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弓,仇强祥
(华东政法大学 传播学院,上海 201620)
蒋孔阳在《美学新论》中提出一个多层累、开放性、创造性的美感论,这个“实践创造论”的美感论具有很强的超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可以引导中国当代美学进一步超越西方近代认识论美学和庸俗社会学的美感论,超越单一心理因素的美感论,超越形而上学的美感论,促进中国当代美学进一步多元、开放地繁荣发展。
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的美感论超越了西方近代认识论美学和庸俗社会学的美感论,揭示了美感的多层累构成。蒋孔阳把人类的美感看作是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和谐感和自由感等多种审美感受的统一体。
西方哲学和美学在16 世纪文艺复兴时代晚期产生了“认识论转向”。哲学和美学研究的问题由宇宙和世界(自然)存在的本原和方式转向了人的认识,相应地哲学和美学所关注的焦点也由自然客体转向了人类主体。这个“认识论转向”的标志就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命题,把自然存在的问题归结为人的认识(思)的问题。因此,西方近代的认识论美学也应运而生。这种美学主要把美和审美及其艺术当作人类的主体认识来进行研究,典型表现是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鲍姆嘉滕于1750 年正式创立的美学,他把美学叫做“感性认识的科学”。“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完善感性认识)。而这完善也就是美”[1]13-18。从此,美学作为感性认识的科学就确定下来,直到现在仍然有人坚持美学是认识论,美和审美及其艺术就是一种认识,或者说感性认识。认识论美学和文论能够在我国美学和文艺理论界流行,与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以及庸俗社会学的美学突出认识论美学关系密切。因为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审美意识形态的完整美学思想在20 世纪30 年代还没有被大多数国家的美学和文艺理论普遍接受。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和庸俗社会学,根据不完全理解的列宁和斯大林的观点,大肆宣传美和审美及其艺术是一种认识。比如,列宁曾经说过:“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会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方面”[2]190。一些庸俗社会学的美学家就通过“镜子”“反映”把美和审美及其艺术与西方近代认识论美学和艺术学挂起钩来,把艺术和美感仅仅当作是一种“镜子”的“反映”,或者叫做“能动的反映”。这种观点很快在20 世纪30-40 年代传播到中国,成为左翼文艺家和美学家的金科玉律,一直流传至今。比如,蔡仪先生1989 年发表了《谈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记录稿,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认识论,并且把认识论(反映论)的美学和文论写进了他主编的《文学概论》《美学概论》等教科书广为流传[3]。在美感论上,蔡仪就是坚持认为“美感究竟是主观意识的一种活动,一般的说,它总是客观事物的美的反映或反应”[4]42。
针对西方近代认识论美学、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庸俗社会学的认识论美学,蒋孔阳在《美学新论》中提出了自己的美感论。“只有当人类制造的工具进一步发展,提高了征服自然的能力,从自然的必然中逐步解放出来,超越了自我的限制和自然的限制,这时,他方才能够把生命的创造力量和本质力量,自由地在客观对象中展现出来,既感到了自我与外界的和谐,又感到了自我的解放和自由。只有这时,他们的美感才不仅是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而且同时还是和谐感和自由感。”[5]277蒋孔阳的美感论以全面、科学、系统的论述超越了认识论美学和文论的美感论。
当然,说美感是对美的认识、反映,也是正确的,但是并不全面。因为美感活动不仅仅是一种认识,还更是一种情感和意志的体验和评价,是一种人类的自由创造的活动。美学长期过分强调美感是一种认识和反映,把人们对美的事物、美的艺术的审美活动变成了一种被动的、消极的、被美的对象所规定的心理反映或者心理反应,而且是局限在认识领域中的心理反应。这样就大大地减弱了美感的功能和作用。实际上,美感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更是一种情感和意志的活动。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开始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康德写完了《纯粹理性批判》,接着写《实践理性批判》,研究人类的意志。康德发现人类的心理活动应该是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的整体,发现情感是认识和意志之间的中介和过渡环节。《判断力批判》就是他的“批判哲学”的目的论和美学,其中,他完成了对人研究的三个问题: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能够期望什么?得出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的结论。美感不是认识,而是情感和意志的活动过程。