才培养方式改革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走进学校,通过与学校沟通交流,能够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推动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学生,使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更具靶向性,更符合企业的需求。企业也能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工作愿景及学习能力,为企业招聘员工做出指导。
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但目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学校层面,一些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校企合作体系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层面,有的企业参与动力不足,一些企业只停留在满足用人需求上,对参与人才培养认识不足,觉得费时费力;政府层面,政府出台了很多指导文件,以保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但相应的配套政策有待健全,细化的政策才能减少实施中的实际困难。目前,我国还存在高职办学和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总体是南方高校发展较快,北方高校发展较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负责提供场地、部分设备、场地设备日常维护管理及学生管理,企业提供设备、资金、技术和设备操作等的支持,学生可以在校内参与实际生产,实现校内全真实训。以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要实现以下目标。
2017 年12 月5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以下简称《意见》),阐明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办学机制。《意见》对产教融合如何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与要求,其中的“大力发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工教育”,指明了校企合作未来发展之路。此说法包括三个要点:第一,校企以共同培育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并且能够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达成一致;第二,校企文化制度融会贯通,将学校的专业教育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用人需求有机结合,即把企业的文化、管理制度等与学校教育教学制度相融合,实现学校办学制度企业化,使学生能更早地融入社会、融入工作环境;第三,培养模式的融合,将学校学习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相融合,按照工作本位理念,把企业的培养标准融入学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中。该模式培养的学生有三个特点:“高、新、准”。“高”,就是能培养出具有较高专业技术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新”,就是学生面向新形势、新产业,及时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生产操作技能;“准”,指定位准确,学校可为企业量身定制,精准培养人才。
通过营造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经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可以在校内参与实际生产,学校将教学工作实践化,提高模拟工作环境的真实性,从而形成“教学做合一”的培养模式,着重于学生生产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3]。
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基础,为更好地完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双方均须重视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训课程的效率。思政教育不仅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方面发挥了显著功能,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还大幅度提升了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能力。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首先应符合企业的需求,并以现代社会和行业发展趋势为依据,把行业(企业)运营与工艺方面的新知识、新技能和学校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实施方案。学生在校完成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学习,在企业完成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主的课程实训过程。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应在合作开发课程的基础上实施。应充分结合学生所在企业的实习实训条件和工作环境,聘请行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研讨,合力编写专业性、针对性、应用性强的教材。
利用设备、技术等方面优势,在专业合作组织框架下,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成立技术研发中心或工作室,校企联合开展科研课题、技术升级等方面的研究[5]。面向企业,服务产业,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设施和教师的科研能力,与企业共同进行课题研究或产品开发,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充分发挥学校专业教师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相关技术难题,推动企业走健康发展之路。
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或教师企业工作站,落实5 年一轮的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不少于6 个月的轮训制度。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积极创造条件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直接参与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项目开发等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面向企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不断优化学校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实践教学环节质量。
学校应根据行业和企业需求,为相关行业、企业员工提供技能培训服务。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和学校资源,开展面向社会人员和合作企业的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校企合作服务社会的能力。
校企协同育人是实现校企互惠共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是学生提高实践技能的必要场所[6]。加强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改善实训条件、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和提升办学质量的必经之路。积极建设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而且能够加强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增强学校服务社会能力和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