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明祥
大部分10~12岁的儿童都是小学高年级学生,身体发育、心理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正处于从儿童阶段过渡到青少年阶段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特别关注。教师和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他们,把握他们心理发展上的特点,选择科学有效的方式解决有关10~12岁儿童的常见问题,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促使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
如果想让儿童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应该分析该阶段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以便在发现问题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一般来讲,10~12岁儿童身上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学习成绩的变化影响心理健康
10~12岁儿童已经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即将进入初中,教师和家长会非常关注他们成绩的变化,这种关注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先说积极的影响,如果儿童的学习成绩较以往有进步,他们的成就感和学习动机就会增强,自信心能得到提高;再谈消极的影响,如果儿童的学习成绩下降,或者学习成绩长时间没有起色,他们的内心就会感到挫败,自我效能感降低,且部分家长和教师还会用斥责、讥讽的态度对待这些成绩落后的儿童,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自卑情绪。成绩并不是衡量儿童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盲目自信或妄自菲薄的心态都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教师和家长应该理性看待儿童的学业成绩,及时关注成绩给儿童心理造成的影响,引导他们客观看待自己的成绩变化。
(二)生活事件影响心理健康
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的事件会给儿童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有时是正面的,能促进儿童的发展,有时是负面的,会对儿童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在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中成长的,或者经历过亲人亡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的概率更高,他们可能会有长期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流等表现,这不利于他们的持续发展。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给10~12岁的儿童安排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建立与他人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对儿童来讲是一种积极的引导,能帮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舒缓负面情绪,促进其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毕业压力影响心理健康
大部分12岁的儿童临近毕业,教师和家长会对他们提出更高的成绩要求,毕业学习压力较大。长期生活在升学压力之下,很多儿童会给自己设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当目标未能达成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烦躁等情绪,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心不在焉,缺乏学习的自信和动力。对于即将小学毕业的儿童,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让他們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只有学会了轻松应对各种压力,儿童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0~12岁的儿童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教师所选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涵盖情绪调节、性格培养等多个方面,锻炼儿童的意志品质,指导儿童的人际交往,引导儿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正确沟通、和谐相处,让儿童正确地认识自己,懂得欣赏自己,同时也懂得欣赏他人、尊重他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活动内容的安排可以由教师完成,也可以由教师邀请家长参与设计。教师可以固定一个或多个时间段给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疏导不良心理情绪。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关注生活事件、学习成绩、升学压力等多种因素对儿童心理状态的影响,帮助儿童解决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克服焦虑的情绪,这是儿童成长中迫切需要的。部分独生子女从小受到来自父母、爷爷奶奶等亲人的疼爱,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缺少人际交往的技巧,不善于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对此,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应该注意借助团队的力量,引导儿童在活动中与他人沟通交流,让儿童通过与其他人的相处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和大家共同解决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儿童为人处世的能力,也能帮助儿童在活动中收获友谊。
(二)确立清晰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儿童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如多动、自闭、孤僻、焦虑、厌学等,其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教师要确立清晰的教育目标,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疏导活动,帮助儿童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应该围绕以下几点确定活动目标。
1.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和集体意识。这里提到的自我意识并不是让儿童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只注重自己的感受,而是让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了解自己体貌、性格、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并根据自己不同阶段的状态进行合理的自我规划。集体意识的培养是指教师要让儿童注重和其他人的沟通交流,形成和谐、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让幼儿学会倾诉自己生活中的烦恼。
2.培养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10~12岁的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在这个阶段帮助儿童打好基础,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让他们能保持相对持久的学习热情,以拼搏、奋斗的态度面对学习,提高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学能力,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
3.培养儿童积极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课。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要引导儿童调节自己的情绪,帮助儿童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人生中难免会遇到挫折,教师要引导儿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儿童的抗压能力,让儿童学会自我调节,采用正确的方式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不良情绪。
4.塑造儿童美好的品质。性格好的儿童会在人际交往中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教师要让儿童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学会倾听、学会协调、学会自我保护,形成耐心、谦逊诚恳、富有同情心的品质,让儿童懂得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道理,促进儿童心理健康。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儿童反思自己,让儿童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有了清晰的目标后,教师就可以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开展多样化的心理疏导活动,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法。儿童在活动中的一举一动都能暴露出其潜在的心理障碍,教师要仔细观察、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如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此外,教师要时常在活动中鼓励和赞赏儿童,拉近与儿童之间的距离,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关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儿童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让儿童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满足儿童的成长需求。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一般课题的成果,课题名称:儿童(10-12岁)成长发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立项号:GS[2020]GHB1139)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东湾镇教育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