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聪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
当前,一些大学生青睐网络,其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模式都呈现了与互联网共生共融的新态势,于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如何有效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推进新形势下的思政工作,依托新媒体开展网络思政育人,已成为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新课题。当代大学生思想更加活跃,观念更加开放,网络是他们学习、生活和社交的重要工具。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形势,网络思政育人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各高职院校须顺应时代发展,突破传统限制,借助网络新渠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将优质思政教育内容融入网络,使之在网络环境中发挥引领作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而网络思政育人作为拓宽思政教育渠道的重要阵地,必将成为高职院校提高思政教育水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经之路。
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让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大发展。高职院校考试和招生管理日益完善,学生通过高考统招、单独招生考试、对口升学考试等进入高职校园,退役军人、企业职工等群体也通过扩招等形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高职院校生源组成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这给学校思政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1]。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一些高职大学生存在理论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不强、网络学习响应率低等情况,但他们也有实际操作能力强、信息获取渠道多、更关注网络信息等适合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天然优势,对他们采用传统模式的思政教育,不容易取得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所以,挖掘符合高职学生特点和诉求的网络思政育人方式,就成为高职院校开展好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相对于传统形式思政教育而言,高职院校进行了大量的网络思政育人实践探索。各高职院校把开展网络思政育人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迅速搭建工作平台,选配工作队伍,将提升网络思政育人能力作为思政工作者开展工作的“必选项”,初步建立了网络思政育人网络[2]。一是尝试将思政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提升学生参与度;二是尝试引进和运用网络优质课程资源,通过慕课、云平台等形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三是尝试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视频号、抖音号等网络新媒体,将传统线下教学延伸至线上,拓展思政教育的广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四是尝试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打造网络思政育人新阵地。
在网络育人工作实践中,受办学条件、队伍配置、工作基础等因素影响,有的高职院校容易出现合力不足、育人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等现象[3]。一方面,学校宣传部、学生处、学院(系)、思政教师、辅导员等多个机构和个人都承担网络思政育人任务,由于一些高职院校统筹规划不够,有时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较难实现教育资源和内容的统一规划,导致部分资源建设缺失,而部分资源又重复建设,甚至出现学生在多个相似活动中疲于应付的情况;另一方面,有的高职院校现有网络思政育人阵地建设较为松散,各种资源网站、公众号、手机APP 推送的大量学习内容让学生应接不暇,部分高校建立了思政教育主题网站,起到了一定的资源整合作用,但是互动少、吸引力不足,能够让学生自主登录学习的有效网络阵地和新媒体平台数量有限。
一些高职院校现有的思政队伍,尽管对新媒体背景下的网络思政育人工作有一定认知,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观念落后和综合素质不足等现象。从观念来看,一些多年从事思政教育的工作人员大多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传统育人模式非常熟悉,更倾向于将大量时间投入日常授课和传统线下思政工作中,对网络思政育人路径思考有限;从综合素质来看,开展网络思政育人需要挖掘大量的知识落脚点和课外资源,需要对传统知识和原有资源进行网络化改造,见效较慢,耗费精力较大,而且新媒体技术更新换代快,需要教师经常学习提升、更新技术,加之一些高职院校网络环境和设备相对落后,接受新媒体运用技能培训的机会较少,导致一些教师网络思政工作能力和创新积极性受到了影响。
网络思政教育的本意在于突破传统模式,更加彻底地解决师生沟通互动的问题,将学生从枯燥的传统学习引向网络世界,以开放、平等、青春、时尚的姿态面对学生,引导他们用熟悉的形式学习新的知识,表达看法,交流观点。但在高职网络思政育人实践中,有些教师设置的教育内容吸引力不够,有些辅导员因工作繁忙而无暇顾及网络互动,都容易导致大学生能动性发挥不足,师生交流频率较低,较难保证和提高教学效果;有些大学生参与网络学习意识不强,参加互动或者分享学习心得等活动积极性有限,有时习惯于用寥寥数语回答教师的问题,互动沟通的意识有待增强,这些都是网络育人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对话难”问题。
高职院校要积极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结合学校特色,整合现有育人资源,在保证网络思政育人顺利有效的基础上,围绕顶层设计、队伍培养、内容完善、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联合学校各部门,设置合理的监管机制、协同机制、保障机制,积极推动网络育人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将网络思政贯穿育人全过程[4]。高职院校所有教职员工都有开展思政育人的职责,要建立学校党委领导、各部门分工合作的网络思政育人工作职责体系,将网络思政育人融入学生发展的各个环节。高职院校要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互补,统筹整合校内各类在线教育平台、第二课堂和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资源,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传播特色,最大限度地实现网络思政教育资源融合共享,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网络思政育人格局,将学校网络思政育人工作做实做细做强。
网络思政育人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具备全媒体思维和技术操作能力,这不是一朝一夕或者单兵作战能够完成的。高职院校要想取得网络思政育人工作实效,就一定要重视网络思政育人新力量的建设和培育。从队伍建设来看,可以在坚持“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全员参与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以专家教师为核心,以青年教师为骨干,相关教师协同工作的组织模式;从育人工作开展来看,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培训和鼓励政策,从思想认识入手,提升相关人员对网络思政育人工作的重视程度,激发工作兴趣,鼓励引导教学名师、优秀辅导员等积极开展网络思政育人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制定培训计划,并通过邀请专家授课、在岗自学、经验技术交流、技能比赛等途径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网络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一支理念先进、素质过硬、业务精通的全媒体骨干教师队伍。
学生是网络思政育人的主要对象,目前,一些高职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不强是影响学校网络思政育人效果的重要因素。各高职院校在谋划和开展网络思政育人工作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本校学生阅历、受教育背景、学习能力等特点,将网络思政教育与学生思想实际和需求期待联系起来。高职网络思政育人工作者可以引入工匠精神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专题网络思政教育内容,让高大上的理念“接地气”地展现出来,营造网络思想政治学习氛围,增强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还可以深入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采用日常网络资源师生共建的形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针对学生最关心的阶段性时事热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可定期邀请一些专家学者与学生互动,设立双向互动论坛,在教师的关注和指导下实现自主学习、自主交流,将网络真正建设成为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富有生命力的思政育人新阵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