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必大题跋文的写作特色

2021-12-23 09:35郑慧闫雅婷
今古文创 2021年48期

郑慧 闫雅婷

【摘要】周必大学识渊博,官至宰相,一生创作了数量众多的题跋。他的题跋以人为主要对象,文体体制上革新传统,将御书引入题跋;文体功能扩大至劝勉后人,考证真伪,留作后人参考;语言上善用修辞、敬称;表达方式上运用类比铺垫的手法等,这些构成了自己独特的行文方式与写作特色。

【关键词】周必大;题跋文;写作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8-0031-04

周必大作为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长期的从政生涯中与各路名家交游频繁,一生珍藏了众多名贵的书画、字帖、诗卷等,并为之作题跋。这些题跋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史学价值,也逐渐进入文体学研究的视野。他的题跋以人为主要对象,文体体制上革新传统,将御书引入题跋;文体功能扩大至劝勉后人,考证真伪,留作后人参考;语言上善用修辞、敬称;表达方式上运用类比铺垫的手法等,都构成了自己独特的行文方式,为人所仰慕与钦佩。周必大题跋文的这些写作特色也或多或少影响了之后朝代的题跋文写作,对现代题跋文写作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革新传统题跋文体体制,御书入跋

在周必大以前,题跋的载体主要是文章、字画、碑铭等,题跋内容也主要是记录写作时间、说明写作缘由、对作品进行评价等。而到了周必大,他创新性地将御书引入题跋,叙述在朝当政的历史事件,记录皇帝的言行,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一)题跋的传统体制

题跋这一文体起源于汉晋六朝。汉代蔡邕有《题曹娥碑后》、赵岐有《孟子题辞》;晋代有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到了唐代,品评诗文书画一类的题跋文体呈现了攀升的趋势,如欧阳询的《题诸家书帖》、颜真卿的《题湖州碑阴》、韩愈的《题欧阳生哀辞后》、柳宗元的《读韩愈所作〈毛颖传〉后题》、司空图的《题东汉传后》等。然而,唐代文人没有对这一文体进行准确的界定,更没有“题跋”专集问世,题跋创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一直到宋代,题跋才开始得到文人的重视,欧阳修第一次以“题跋”二字概称“题后”“跋某”“书后”“读某”“评某”等各种体式,他大量创作题跋,并在他的散文中专列“题跋”一体。

这以后,题跋的体例开始逐渐完备了,内容包含书法图画品鉴、典籍校考勘评、人物品鉴、金石古物研讨等,文本的阅读载体包括了诗、论、赋、哀辞、传、志、帖、经、碑、铭各种。

(二)御书引入题跋的实践

周必大题跋从所跋内容来看,也涉及书画、字帖、诗卷等,最具有特色的是将御批、诏书、奏劄引入题跋。周必大从政四十五年,官至丞相,他长期执掌制诰,《宋史》称“在翰院几六年,制命温雅,周尽事情,为一时词臣之冠。”周必大在朝时受到高宗、孝宗皇帝的重用,有接触到皇帝御书的资格,他不仅都尽数珍藏,还为之作跋,记录当朝史事,留后人考察。

有单纯地记录收藏过程的,如《御书礼记经解石刻跋》:“右御书《经解》一卷,绍兴三十年三月,诏摹本赐新进士梁克家以下。临安守臣端礼因以别本遗百执事。臣某时为太学录,谨受而宝藏之。”交代摹本赐予谁,别本遗予谁,而周必大担任太学录,由此将御书宝藏于家。《高宗皇帝绍兴乙丑御笔跋》“右绍兴十五年四月,宰臣以下拜表乞御殿复膳,太上皇帝御笔付学士院。淳熙五年四月,臣偶因入直,翻故书而得之,敬命工褾饰,宝藏于家。学士臣某谨记。”详细交代御笔的写作时间与周必大收藏过程。

有记录史事的,如《孝宗皇帝撰国书御笔跋》记录了孝宗皇帝与金国的往来。孝宗在位期间,金国也较为强盛,双方处于绝对的均势,只能与金国交好。孝宗皇帝在乾道六年冬,“诏赵雄、赵伯骕充金国贺生辰使”,周必大担任秘书少监兼权直学士院为皇帝撰写国书,对于虏主回书中提出的奉迁、尊卑之分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出谋划策,奔走于两府,最终使“虏自此亦无辞”。其中既可使后人更全面了解史实,也能从中领略到周必大本人的进谏才能。

二、文体功能扩大至劝勉后人,考证留作参考

周必大作为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十分注重人才的培養。在题跋中,通过叙述与友人的交往过程,告诫后人要珍视作品的传承,同时也劝勉后人克孝而忠,大其家声。题跋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即考证求实,周必大通过比较不同的版本与研究字词,做出自己的判断,并能推测作品的写作时间,成为后人研究的佐证。