当然,康德尽管从人类的主体方面揭示了美感的主体性,但是,他并没有从人类的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包括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完整意义上来研究和看待美感,仍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席勒虽然意识到了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偏颇,把美和审美及其艺术归结到人性的客观基础上,然而,人性本身依然是第二性的,因此,席勒的人性美学是客观唯心主义美学,它强调了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使人性完整的作用和功能,可是,这种作用和功能的实现也不过在于一种结合了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游戏冲动,从而最终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乌托邦的幻想之中。因此,在他写完了《审美教育书简》以后竟然怀疑他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是否能够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美视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审美是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2]21的自由创造活动,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是“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蒋孔阳遵循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于审美(美感)全面、科学、系统的解释原则,提出了人类的美感不仅仅是认识,更是情感和意志的活动,是一个自由创造的过程,它不仅包含着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同时还是和谐感和自由感,因而主要是情感和意志。这是美感的最高阶段,也是美感的本质。只有充分发展了的人,也就是真正自由了的人,才有这样的美感。蒋孔阳的美感论超越西方认识论美学、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和庸俗社会学反映论美学,真正揭示了美感的自由创造性本质,明确了美感培养真正自由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的功能,对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和文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的美感论还超越单一心理因素的美感论,把美感看作是人类整个心理活动的整体,并且详细地分析了各种心理因素。《美学新论》中说:“美是多层累的突创。与此相应,美感也不是单纯的,而是多种因素的因缘汇合”,“美感的心理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5]278-299。
西方心理学在19 世纪长足发展,关于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心理学研究在19-20 世纪蓬勃开展起来。20 世纪的西方现代主义美学主要是唯心主义美学,尤其是主观唯心主义美学,往往把美和美感混为一谈。以主观唯心主义为主流倾向的西方美学潮流,主要来源于德国古典美学的唯心主义倾向,尤其是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美学体系,同时因为心理学成为热门科学,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美和审美及其艺术就成为时尚。当时的美学家以某一种心理因素来揭示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本质和本质特征,难免具有单一心理因素的片面性。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美的分析”中从四个要素(契机)进行了分析,实质上他把美和美感当作是一回事。就是说,美和美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令人愉快的、不依赖于概念认知而普遍和必然令人愉快的、形式的无目的合目的性的情感表达及其对象。康德开启了把美和美感混为一谈以及把美感单一心理因素化的路径,现代主义美学家大多就沿着康德开辟的这条路径越走越远。叔本华把美和美感与意志联系起来,认为美和审美及其艺术应该可以使人超脱生存意志的欲望给人带来的痛苦。他的《意志及表象世界》说,“意志通过单纯空间性现象的适当的客观化就是美,客观意义的美”,“美是一般意志通过其单纯空间性现象的合适的表现;优美则是意志通过其时间性现象的合适的表现”[6]277。这种意志的单纯空间性或者时间性现象的适当的客观化,可以暂时让人摆脱意志欲望给人造成的痛苦和无聊,得到暂时的解脱。法国哲学家和美学家库申把美和审美及其艺术归于情感愉快,“美的定义在于一切在感官上产生愉快印象的东西”[6]230。移情派美学把美和美感看作是情感的,立普斯认为:“一切审美的喜悦——都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同情感”[6]272,“审美的快感是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这对象就其为欣赏的对象来说,却不是一个对象而是我自己”[6]274。移情派把美归于移入情感,而这个移入了情感的对象实质上也就是人的生命。布洛提出距离说,把美和美感归结为人与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而这个心理距离也就是一种无功利性的对待对象的态度和方式。“美,最广义的审美价值,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可能成立。”[6]278桑塔耶那认为美是客观化的快感,美和美感也是一回事。他在《美感——美学大纲》中说:“美是一种积极的、固有的、客观化的价值。”[6]285克罗齐主张“美是直觉”,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等号:直觉=表现=美=艺术=直觉。这种单一心理因素的美感论成为西方19 世纪末、20世纪初美学的流行观点,主宰了当时世界的心理学美学、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方向。
