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的学问

2021-12-23 20:05肖赣贞
检察风云 2021年20期
关键词:银牌铜牌加薪

肖赣贞

获得2016年里约奥运会网球女子单打决赛第三名的科维托娃(左)开心地手举铜牌,银牌得主科波尔(右)却笑得很勉强

在奥运会上,一个又一个运动健儿骄傲地站上领奖台,领取属于自己的奖牌。那么金牌得主、银牌得主和铜牌得主,谁才是最开心的呢?如果拿不到第一名,大部分人都想争第二名。按这种逻辑,拿金牌应该比拿银牌快乐,拿银牌应该比拿铜牌快乐。然而,美国康奈尔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吉洛维奇教授1995年主导的一项研究表明,铜牌得主的心情似乎比银牌得主更好。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邀请康奈尔大学的学生评价1992年巴塞罗那夏季奥运会各种比赛的奖牌选手在冲过终点时和在领奖台上时的情绪表现。他们使用一个10级评分量表,对这些选手脸上所表现出来的从痛苦到开心之间的表情程度进行打分。结果发现,在比赛结果刚刚宣布的时候,在从痛苦到开心的10级评分量表上,银牌选手的平均得分4.8分,而铜牌选手的得分高达7.1分。在颁奖仪式上,铜牌选手的快乐表情有所收敛,但仍有5.7分之高,而银牌选手变得更不开心,变成4.3分。统计分析显示,铜牌选手与银牌选手的开心程度差异显著。

不久前,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威廉·赫奇科克教授的研究团体,通过对数百名获奖运动员的面部表情进行数字分析,为上述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科学数据支持,再次验证了铜牌得主比银牌得主更快乐的结论。他们建立了一个有史以来用于研究这种现象的最大数据库,其中包括在2000年至2016年间5届夏季奥运会上,来自67个国家的413名运动员在142项体育赛事中的领奖照片。研究人员首次使用商业面部表情分析软件,将所有奖牌得主的面部表情与他们的比赛结果和赛前预测作对比。研究结果跟之前的发现一样,并且还有所拓展:铜牌得主比银牌得主的微笑更多,表现出更愉悦的感觉;金牌得主是最开心的,露出的笑容最多。

研究人员随后分析了潜在的心理原因,原来是反事实思维所致。在生活中,有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现象,就是思维活动针对的不是已发生的事实,而是与事实相反的另一种可能性。反事实思维是对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件进行判断和决策后的一种心理模拟。通常是在大脑中对已经发生了的事件进行否定,然后表达出原本可能发生但现实并未发生的心理活动。一般以反事实条件句的形式出现,例如:“如果我出门带了雨伞,现在就不会淋得像个落汤鸡。”它包括两个部分:虚假的前提(如果我出门带了雨伞)和虚假的结论(现在就不会淋得像个落汤鸡)。如果说下雨挨浇是既成事实,想象带雨伞不会挨浇就是与事实相反的思维。再如,迟到的时候会寻思“如果早点动身,那么就不会迟到了”,输了球会设想“如果比赛前能到比赛场地进行适应性训练的话,那么今天这场球就不会输”。

根据发生的方向,反事实思维可以分为上行反事实思维和下行反事实思维两种。其中上行反事实思维(也称为“上行假设”)是对于过去已经发生了的事件,想象如果满足某种条件,就有可能出现比真实结果更好的结果。在考试失败时,会设想“要是做好了充分准备,这次考试就能及格了”。下行反事实思维(也称为“下行假设”),指可替代的结果比真实的结果更糟糕。如“幸好做好了充分准备,要不然这次考试就不能及格了”。

反事实思维之所以会使人们在思考一些已经发生的事时趋向于反驳已形成的事实,在于受到了事实离期望的接近程度、前提改变的难易程度、对事实的期望程度和事情的重要性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运动员无论获得怎样的名次,心情都会因为对待获奖结果的态度而各异,并根据他们参加比赛的期望形成相关想法。

上述两项研究表明,比的方向不同,对人的影响大不一样。每个体育项目只有一个获胜者,银牌得主是输掉了与第一名的对决从而获得第二名,而铜牌得主是赢得了与第四名的对决从而获得第三名。赢得银牌与赢得金牌之间存在巨大的心理差异,银牌得主着眼于梦寐以求的金牌,结果失之交臂,从而感到失望。铜牌得主会因为挺进前三而感到欣慰,如果获得的是第四名而不是第三名,根本就拿不到奖牌。当然,这并不是说银牌无法令人满足,只不过获得第二名的快乐通常会被没有获得第一名的失望冲淡。

