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种植中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分析

2021-12-23 19:54王芬
种子科技 2021年20期
关键词:农作物栽培技术

王芬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农作物作为日常生活的基本品,对人体健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农作物的品质需要进行严格把控,以满足人们的高品质要求。将无公害栽培技术应用到农作物的实际生产中,能够有效地提高产品质量,达到预期标准。为此,本文将从在农作物的种植中如何加大应用无公害栽培技术进行相应的研析,致力于帮助解决农业生产问题,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新常态化要求,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献策。

关键词:农作物;无公害种植;栽培技术

文章编号:1005-2690(2021)20-0139-02       中国图书分类号:S316       文献标志码:A

在绿色新发展理念的大力倡导下,我国逐渐加大了对无公害技术的研究,将其具体应用到了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之中。无公害栽培技术能够实现“三关”与“六节”的有效发展,即在农业生产基地的区位选择与种植过程无害化,在残留毒物检测3个关卡上严格把控,以及在产地环境、品种的选育、病虫防治等6个环节上的优化。

通过以上措施,能够形成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农业生产体系,从而有效解决因化学污染或其他因素导致的农作物品质下降的问题,切实有效解决“三农”的疑难杂症,从根本上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稳步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1   当前无公害栽培技術在农业应用中的成果

在农作物的种植中应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可通过一系列的无公害化处理代替原先的化肥、农药等栽培手段,最大限度地控制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化学肥料。随着我国对农产品产量需求的快速增长,势必要求在农作物的生产中使用有机肥以及底肥等物质,但过度的使用肥料,将会严重导致农作物产品质量的下滑,使得缩短作物的生长周期与满足庞大的国内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剧。因此在应用无公害栽培技术时,需要根据作物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的生长条件合理地使用肥料。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在该方面的应用已经取得部分成效。

通过在旱地中进行小麦作物无公害化的技术应用推广,已经有效地实现了产量的提高,有关数据调查显示,小麦的增产率能够高达70%以上,单产量实现质的飞跃,化学等有害物质实现了最大限度的管控,有效地节约了种植成本,保障了农作物的优良品质[1]。同时,构建了当地有序的农业生产体系,实现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有效结合。

1.1   实现绿色生态效益

无公害化农业种植栽培技术的不断投入,大幅度减少了有害物质的使用,改善了农业种植环境和原有的生态保障系统,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土壤的保水保肥功效,响应了国家绿色环保生态理念的号召,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的无公害化的管理运行过程中,通过在农作物的种子选育、栽种培育、收货果实3个方面的具体应用,能够从农作物的整体环节上进行有效把控。以生态绿色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对构建绿色的现代化立体农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实现社会保障效益

从社会效益来看,无公害化的栽培管理技术不仅可以实现粮食产量稳步增长,还可以解决我国部分地区农业农民的发展问题。通过将整套无公害化管理技术具体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缓解了我国农业技术过于落后的局面,有效解决了贫困落后农村地区的生计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矛盾,保障农业生产质量,为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增质提效。此外,通过大范围的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助力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动能。

2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2.1   普及情况不容乐观

就目前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应用情况来看,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重视程度低、技术认知差、管理工作不完善等问题。整体的无公害栽培技术应用区域差异较大,在东部等较为发达地区应用范围较广,而西部等较为落后的地区,落实的情况不容乐观。而且很多地区难以适应新型的栽培技术,对该项技术仍然存在抵制现象,这就导致当地的粮食产量无法大幅度提高,阻碍实现全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并且受制于经济、科技等因素,在地方开展技术应用时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导致在栽培过程中出现其他问题。此外,传统的种植理念深入人心,农户短期内难以适应新型技术[2]。

在技术管理上缺乏一定的实效性。无公害化的栽培管理技术关键是通过构建农业绿色生态体系来保证农作物的产品质量,保障生产安全。而在我国部分地区过度使用化学肥料、违规使用生活用水进行灌溉等现象频发,严重阻碍了无公害化技术管理的有序开展,导致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二次污染、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为我国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2   具体应用操作存在缺陷