(一)叙往来情,勉以后辈

徐谊《平园续稿序》有云:“国初承五季之后,士习俳俚,欧阳文忠公自庐陵以来以文章续韩昌黎正统,一起而挥之,天下翕然尊尚经术,斯文一变而为三代两汉之雅健。翰墨宗师,项背相望,故庆历、元祐之治,映照古今,与时高下,信哉!其后,穿凿破碎之害起,而士俗亦陋,及公发挥文忠之学,被遇高庙,辅相阜陵,弼成治功。于是二公屹然并著于六七十年之内。”这里将周必大与欧阳修提到同一地位,可见周必大在文坛的影响力。在南宋中期,周必大确实称得上是文坛的领袖,因此,他与当时的众多文人如杨万里、王龟龄、胡邦衡都交游颇深,还有很多名人如王安中、赵鼎、张守、朱新仲等的子孙也请周必大为其祖、其父作跋。对于同友人或后辈的题跋,周必大也有自己独特的行文方式。

记录作品的流传过程,感叹岁月流逝。《大父秦公考试耀州倡酬诗卷》为大父在耀州考进士时与邵、封二公当时倡酬的诗卷,大父死后,为避金人南侵将书箧寄存于王秀才家;五十年间,“虽声迹相迩,然不复致诘矣”。周必大在朝为官时,王秀才之子王之纪“携之远来,乃泣而识之”。年岁更替,一些较好的文学作品不能得到妥善的留存是周必大痛心的事情,往往在题跋中告诫后人要予以传承;他为之作跋,“历叙遭遇之由以示后世”也是做出了极大贡献的。

叙述同友人的交往,勉励后进之才。周必大本人是十分爱才的,并且十分看重忠孝气节,题跋中也寄予了同样的价值观。在《跋张魏公与连壅帖》中记录了张浚书赠连壅的帖文,称赞其“孝悌忠信”,其乡人也“法其孝友礼逊”,考证欧阳修也曾评价其“行之以躬,不言而信”,都是可信的史实。连氏家族是世人瞩目的名门望族,有着爱国忠义的家族遗风。对于张浚的第三子之孙宝文公的评语为“以文章赞书命,才略典方面,克孝而忠,大其家声”。《跋永和欧阳樗叟铭》记叙了自己与欧阳樗叟的往来交情,周必大为官时,欧阳樗叟曾以诗赠他。欧阳樗叟据考察应是欧阳应求,庐陵永和人,喜吟诗,字画遒劲。胡铨曾为其作《欧阳先生墓志铭》。周必大之后又与其子孙交游,在题跋中评价他们为“皆谨厚好学,不忘秋兰朝菌之家训,叟为不亡矣”。而对于有能力、有德行的人不能尽施其才,周必大也是充满了惋惜,甚至反省自身,曾在题跋中感叹道“予尝在进退人材之地,深有愧于斯文”,足见其文人相惜之情。

(二)考证真伪,留以参考

题跋的一个重要写作内容就是考证作品版本及渊源,作品也可以借着题跋增加一定的可信度。此类题跋的实用性在于,当对一个作品的真伪有疑问而无法从其本身判断时,则可以参考题跋加以考证,以助鉴别。四库馆臣曾称周必大的题跋“考古证今,岁月先后,通彻明白。读者叹服。”周必大在写作时,能够做到考据精审,实事求是,对作品写作时间的推测也有谨慎考察,遵守了他一贯“实事求正,多闻阙疑”的写作原则。

周必大的题跋写作从实证精神出发,记录考证的过程,辨别真伪,指出正误。这部分题跋主要是针对一些流传下来的书帖、临帖、字画等作品,如《题蔡君谟飞草帖》《题唐人临王子敬帖》《题李龙眠山庄图》等。周必大往往在题跋中与另外一些版本相较,最后表明自己的观点,为真为假都做出具体的说明;而对于一些不能判定的即持存疑态度,不妄加定论。

对于一些碑文类或墨迹类的作品,周必大还会考证字词的准确性。如《跋德化县陈氏义门碑》指出“铭以‘居官’为‘若官’,疑后来碑误”;《题颜鲁公书撰杜济神道碑》指出碑与志的异同,认为是传写之误,应以碑为正;《跋欧阳公尧祠碑跋》认为“巡群屏摄”中的“摄”应为“慑”,是符合当时“屏息慑伏以致其恭”的语境的,并在题跋末尾警戒后人不得轻改古书,体现了周必大作为文人的担当与责任。