这种单一心理因素的美感论传播到中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美学的美感论。朱光潜把克罗齐的直觉说移植过来形成了“形象的直觉”说,然后加上移情说和距离说,形成了美和美感的观点理论。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融合了这些西方美学的单一心理因素的美感论,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心理因素的整体。“这种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7]13,是克罗齐的直觉说的直接移植。接着,朱光潜又移植了布洛的距离说,用人与海上大雾的关系来说明美感:“你和海雾的关系太密切了,距离太接近了,所以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7]22朱光潜还移植了移情派的观点理论。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就是把西方现代主义美学移植到中国加以融合的结晶,在朱光潜的影响下,中国现代美学的美感论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美学单一心理因素的美感论影响。尽管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等论著力图把西方现代主义美学中国化,与中国本土的传统美学思想结合,不过,总是很难融会贯通,总会在观点、理论、方法、倾向上显示出单一心理因素的倾向。蔡仪把美感看作是单纯的“反映或者反应”。“美感的发生,是由于事物的美或其摹写和美的观念适合一致。而这所谓美的观念,又不是观念论的美学家或艺术理论家一样认为是根源于最高理念或绝对精神,相反的,它是根源于客观事物。换句话说,它是客观事物的摹写,也就是对于现实的认识。”[8]129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美学大讨论中。针对西方现代美学及其对中国现当代美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单一心理因素美感论,蒋孔阳的《美学新论》提出了多层累、开放、多元心理因素的美感论。
蒋孔阳的美感论涵盖了美感中应有的心理因素。1985 年的“方法论年”以后,中国当代美学的心理学研究和文艺心理学研究形成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和美感论的创新。1984年,蒋孔阳先生在重庆开完会,途经武汉,给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师生们做了一个关于美感和鉴赏的学术报告,就是讲述了他的美感论。这个讲座影响很大,作为蒋孔阳先生的弟子和任教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讲授美学的张玉能教授,就按照蒋孔阳先生的美感论来撰写《美学要义》,把美感问题放在美的本质问题之前讲授,而且全面论述了美感的本质特征以及美感的多种心理因素[9]54-60。张玉能认为,美感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到自身的自由创造的活动,它的本质特征主要是:从认识上来看,美感是积淀着理性的直觉;从情感上来看,美感是超越了功利性的精神愉悦;从意志上来看,美感是合规律和合目的的自由创造。美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扬弃了功利性快感的精神性愉悦的、自由创造的完整的心理活动。美感的心理要素主要包括:感知、表象、直觉、记忆、联想、想象、形象思维、情感、意志、注意、移情、通感、灵感等。在新时期以后陆续出现的心理学美学、文艺心理学专著和美学教材,都注意了美感的多样心理因素阐发和探讨,与蒋孔阳的美感论有着密切关联的,其意义和价值并不完全在于已经形成的论著本身,更在于方法论的意义和价值,它的超越性开辟了探索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广阔的道路。
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的美感论超越了形而上学的美感论,唯物辩证地揭示了人类的美感在社会实践中生成、变化、发展的过程。蒋孔阳的美感论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超越了西方美学的形而上学传统,不仅揭示了美感产生、变化、发展的规律,而且揭示了美感的差异性、共同性、人类性的辩证关系。
西方美学真正诞生是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开始的。尽管在柏拉图之前像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等哲学家和美学家也都论及美和美感及其艺术,但是,真正从本质上来揭示美和美感及其艺术的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把美的本质规定为“理念”,把美感规定为对理念的回忆,把艺术规定为摹仿和迷狂的产物。在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体系中,一切都成为了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永恒的,从而走向了形而上学的路径。后来,虽然经过了亚里士多德的匡正,代之以美是“四因”的安排、大小等有机整体,美感是灵魂的机能,艺术是真实的摹仿的观点理论,但是在本体论上的目的论、认识论上的摹仿论、方法论上的形而上学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中世纪的漫长时期中,新柏拉图主义和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产生了,成为了神学美学的根据。