在部分已经进行农作物种植无公害栽培技术管理的地区,落实情况不容乐观。对作物进行栽培时,选育的品种没有达到技术管理的规范标准,甚至在栽培的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的现象,未能严格按照无公害化的标准进行作物生产。盲目地生产推广,未能考虑到当地的土地条件以及人员资金技术支持的情况,致使与当地实际的种植情况发生脱节,反而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管理理念是指在遵循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前提之下,将农作物生产的所有工序进行绿色的无公害化处理,形成标准化、系统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无公害栽培技术虽然逐渐受到市场青睐,但过分的市场投机,强行进行改造的方式,阻碍了我国农业生产体系的进步。技术人员的素质不达标,当地的土壤条件难以支持,种植的操作程序不规范,使得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成为了形式上的现代农业发展手段[3]。

3   加强无公害栽培技术应用的措施

3.1   加强前期准备工作

在实施无公害栽培管理前,需要对当地的土壤条件情况进行严格分析,确保满足无公害化处理的标準,满足实施管理技术的要求。以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进行无公害化生产处理的前提,在实现无公害栽培的同时,确保当地土地环境质量的稳固。

除此之外,当地政府要积极展开经济与政策技术上的支持,下派专业的无公害化技术处理人员进行生产管理,开展区域帮扶模式,实行一对一的专项农户技术传授计划,将无公害栽培技术讲解给农民,从根本上解决技术欠缺导致的农作物管理问题。实施规范化管理标准是提高无公害化技术应用的措施,种植人员的操作行为会直接影响到无公害栽培的情况。因此,在进行技术应用前,需要对种植人员进行严格要求,将田地实行个人责任承包制度,提高种植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管理效率。

3.2   提高水肥农药监管力度

无公害化的栽培管理要求对肥料及化学病虫害防治有一定的标准。水肥管理作为农作物栽培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水肥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土壤养分,改善作物条件,增强其生长能力[4]。因此,在肥料的选取上需要选择绿色肥料,进行无公害化的处理,按照规定标准进行严格的筛查,剔除不符合标准的肥料,尽量使用有机肥代替化学肥。在进行水环境管理时,选择最佳种植区位,利用多种浇灌方式摄取水分,结合当地的天气情况,可以选择喷灌、滴灌及漫灌等多种方式,提高土壤的应对能力,减少土壤盐碱化等问题。

3.3   加大良种培育技术

良种种植方法,可以从作物属性上有效杜绝病虫害的问题,提高粮食产量。优秀的农作物品种可以适应多个地区种植环境,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因此在推进农作物种植无公害化技术管理的进程中,需要将良种的培育计划纳入实施规划中,根据无公害化管理的农田条件进行具体的良种培育,按照因地制宜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改良种子品种,有效解决因化学防治病虫害手段给作物带来的健康影响。简化病虫害治理方式,结合物理与生物防治方式,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为作物的无公害化种植提供帮助。

3.4   应用信息智能技术

信息智能技术已经逐渐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在进行无公害栽培技术管理中可以将智能监管、大数据土壤预测、植物条件状况分析等技术应用其中。实时了解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及时有效的采取措施。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等方式了解当地土壤状况,为前期的准备工作带来便利。

4   结束语

本文从我国新时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入手,阐释农作物种植中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具体应用,对推广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讨论。农作物生长前期做足准备工作,种植过程中加强各项监管力度并采用信息智能手段,这些措施能够切实有效提高无公害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管理水平,为建设现代化的立体农业发展体系提供技术管理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邵成.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在农作物种植中的应用分析[J].农家科技(下旬刊),2020(1):68.

[2]蔺杰.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在农作物种植中的应用分析[J].新农民,2020(5):53.

[3]张宏霞.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分析[J].南方农业,2020,14(3):62-63.

[4]王海龙.浅析农作物栽培无公害栽培的管理技术[J].农家参谋,2020(3):51.

(编辑:白   颖)

猜你喜欢
农作物栽培技术
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方法探析
农作物抗旱栽培技术要点分析
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方法探析
2017年浙江省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药剂推荐名单
趣味象声词
各种农作物是否使用化肥精经济效益对比情况一览表