在一些简短的题跋中,周必大往往推测与交代作品的写作时间,作为后人的参考。《跋黄鲁直与萧氏书》全文为“故河南少尹新喻萧公讳从,子从义,宰分宁日,山谷尝修桑梓之敬。崇宁壬午寓武昌,作此书,寻谪宜州,未暇卜居汉阳也。后九十有一年,当绍兴癸丑正月二十一日,少尹曾孙浏阳丞一致以示周某,谨题其后。”交代黄庭坚曾与河南少尹萧从义一同治理事务,崇宁壬午年黄庭坚寓居武昌,这篇书信是此时写成的。九十一年后即绍熙癸丑正月二十一日,萧从义的曾孙浏阳丞一将此书拿给周必大。这些时间线构成了周必大的题跋写作。同样的还有《题富郑公与刘丞相沆书》,“庐陵刘公至和二年实在相位,富文忠公书盖是岁正月,公方以观文守河阳,二月即拜宣徽使判并州,六月遂与刘公并位。”从所任官职的年份推测两人作书的时间,有理有据。

三、题跋善用修辭,凸显语言艺术

周必大的题跋一大优秀之处在于富有特色与专业性的评语,他往往能根据作家的语言风格、创作个性、写作经历等对作家文风进行精准的评价,尤其体现在题跋开头,一句话便能予以概括。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运用了众多的修辞手法,既能引经据典,也能设喻生动;在文中或结尾还会运用谦辞或敬称,语言富于变化,体现出周必大本人的文学素养以及高超的写作技巧。

(一)题跋写作广泛运用修辞

用典。《柴翼秀才著书求跋语》写道柴鸿举著《易索隐》若干卷、《刍言》四卷,求周必大作跋。周必大引用夫子同子夏的对话衬托出鸿举之志正在于“讲解会粹之学,有功于道”,故为他发明之。周必大也称得上是柴翼秀才的知音了。

打比方。《跋山谷发愿文》中称此书“豪进端重,所谓入颜、杨鸿雁行者”“浓淡鲜妍,体备众妙”,做出了精准评价。李彦将从江西过来,周必大予以款待,遂出示此轴。周必大称此事件为“献豚蹄而得禾车者耶”,通过比喻表达了对山谷文章的钦慕与赞赏。

对偶。《跋赵善应行实》是周必大为记叙赵善应生平事迹文章所做的题跋,此文章为其子赵汝愚(字子直)所写。题跋开头则有“有《关雎》之应,然后公子有信厚之风;有《行苇》之仁,然后人有士君子之行”这样的对偶句。周必大评价子直为父亲所做的行实本于崇孝、重其国家,是古今文章撰写先世之美所共通的。

排比。《跋临江军任绍盘园高风堂记》“予自念知侯久,而畴昔荐进不力,是一可愧。叨麈过分,未能如侯之纳禄,是二可愧。四十年间往来不可计,而才芜思涸,曾无一语形容园中之胜,发扬主人之善,是三可愧。”通读全文可发现,周必大通过“三愧”的排比句式对应了前面的三大可贵之处,愈发显现出任氏的才能,周必大所表达的愧疚之情也更为动人。

(二)题跋写作善用谦辞和敬称

谦辞和敬称的使用更多的体现在家藏御书中。在这类题跋中,由于收藏对象是皇帝御书,所跋文字间都用了谦辞或敬称,以示对皇帝的尊重与敬畏。

首先,在文中提到收藏过程时十分谦虚,《御书礼记经解石刻跋》说“臣某时为太学录,谨受而宝藏之”;《御书白居易诗跋》中说“皇帝亲御笔墨,下臣拜受而宝藏之”。“谨受”“拜受”这类谦辞的使用尤其能感受到周必大为人臣的谦虚谨慎,也是一个臣子基本的写作素养。

在撰写题跋的同时,也会对收藏者与作者谦虚地表达赞美与欣赏。

如在《跋罗良弼家欧阳公唐赞草》中对罗良弼的评语为“长卿好古博雅,藏本朝名公帖至数十百纸,以《那》为首不在此稿乎!”在《跋刘原父贡父家书》中对收藏者子和、子澄作出评价,并寄予期望:“乐道嗜学,笃行能文,宝此数帖,非特如郑公之笏而已,要须挺挺有其风烈,乃无愧耳。”

其次,在交代作跋目的时也用到谦辞,如《御书白居易诗跋》中“臣叨扰近侍,获此宸奎,敬题卷末,以示来裔”,“宸奎”是御笔的敬称,指帝王的文章、墨迹;《御批辞免兼太子詹事降诏不允奏跋》“敬加褾饰,传示子孙”,“敬加”“敬题”的使用也是作为臣子对皇帝御书敬畏的表达。

另外,在结语中除交代时间、官职以外,还会加上“臣周某恭题”或“臣周某谨记”这样的语句,《御笔千字文跋》结语为“淳熙七年七月日,通议大夫、参知政事、荥阳郡侯臣周某恭题”;《御书苏轼和唐人惠山泉诗跋》结语为“淳熙七年四月一日,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兼太子詹事、兼同修国史臣周某谨记”。