文艺复兴运动虽然解放了人类,动摇了神学的统治,然而,理念论和四因论美论变成了人文主义美论,摹仿说变成了镜子说,灵魂论美感论变成了感觉论美感论,最终变成了认识论美感论,形而上学的方法论仍然是西方美学的主流。直到德国古典美学,经过康德的“知—情—意”的外在变化模式、费希特的“正—反—合”模式、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念)自我矛盾运动”模式,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才受到冲击,然而仍没有完全改变。西方近代认识论美学和现代主义美学的单一心理因素美感论仍然是形而上学的。19 世纪末实证主义打出“拒斥形而上学”的旗号,直到20 世纪50-70 年代后现代主义进一步反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美学,才似乎认识清楚了西方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形而上学性质,可是,后现代主义以绝对不确定性的虚无主义连自身一起给否定掉了。在19 世纪中期“实践转向”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基础上,全面批判了西方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形而上学本质特征。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揭示了美感辩证本质,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2]21-26。蒋孔阳的美感论正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美学为基础建构起来的,他的美感论第一个问题就是论述美感的诞生。
人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实践,把主体的意识如目的、愿望、聪明、才智等,灌注到客体的对象中去,从而使对象成为主体意识的自我实现,或者对象化,就在这对象化的同时,人观照和欣赏到自我的创造,感到了自我不同于动物并超越动物的本质力量。这时,他所得到的,不仅是物质实用上的满足,同时也是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于是,美感就诞生了。[5]273
蒋孔阳在具体分析过程中,一方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观点理论,另一方面对美感的产生进行了多层累的分析。除了把美感的产生深深地植根于人类的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分析人在生产劳动中自我生成过程之外,蒋孔阳还从审美能力、审美环境、审美心理、审美态度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在评述西方美学史上的各种各样的美感起源论之后,蒋孔阳阐明了自己的实践美学的观点:“在各种各样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们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5]282蒋孔阳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观点理论为指导,把人类的美感活动看作是一个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从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开始,发展到一种满足审美需要的精神愉悦,而且会不断地发展下去,就像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一样,永远没有终点,像一条长河一样永远向前流去。这样蒋孔阳就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形而上学,唯物辩证地阐释了美感活动的本质和本质特征。
蒋孔阳不仅唯物辩证地阐释了人类的美感活动在社会实践中的辩证发展,而且还指明了人类美感的差异性和共同性的辩证关系。他在《论美是一种社会现象》中指出:“美感的差异,缘于生活方式的差异;美感的一致,也缘于生活方式的一致。这一点,在原始民族艺术中,也可以找到充分的证据。”[5]543蒋孔阳以确凿事实和前人理论证实了美感的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也阐明了美感的共同性;他十分清醒地意识到生活和生活方式的复杂性,从而产生了美感的“同中有异”现象。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种情形:即是同一时代、同一阶级、过着同样生活方式的人,他们的美感也常常有很大的差异,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说,这是因为生活的极端复杂性。除了阶级这一根本的差别之外,人与人之间,由于教养、性格、具体的生活遭遇等等,仍然存在着很多差别。[5]544
尽管美和美感及其艺术是千差万别的,但都有客观标准来衡量。蒋孔阳指出:
生活既然是这样千差万别的,那么美是不是有客观标准呢?我们说,有的,这就因为生活固然一方面因具体的阶级、时代和人,而相互区别;但另方面,社会却常常将人们统一起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生活一方面相互区别,一方面又相互联系,所以作为社会属性的美,也就一方面具有充分的个性,在不同的具体条件下有不同的具体表现;而另方面,却又有共同的客观标准:美的就是美的,丑的就是丑的。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人民的生活是最高的标准。对人民的生活的健康发展是有帮助的,对人民的精神培养是有补益的,都应该是真正的美的。[5]544-545
蒋孔阳1959 年发表的《论美是一种社会现象》[10]就已经超越了当时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潮,高扬了人民性观点理论,已经包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