碰到负面事件,人们容易产生类似于银牌选手的上行假设,常常设想事情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碰到正面事件,人们容易产生类似于铜牌选手的下行假设。下行假设不仅适用于奥运奖牌获得者,也适用于生活的许多方面,比如工作、学习或购物时的表现。与关注“我差一点就能得到”相比,关注现在所拥有的会更容易拥有幸福与平静的心情。

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幸福与我们的客观情况关系不大。彩票中奖者通常会很快恢复到意外收获前的幸福水平,那些遭受改变生活的残疾(如瘫痪)的人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如此。快乐还是痛苦取决于我们如何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你对拥有的东西的感激之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将它与什么进行比较。你的快乐取决于你的注意点,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但是在生活中却很容易忘记。

尝试着改变你的注意点,与比自己差一层的等级去比较,而不是与比自己好一层的等级决一高低。如果你想买“最好的”东西,你可能想要金牌,但是当第二年新的“最好的”东西出现时,你会感觉自己像得到银牌一樣不如人意。而如果你是抱着买一些“出乎意料的好东西”这种想法时,就有了铜牌得主的心态。既然你没有与“最好的”相比较,那你也就没有必要时刻追寻最流行的东西。

我们看待和判断一项客观的成就,取决于我们对它的主观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幸福感取决于我们把某件事看作战胜了许多人还是输给了一个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能打败他决心要打败的那个人,那么即使他是世界第二优秀的人,对他来说也是没用的。”

研究表明,除了奥运会运动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扮演着银牌获得者的角色:对生活的美好现实越来越不满意,想象着本来可能的生活。一个离婚的女人可能会问:“如果我嫁给了别人,我今天会更快乐吗?”同样,一个挣扎的学生可能会想,“如果我只是选了一个专业,也许当时我有更好的机会进入研究生院”。简而言之,反事实思维使我们能够在脑海中模拟当前现实的替代方案,以试图了解哪些方面是导致当前结果的最大原因。

心理学家指出,我们可以从铜牌得主那里学到的底线智慧是:与想象完全错过的荣耀相比,考虑勉强错过更好的东西显然会让人们更不开心;戒掉比较的习惯,能比自己想象的更能控制自己的幸福;对这种控制施加监管的关键是,何时以及如何进行比较。体育比赛谁好谁坏,发奖金谁多谁少,还能有客观标准。但现实生活中,谁的日子过得好一些,谁的孩子聪明一些,谁的丈夫成就大一些,以及谁的老婆漂亮一些,都是复杂的综合的概念,没有绝对的客观标准。

虽然受到客观成绩的影响,满意度和幸福感绝对是主观的。以加薪为例,客观地说,一个人加薪越多,就越应该感到幸福。然而,如果加薪5%的人原本只期望2%(即获得比预期多),而加薪10%的人原本期望12%(即获得比预期少),那么加薪5%的人会比加薪10%的人更快乐。我们经常假想“差点发生”的交替现实。例如,假设你在某项投资中获得了高于预期的回报,但如果你“差点选择了”其他回报更丰厚的投资选项,这可能仍然会让你感到沮丧。你会想:“要是我当初做了其他投资就好了!”我们经常会陷入“如果……就好了”的惯性思维,然而必须记住的是,要充分享受生活就必须放弃执着。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我们在思維上转被动为主动,该快乐的时候面带微笑,该难过的时候给自己上进的力量。我们无法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可以用正确的方式对待,以获得内心的平衡。

聪明人都擅长肯定自己,这不是阿Q精神,更不是自欺欺人,原因很简单,正面的反馈,尤其是自我的正面反馈,会让你产生“我擅长此事”的感觉。它会刺激自己投入更多精力在这件事情上,以赢得更多的肯定。人的精神追求非常重要,不妨对自己拥有的生活多一些感激,减少与别人相比因缺失产生的焦虑,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获得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

猜你喜欢
银牌铜牌加薪
冬奥颁奖仪式
加薪的秘密
平昌冬奥会沈阳体育学院运动员为中国代表团勇夺两枚银牌
想升职加薪就别说这些话!
英国调查显示彩色服装有助于升职加薪
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