这种谦辞的使用也不单纯存在于御书跋之中,对于周必大的其他名人题跋同样适用,如对欧阳修的题跋、黄庭坚、苏轼的题跋也用到了谦辞,《题六一先生夜宿中书东阁诗》《跋黄鲁直所书金刚经》《跋东坡桂酒颂》《题东坡远游庵铭二首》等足以可见周必大对前人的仰慕与赞赏。周必大对一些名人的作品还会二次作跋,如《又跋原父贡父仲冯帖》《又跋欧苏及诸贵公帖》《又跋章友直画草虫》等作进一步的丰富与补充,充满敬意。

四、运用类比表达,灵活引出跋主

周必大为人作跋,常常引用与所跋之主有类似精神或事迹的人进行铺垫,这样间接性地写作手法使跋主形象更加鲜明,是周必大的一大写作特色。另外,从这些类比中,周必大看重的是传承的力量,不论是家族流传的民族气节还是受名人影响的品格感召,周必大都是高度赞扬与充满欣慰的。

(一)类比相同事迹的人,从古今中见传承

类比相同事迹的人。如《跋朱新仲自志墓》中,首先提到唐代的杜牧“以词章名,仕至中书舍人,尝典数郡,将终,自志其墓”,而周必大所为之作跋的桐乡朱新仲也有类似的事迹,以“一与之同”一笔概过,指出不同之处在于朱公年寿比杜牧长。写法简明却又深刻。

类比相同精神的人。《题刘昌诗母墓志》全文为“唐人欲铭其先世,必得韩云卿之温,李阳丞之篆,择木八分书,乃称三绝。今清江刘君昌诗有母贤,其没也,乡人徐思叔为志,谢昌国题额,而赵从善书之,盖庶几焉。庆元乙卯六月八日,周某题。”刘昌诗是宋宁宗嘉定年间生人,登开禧进士。嘉定中,监华亭芦沥场盐课,为六峰令,著有芦浦笔记十卷《四库总目》。其母贤良,文人为其作墓志。周必大以唐时作铭有三绝之称的人作为铺垫,同时也提高了为刘母作志文人的知名度,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样的手法应用更多的是古今类比,从古今中见传承。《题印山罗氏一经集》前有欧阳修“犹致疑于《击辞》,则其专心致志者《诗》而已,盖尝因毛、郑《笺》《传》为之图谱;后有“今江西通经之士固多,而《诗》学尤盛于庐陵,印山罗氏又其渊薮”。他们不仅事迹相同,性情也都温柔忠厚,周必大对于具有传承精神的人是十分敬佩的,从“他日采诗之官出观风俗,考得失,使温柔忠厚之教不在乎他邦,非大幸与?”这样的评语可以看出他满怀欣慰。

(二)直接類比所跋二人,从后代中见传承

如《跋司马温公吕申公同除内翰告》将司马光与吕公著类比,“惟二公道德文学冠映本朝,故其进用大同者三:在仁宗时,力辞知制诰,并改次对,入侍经幄,同乎初也;右文初政,并升翰苑,同乎中也;泰陵嗣服,俱在揆路,同乎中也。追观前世名公卿同时被遇者固多,至于更历累朝,名位均一如二公则鲜矣。”举出了三同之处并做出评价。后文提到文正曾孙伋、正献曾孙企,指出传承的力量在于“与国咸休,永世无穷,惟后之人实图之。”

周必大的题跋在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他本人喜好交友,又是文坛大家,众多名人子孙纷纷求他作跋,使他有机会经眼一些珍贵的前贤书迹。周必大从史实与自身考证出发,交代作品背景,做出精准评价,发挥出题跋最大的价值,在题跋末尾往往对后人做出告诫与期望,使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承。

从现代角度看,一些文学家、收藏家、鉴赏家们仍然为作品撰写题跋,这不仅是自身文学素养的体现,也是对写作能力的一种考验。题跋是可以流传的艺术,构成了作品的价值,使作品具有了历久弥新的生命,是应当重视的一种文体。而从周必大的题跋文写作来看,不论是独特的行文方式,还是富于变化的写作技巧、精准独到的语言表达,都是有很大借鉴意义的。另外,笔者认为对于周必大题跋的精神内涵也有待于发掘与探索,其文体价值也是要进一步探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蓉贵,(日)白井顺点校.周必大全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

[2]朱迎平.宋文论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3]曾枣庄.宋文通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4]郭玉杰.周必大散文研究[D].南昌大学,2010.

[5]陶华.周必大散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6]朱迎平.宋代题跋文的勃兴及其文化意蕴[J].文学遗产,2000,(4).

[7]谷敏.南宋周必大题跋的文献学价值[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8]邹锦良.试析南宋周必大的题跋文写作[J].兰台世界,2011,(22).

作者简介:

郑慧,女,汉族,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写作学。

闫雅婷,女,汉族,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汉语应用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